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美 来自于生存 ![]() 腊八一过,父亲又开始起炉焙茶。据说是上个月刚焙完的茶已经被订走了,再不焙,过年就不够茶卖了。 刚好儿子参加冬令营,我有六天的自由时间,趁机就回一趟老家,跟父亲好好学习炭焙茶文化。 三年前,我就曾把父亲焙茶的过程录制成视频,写了文章发表,吸引了来自天南地北的茶友,因此成立了【萌家帮】微信群。 而这次我想带大家,更深入地领略古法手工炭焙茶和潮汕茶文化。 回到家,放下行李,我就直奔到屋后的炭焙房,远远就闻到一阵阵茶香。 走进炭焙房,父亲正在翻茶。 这是焙茶的第四天,七个焙炉,一炉的炭可以烧7-8天,全天24小时热着,父亲和两个弟弟早中晚轮班。 每笼茶要焙6-8个小时,每隔30分钟左右,翻一次茶,中间还要根据不同炉的火候,随时调整翻茶时间和翻茶力度。 我问父亲,当初建这个炭焙房,为什么要自己亲手选材,花了整整一个月,亲力亲为一搭建。我认为这中间一定有很深的文化,父亲的回答却是:自己建更省钱。 摸着炭焙房暖暖的墙,这是已经很罕见的土砖块砌成的墙。我问父亲,为什么要用土砖,而不用红砖,我认为这中间一定有深的文化,父亲的回答却是:土砖块更省钱。 刚好一炉花香大红袍下炉了,父亲抓了一把,让我一起尝一尝。 这道刚焙好的花香大红袍,前两泡喝起来微微有点炭火气,第三泡开始,“火气”全散,变得甘香顺滑起来,一点也不像刚焙好的茶。 刚下炉的茶通常都会有一股很重的炭火气,要放几个月后才能喝。 父亲焙的茶,炭火味很小,稍放两周,就可以喝了。不同时期,茶的香气和滋味也总会给人惊喜,这可能也是父亲焙的茶,越卖越好的缘故。 我问父亲,“现在电焙茶这么方便,连茶农都用电焙,你为什么还要坚持手工炭焙茶?”我认为父亲对茶文化,一定有自己的理解。父亲的回答却是:手工炭焙茶好喝,更好卖。 听完父亲的答案,我大失所望,这不是我要找的茶文化? 没关系,我还要呆五天呢,慢慢挖掘,我心里这样想。 家里还是和以前一样。 每天早上7点,店门一开,来喝茶聊天的,来买茶的,络绎不绝,直到晚上9点,烧了一天的茶炉才可以休息。 父亲焙茶,从早上六点多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1点。中午想眯一会儿,可往往会被要订茶的电话叫醒。 母亲看店,招待客人,给家人做饭。每天就煮一锅饭,一锅粥,焖一锅肉,煎几条咸鱼,炒一大盘青菜,谁有空了谁就吃热了吃。 两个弟弟轮流焙茶,帮忙装茶,就连十四岁的侄子,也跟着从早忙到晚。 我帮忙装茶,拣茶,卖茶,根据就没有时间拍视频,写文章。 眼看离回广州只有一天了,答应茶友们要分享的茶文化,怎么办?我一边在炭焙房帮忙选茶,一边心里在琢磨。 这时,突然想起一位我的老师讲过何为文化。 “文”的本意是在陶器上刻上花纹,是人类为了生存,在身上纹身;文化本为“耕作”之意,可引申生活。 花儿绽放,不是为了取悦人类,为了生存; 孔雀开屏,不是为了美丽世界,而是为了生存; 长城的美,是为了生存; 而老王的茶香,也是为了生存。 真正的美来自于生存。而文化的根本,就是生存。 醍醐灌顶! 家里从早上七点开到晚上九点的茶炉,就是茶文化呀! 96岁的老叔公,二十多年来,每天风雨不改地来喝茶、讲古,这就是茶文化呀! 邻居阿婶,一天至少串门三次,顺便帮忙装茶,这就是茶文化呀! 不管人多人少,一直轮流着喝的三个茶杯,这就是茶文化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上此山中。 我抬起头,屋外一片碧绿的菜园映入眼帘,几棵芥兰开花了,白色的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几只蝴蝶正在花间飞舞,还有小蜜蜂嗡嗡嗡。 真美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