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届兰亭银奖|林景辉:走出书斋,驰骛古今堪翥远,纵横天地复钩(附最新行草作品!)

 一梅兰竹菊一 2022-01-31

   

图片

林景辉

简介: 

林景辉,男,

1971年4月出生于福建惠安。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

国展评委;

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

中国书法传媒集团书法培训导师;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石狮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曾获:

第七届中青展三等奖;

三届楹联展获奖提名;

六届楹联展三等奖;

三届兰亭奖获奖提名;

七届兰亭奖银奖;

首届篆书展获奖提名;

首届、二届手卷展优秀作品;

十一届国展优秀作品。

福建省第五、六、七、八届百花文艺奖二、三、一、二等奖;

福建省首届“八闽丹青奖”金奖;福建省首届书法兰亭奖一等奖;

福建省第四届艺术节金奖。

连续七届蝉联泉州市“刺桐文艺奖”。

参展:

七届、十届全国展;二届兰亭奖;

二届扇面展;

二届草书展;

2011年中国书协优秀会员展;

三届青年展;

“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

“民族脊梁----全国书法大展”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现状与理想”-----当代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

“源流与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展;

“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


曾经看到过个段子:当代草书欣赏,每一笔都被看成是胡闹。
看不懂草书的人有很多,而且在大家的眼里,能写出一手好草书的人很少。
图片
▴林景辉老师拍卖作品(1.3平尺)

放眼当代的书法艺术大师之中,能写草书的人很多,同时也受到了大家的质疑。
一些人贬低入展的作品,称为:丢失书法自然本真,需要文化反思!
而有些人认为展览作品浓缩了作者的态度、才华及学养,是对书法人当前创作状态的一次全面检阅。
图片
▴林景辉老师拍卖作品(1.3平尺)
欣赏草书,还是要追根究底的站在传统书法上来欣赏,并不是一味地形容乱写乱画。
这也是学习草书的第一步,国展评委林景辉认为草书里有气象万千,写草书不但要懂得传统,还要有对性情的驾驭能力!
草书的静穆,沉着,灵逸,恣肆都在他的笔下流淌……
图片
▴林景辉老师拍卖作品(1平尺)
古人强调“书内功夫书外求”,今人强调的则是:外在形式关乎作者的态度,内在精神关乎才华,文本文字关乎学养。
严格一点来讲,草书算是一种特定的字体,而且是从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图片
▴林景辉老师拍卖作品(1平尺)
虽说草书与其他书体相比,笔墨流畅连贯,让线条在纸张上呈现层次和韵律感,堪称动态艺术。
但也不完全是一蹴而就的,林景辉书写时,总要为每一幅作品试笔十数次...
图片
▴林景辉老师拍卖作品(1平尺)
作为投稿获奖资历的“老人”,林景辉1997年入第七届中青展,1998年入三届楹联展,至今已有23年。
20多年的潜心钻研,林景辉的作品似夏日的天气一样多变,举笔信手涂抹几下,一幅作品即跃然纸上,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图片
▴林景辉老师拍卖作品(1平尺)
林景辉在创作之余,一直行事比较低调,但他的书法作品却总是能获得很多人的追捧。
当下书坛学草成风,一片繁荣景象,但不可否认:部分浮躁书风已有泛滥之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代人急功近利、急于成名的人太多。
图片
▴林景辉老师拍卖作品(1平尺)
那些耐不住寂寞、沉不下心来研习书法的人,既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也不顾及传统的书法审美习惯,一味地求新、求奇、故弄玄虚。
虽然各个时期都在求新求变,却从未脱离书法艺术固有的美学轨道盲目前行。
图片
▴林景辉老师拍卖作品(1平尺)
林景辉的创作恰恰是注重了这个严格的“度”,从他的诸多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他直接继承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风,并且对原作结体、气息的准确把握颇为用心。
他在《学草自述》中说,“八十年代末,不期邂逅书法……于篆隶真行草无所不涉。常有赤膊挑灯,彻夜疾书之激情,亦有领袖如皂,唇齿常黑之糗事。如此十余年,始得几分模样。”
图片
▴林景辉老师拍卖作品(1平尺)
从少年时沉浸在笔墨纸砚,30岁后,醉心于草书。
“后乃渐迷草书。初法《十七帖》,古奥难通,罕得皮毛。继习《书谱》、《小草千字文》,似有所悟。并以小草大写为事,不亦乐乎。然小草大写,虽精熟日长,终究风骨有亏。
图片
▴林景辉老师拍卖作品(1平尺)

乃又师山谷、觉斯。参从碑法,并效时贤之笔墨……而后又遍寻经典草书大家。问道多师,转益同好。遂成这番面貌。”
图片近距离感受林老师的尽情挥墨


01:13



正是这番追随传统,让他从笔法中寻找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契合,看到了草书里的“气象万千”,如同黄庭坚,林景辉的作品既有传统又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古往今来,书家大多以“我田在砚”的心态笔耕不辍,向往窗明几净、淡泊优游的慢生活。更有书家闭户深山,松涛云影,作尘外之想。的确,书法是静态艺术,理想的思虑与书写环境常需恬静从容,纷扰杂事、急情所迫是快意书写的劲敌。前人对于书写状态的描述已十分详尽,无需赘言。

图片
草书中堂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然而,书写的前提是积淀。技法对于书法而言,仅仅是基础,意识境界才是书家成色的检验标准。在技法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理念的培植、风貌的形成需要书家敏锐的艺术触角,捕捉自然事物、人文情性入之于书。所谓“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因此,历代书家都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增境界、滋学养;行万里路,广见闻、开怀抱也!

古代书家,几乎都是达官显贵,既有辗转为官的游历,又坐拥物质与资源的优势。因而,布衣书家寥若晨星。当今高效时代,人才市场精微细分。书家群体已非士大夫专属垄断,书家渐趋平民化,即职业书法家。即使是平民也拥有古人望尘莫及的资源,如今,行万里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朝发而夕至。但飞机、列车的高速使我们对于身边的风景事物一掠而过,认知鸟类花草成为动植物学家的专业技能。虽然我们上晓宇宙、下知细菌,也都是道听途说,难于亲历。而对于自然人事的感知大部分都停留于原始、模糊的层次。在极为抽象的书法艺术里,知识如果没有介质转换,是不能成为能力的。

图片
草书中堂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由此,年轻的、有理想的书家,不能只是关在“象牙塔”里,要走出书斋,去感知世界。

游学。交通通信的便利迅捷,使得现代的平民书家能够有更多渠道学习。参加培训,聆听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名师讲授;拜访名家耆宿,瞻仰成功者的风采;观摩古迹,遥想前人;参观展览,竞效时贤。书法艺术需要不断通过交流,即思想意识的碰撞,才能调节、矫正思想意识走向并最终达到某种高水平的认识,就是通常所说的境界。对于善学者来说,交流的对象越多收获就越大。水准高的可以学习借鉴,相仿的可以取长补短,略低的则可以引以为戒。在交流碰撞中,思想经过反复激荡、过滤与升级,察古鉴今,从而成就真正的书法家。

图片
草书条幅
九日浮云变翠微,千年古刹几传衣。藤长松老空春雾,古往今来但夕晖。海上高峰常若此,人间万事转成非。相逢漫忆姜秦辈,幽思翻牵野鹤飞。

游历。探访名山大川、荒原雪域;或清流怪石、空谷幽林;乃至奇花野草、飞鸟鸣虫。敞开心扉,感受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于艺术家来说,游历增广见识,每有所想,必形诸于心。久而久之,则胸中有丘壑,笔下有波澜。古人善取自然物象入书、论书,如 “上苑春花”“高峰坠石”“虫食木叶”“渴骥奔泉”等 等。更有张旭、怀素、黄山谷、文与可等观事物而悟书的,不一而足。所谓道法自然。

活动。我们所处的社会活动中,书家几乎都是扮演着有思想、有个性的角色。毫无疑问,张扬思想个性,必然导致群体兼容性的贫乏。自我感觉的放大与主观意识的膨胀,往往拒人千里。腹有诗书、才华横溢,却心胸狭窄、思想狂狷、行为怪诞者,书史上代不乏人。当然,仍有许多优秀的书家个性张扬,个性也的确是艺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掩盖了客观的地位,即时下所谓情商不足,即使风格特征明显,也难博采众长而涵义深远。经常参加或者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以理性的思维,观察分析动态的活动经历以及人际关系,既能检阅、磨砺自身的办事能力,且有助于开阔视野,甚至于对社会有正能量,从而更为客观地定位自己,避免妄自尊大、我行我素的心态。大家的成长,靠的不仅仅是才华与激情,更是必感性与理性互为掎角,均衡发展。

走出书斋,感知世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