美国国家气象局当地时间29日发布通报,气象数据和卫星图片显示,袭击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东北风暴”已形成“炸弹气旋”,暴风雪将覆盖美国东北部,多个州将恐将遭遇罕见厚度的降雪。 ![]() 当地时间1月30日CNN报道,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等东北部多州都出现强风暴雪,其中马萨诸塞州斯托顿镇的降雪量达到了惊人的30.9英寸(78.48厘米),创下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 “炸弹气旋”威力有多大?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CNN在1月30日报道,炸弹旋风带来的风暴潮以及大风和暴风雪,大风引起的巨浪冲上了海边度假酒店,直接拍打在窗户上。 ![]() 另据美国国家气象局(NWS)的数据,炸弹气旋带来的强风在多地记录到了冬季罕见的风速,马萨诸塞州东部达到了超过80英里/小时(128千米),美东多地的风速超过了122千米/小时,很多树木都被强风吹倒。 ![]() 强风裹挟下的暴风雪则几乎让美东地区陷入瘫痪,萨福克县部分地区的积雪量超过20英寸,鹿园的积雪量为21英寸,大洋县比奇伍德的记录为19.5英寸,而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托顿镇降雪量达到了惊人的30.9英寸(1英寸为25.4毫米)。 ![]() 而CNN的气象预报则称,周日在长岛到罗德岛、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和缅因州的降雪量可能普遍高达2英尺(0.6米)。 ![]() 罗德岛的居民在铲雪 11月寒潮袭击我国东北的降雪,与美东降雪量比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当然这个记录在美国也是罕见的,如下为美国波士顿地区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高纪录的降雪: 2003 年 2 月 17 日至 18 日:27.6 英寸(70.1 厘米) 1978 年 2 月 6 日至 7 日:27.1 英寸(68.8 厘米) 1997 年 3 月 31 日至 4 月 1 日:25.4 英寸(64.5 厘米) 2013 年 2 月 8 日至 9 日:24.9 英寸(63.2 厘米) 2015 年 1 月 26 日至 27 日:24.6 英寸(62.4 厘米) 2003 年 2 月 16 日至 17 日:23.6 英寸(59.9 厘米) 2005 年 1 月 22 日至 23 日:22.5 英寸(57.1 厘米) 2015 年 2 月 9 日:22.2 英寸(56.4 厘米) 1978 年 1 月 20 日至 21 日:21.4 英寸(54.3 厘米) 以上数据引用自美联社1月29日的报道,是真实可信可查的,斯托顿镇的30.9英寸实在是刷新了一个新的“波士顿地区新的纪录”。 ![]() 据PowerOutage.us的数据,1月29日马萨诸塞州有11万户居民停电,到了周日仍然6.5万户,美国东北地区全部可能有几十万用户停电,而有1000万用户面临停电威胁。 ![]() 据FlightAware的数据,周六有超过3,580个航班被取消,截至周日凌晨,已经有超过1000个航班被取消。 威力那么大的“炸弹气旋”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其实所谓的“炸弹气旋”就是“增强版温带气旋”,这种气旋的形成与热带气旋尽管只有名字上的不同,但差别非常大,热带气旋是过热的洋面上升气流在高空水汽冷凝时汽化热释放以及地球自转的科氏力作用下形成的大尺度气候系统。 ![]() 而温带气旋则完全不同,概述的话就是暖湿气流和寒流在锋面前抬升,高空气流辐散,在科氏力作用下开始旋转,一般会经历如下过程: 寒带冷气团南下与副热带暖气团的辐合,形成静止锋,同时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低压区。 高空西风槽前的正涡度平流引起高空辐散,促使气流上升,低层降压而形成低气压。 高空的西风急流,出入口之高空辐散运动,引发地面低压发展。 低压区形成以后会逐渐受到科氏力作用开始旋转,暖空气向北推进,北面的空气向南推进,形成暖锋和冷锋 高空的西风急流,冷暖气流形成大幅度的温带梯度,或者高空气流获得很好的辐散,就会引发低压爆发性发展,如果该温带气旋中心以每小时1百帕的速度下降,连续24小时,那么该温带气旋就会被称为“炸弹气旋”,它的低压可低至980百帕。 ![]() 澳大利亚的一个炸弹气旋发展过程 据NWS(美国国家气象局)在1月29日的报告,美东这个快速增强的温带气旋系统中心气压在18小时内下降了35mb(接近炸弹气旋标准的2倍),因此被冠以“炸弹气旋”,当然它的威力各位在上文已经见到了。 ![]() 温带气旋的消散也和热带气旋不一样,热带气旋是没有温暖洋面的水汽支持而能量消散严重,入不敷出,而温带气旋消散冷热逐渐平衡,无法再形成低压,气流上升运动消失,最终减弱消散。 新冰川期真要来了?为何地球气候屡创“历史极值”? 《后天》中展现的景象实在很让大家吃惊,剧中在北半球大陆上空生成了三个超强反气旋,将高空寒冷气流卷入了低空,并且一路从高纬度地区移动到了中低纬度,导致整个北半球大陆一片冰冻世界。 ![]() 从1月底出现在美国的“炸弹气旋”来看,还真有那么一点《后天》的感觉,但事实上这个过程应该是不会发生,有两个原因: 《后天》中的理论不成立 反气旋从理论上来看确实可以从高空将寒流卷入低空,但也从理论上分析,高空寒流在气压梯度加大时会回暖,也就是说高空是寒流,但到了低空就不怎么冷了,这是其一。 ![]() 其二《后天》剧中的理由是反气旋中心速度太大,寒流下降太快还来不及加热,其实这也是错的,加压过程越快,其升温也越快,剧中描述违背物理定律,不过这忽悠大部分观众应该是没有问题。 “炸弹气旋”在美国属于常态 “炸弹气旋”大都发生在海陆边缘,但内陆也会发生,海洋是暖湿气流的高速公路,并且海洋保温性比大陆要好得多,所以海陆边缘是比较容易发生的,第二个则是中高纬度才会出现温带气旋向“炸弹气旋”发展。 ![]() 2018年1月北太平洋发展出强劲温带气旋,拥有明显的类风眼结构和伸延至热带的冷锋,一个非常明显的逗号 因为高纬度寒流就是从暖湿气流的扰动下向低纬度扩展的,美洲东部,欧洲西部、西北太平洋日本海附近,澳大利亚东部与南部海岸,这些区域比较容易形成炸弹气旋。 ![]() 温带气旋的分布范围 所以在冬季的美国炸弹气旋和夏季的飓风一样频繁,每年都有,只是强弱不一,数量不一,它不会引发新的冰川期,只是会造成灾难性的极端气候。 全球变暖引发冰川期,这不是开玩笑! 为何每年发生的“炸弹气旋”,今年特别严重?还有欧洲暴雨、中国暴雨、加拿大和美国高温时间与温度都创下记录,这一切都是全球变暖后发生的,主要温升都被海洋所承受,温暖的洋面积蓄了天文数字般的能量,它的大量水汽是这些灾难的根源。 ![]() 冬季它让温暖水汽更进入高纬度,撬动北极涡旋南下低纬度,与温暖水汽相遇,不是形成温带气旋带来暴风雪,就是罕见寒流袭击,形成冰冻天气,夏季就是飓风或者台风,或者形成热穹顶炙烤大地,这一切都是人类自作自受。 ![]() 而更可怕的是,全球变暖还将引发新的冰川期,因为全球变暖已经导致大西洋经向环流大幅减弱,据科学家估计,至少已经减弱了15%,这是输向北极地区最重要的温盐环流,一旦消失,欧洲与北美冬季平均温度或下降10~20℃,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结果。 ![]() 几乎就会直接导致小冰期甚至冰川期的发生,因为北半球大陆面积大,一旦平均气温过低,冰雪面积过大,夏季不足以全部“消化”这些新增的冰雪时,冰川就会逐年增加,地球进入冰河时代纪元。 ![]() 可怕吗?地球气候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你无法想象的灾难性气候将会接二连三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