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笔记:做笔记的技术与美学

 df7086 2022-01-31

梁东方

有著作等身的德国社会学家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做笔记。甚至关于做笔记,他又写出了一本影响很大的书。书中所言相当复杂精细,不过一言以蔽之,就是在阅读写作乃至日常生活中,时时做卡片笔记,日积月累,将记录着同一类知识与思想的卡片集中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框架体系之下的思考。

这种技术角度的处理当然还要依托他个人善于思考的大脑抑或某种天分,并不是说只要做了卡片笔记就必然也可以像他一样创作颇丰。这种不言自明不意味着我们普通人就不必学习他的技术和方法,这样的技术和方法不仅对我们系统地思考与总结某个角度上的问题有帮助,更关键的是它还可以使你的生活更有意趣,更有线索,更不虚度。

试想人生天地间,几十年时间里如果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无所用心”,不说出不出成果,就生活本身来说也一定会有煎熬感,会有时光缓慢的无聊。而一旦这样有了思考,有了思考的线索,每天面对零零碎碎的事情与景象,都能为自己思考的线索添砖加瓦,岂不是别有一番乐趣。

曾经在南德靠近瑞士的莱茵河边,看见一位老奶奶带着想必是孙子或者外孙的小孩子,趴在岸边的草地上,面对天鹅写生。不是画画,而是写字。那孩子趴在地上,将大脑袋抵住地面上的笔记本,抬头看看水中的天鹅,认真地写上一句,再看看,再写。

这一带杂花生树的莱茵河岸边,是天鹅很集中的地方。与对岸瑞士鳞次栉比的红顶房屋相对,这一侧德国的森林草地之间河湾纵横,灌木和高草植被丰富,大约是天鹅们选定的栖息之所。所以被我们起了个通俗的名字:天鹅家。

天鹅家有无数雪白的天鹅将蔚蓝的莱茵河和同样蔚蓝的天空比衬了出来,人人都觉着美。可是这美究竟是什么,具体是什么,那位脖子上挂着大相机的老奶奶引领孩子认知与体验这种美的方式,就是这样来让他现场做笔记。相信她也拍了照片,回去以后会按照照片与孩子的笔记比对,将孩子的笔记优缺点都一一指出来,让孩子从非常具体的可落地的细节里,快速进步。

笔记的这种充满了画面感的用法,就不再单纯是一种学习手段,而直接就已经是一种生活的浪漫了。事实证明,一旦现实需要与人生浪漫结合,那现实的努力也就变得与生活目标与生活追求一样美好起来。

正是这样的使用与审美兼而有之的特点,使我多年来一直使用这种日积月累的方法,区别是不用那位学者所说的卡片,用小本。小本上随意写下的文字再整理到电脑里去的时候,归到各个不同的题目之下,时间长了那个题目之下就自然是一个主题的细节记录与感受汇集了。

最近准备出版的一本《旅行之美》,就是在文件夹里“旅行”的文档之下的长期积累的结果。这样积累到文档里的笔记,往往当下就会写成小文章,然后再将同一主题下的文章归到一个文件夹里。一个文件夹里的文章多了,再连缀成书也就不会很难了。

这种笔记法在功利目的之外,还可以使生活时时处处都变得有趣,可以让人的精神生活充分起来,以至将成不成书的目的都淡忘了,一味沉浸在做笔记写文章的快乐中,忘记了功名和利禄,忘记了时间和岁月。

不过刚开始做笔记的时候,也还是有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的。

上大学的时候,偶然发现写作老师在学校门口修鞋修拉锁配钥匙的摊位边站着,手里拿着纸笔,看看排着队的学生,写上点什么;再看看一直低头忙着在自己铺了皮垫子的膝盖上修鞋的师傅,再写上点什么。当时很觉着有点好笑,觉着他在写作课上所说的观察生活被他如此直观的演绎出来的时候,怎么都显得有点突兀。

后来才意识到他只不过是做得太夸张或者叫太明显了而已,很多时候观察和记录并非一定要像莱茵河边的孩子那样绝对同步,也可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让记录与现场稍有时空错位。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现场中,自己是融入的,不是单单孤立出来的观察者,因为那样的话,观察与被观察之间的张力关系会在相当程度上互相影响。

总的来说,记录自然风景可以同步,正如那些写生画家们做的那样;记录人事则最好不用这样的方式,而采取事后及时回味的策略。好在现在拍照已经随着手机的成熟运用变得非常方便,不显眼也不突兀,是为记录的利器,也是事后笔记的重要依据。

做笔记是点缀在生活里的诸多乐趣中的小小一种,它貌似可有可无,不过一旦坚持下来,也就成了活得还算有趣、活得还算有滋味的重要原因之一了。只希望生活的漩涡不要太过剧烈,使人无暇无心于做笔记这样的所谓琐事吧。倘能一直如此,便是人生的完满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