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长安 | 王冰编著《西安碑林名碑书法艺术赏析》选编之一

 公司总裁 2022-01-31

图片

        近日,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中心主任、著名书法家王冰编著的《西安碑林名碑书法艺术赏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自先秦到明清的碑石、墓志和造像题记共一百余种,详细介绍了每方碑刻的尺寸、年代、发现及收藏经过、保存状况和历史艺术价值。作者援引古代书法著录达数十种,又在每篇篇末加以品评优劣,从历史和艺术两个角度对名碑加以评析。

       长安区文联“艺术长安”微信公众平台选取部分名碑,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篆书

一、峄山刻石碑

      《峄山刻石碑》,又称(峄山碑》《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刻(前219),秦李斯书,小篆,此碑圆首方趺,通高218厘米,宽84厘米,厚16厘米。前后两面刻字,共15行,满行15字,郑文宝楷书跋文5 行。以四言排句韵文形式歌颂秦始皇削伐六国 、统一天下,设郡县制,同一车道,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功业,正文从“皇帝立国”至“以著经济”共114字,为秦始皇诏文,自“皇帝曰”至“臣昧死请制……”共79字,为二世诏文。现陈列于西安碑林第五展室西侧。 碑林藏石编号:927 号。

图片

峄山刻石碑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东巡郡县,登干山东邹县之峄山,与当地儒生议刻石以颂秦德,封禅祭祀天地,纪功诏示废分封、成霸业的丰功伟绩。《水经注·碑录》载:秦始皇登峄山,命丞相李斯篆书勒铭于山额,曰“书门”。历史学家据此推定《峄山刻石》为李斯书。

       李斯( 前284一前208 ),字通古,楚国上蔡人( 今河南省上蔡县),官位丞相,秦代著名书法家,曾从荀况治学,秦始皇平定天下任李斯为相,佐助灭六国,定郡县制,统一文字,后为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李斯精通大篆和六国文字,为创造统一的文字规范,废弃六国及多种文字,删繁就简,取舍合宜,统一汉字,创造秦 “小篆”体,为书法史上的开宗立派做出了贡献,故李斯的小篆成为习篆之法规,被推崇为小篆之祖 。李斯的作品有《仓颉篇》七章已失传,传世笔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芝罘刻石》《会稽刻石》《碣石刻石》《峄山刻石》。

        现存西安碑林的《峄山刻石碑》 由北宋淳化四年( 993 ) 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摹本翻刻立石而成,世称“长安本”。《峄山刻石碑》历代翻刻本较多,以西安碑林的“长安本”年代最早,摹刻最精,是目前书法界公认的最佳摹本。但也有专家认为此碑为唐刻,有兴趣的朋友可深入研究。

        徐铉(916--991 ),字鼎臣,广陵人(今江苏扬州),初仕吴为校书郎,后仕南府,官至吏部尚书,南唐降宋后,为太子率更令,官至散骑常侍,精通古文字学,专攻小篆,善隶书,对李斯的书法深有研究,独臻其妙。

        郑文宝,北宋人,官为承奉郎,守太常博士陕西府诸州水陆转运副使。曾求学于徐铉处,善书工刻,曾多次遍访亲察《峄山刻石》而不见,以徐铉摹本勒石刻立。郑文宝重刻《峄山刻石碑》 使之流传后世。

图片

峄山刻石碑

     《峄山刻石碑》书法艺术:

       第一、用笔圆转,结体匀称,点画粗细均匀。字体点画结构严谨,形态上对称、平衡、均匀而不刻板,平和中又有微妙变化,柔和中又具果敢张力。书者书法功夫深厚,如果对毛笔没有高深的控制能力做不到结字如此对称统一,线条如此粗细均匀。

       第二、气息简远,大气凛然,如秦之律条,森严不可侵犯。此书达到了整洁细劲、婉转通畅、典雅舒展、坚实凝重的意趣,呈现大气高古的气息。书者李斯修养之高,可谓二千年来小篆第一人。历史上小篆“三李”并称,分别是指李斯、李阳冰、李东阳。

        第三、历代学者对李斯书法评价。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篇评李斯小篆曰: “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 又曰: “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为玺,令斯书其文,今《泰山》《峄山》《秦望》等碑,并其遗迹,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 并列李斯书的大篆为“妙品”,小篆为“神品”。唐李嗣真《书后品》日: “李斯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日:“秦丞相李斯日: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能详。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斯善书,自赵高已下咸见伏焉。刻诸名山、碑玺、铜人,并斯之笔,书秦望纪功石,乃曰: '吾死后五百三十年,当有一人替吾迹焉。’ ”

二、三坟记碑

     《三坟记碑》,立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 )。竖方形,螭首龟趺均残,碑身断裂,字有残损。碑残高210厘米,宽82厘米,厚24厘米。两面刻字,碑阳13行,碑阴11行,共24行,满行20字,有界格。李季卿撰,粟光刻,李阳冰篆书。陈列于西安碑林第二室西侧第四排南数第二石的位置。碑林藏石编号:638 号。

图片

三坟记碑

       碑文叙述李季卿改葬他三个哥哥之事。

       李阳冰( 生卒年代不详),字少温,赵郡( 今河北省赵县) 人,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文学家,曾为缙云令,官至将作少监,工篆书,得法于秦《峄山刻石》。自言 “斯翁之后,直至小生”。被誉为李斯之后小篆的第一能手,有“虎笔”之称。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书品论” 中,列李阳冰书法为神品。传世碑刻有《怡亭铭》《般若台题名》《颜氏家庙碑》碑额。

图片

三坟记碑局部

     《三坟记碑》书法艺术:

       第一、《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书法家中,李阳冰篆书成就最高,谓之“铁线描”。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纵势而修长,线条遒劲饱满,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体现李阳冰高强的驾驭毛笔的能力和极深的书法功夫。

        第二、承传古代篆法。细观此碑,点画婉转冲和,结构圆劲稹密,与秦小篆一脉相承。继承了秦代篆法的精神。

        第三、此碑不足。此碑与《峄山刻石碑》相比,圆笔的线条过多,缺少方的东西,通篇都是圆的线条,字态略显无神,不如李斯的方圆兼备耐看。

        第四、名家评价。清赵宧光云: “阳冰得大篆之圜而弱于骨,得小篆之柔而缓于筋。” 清孙承泽 《庚子销夏记》又云: “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

隶书

三、曹全碑

      《曹全碑》,亦名《曹景仝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国宝级。东汉中平二年(185) 10月立,无碑首,隶书,竖方形,高260、宽88、厚20厘米。两面刻字,碑阳20行,满行45 字;碑阴有五栏题名刻字,第一栏1行,第二栏26行,第三栏8行,第四栏17行,第五栏4行。明代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莘里村出土,1956 年入藏西安碑林,现陈列于西安碑林第三展室东侧。碑于明代关中大地震时断为上下两截。《金石萃编》《西安碑林全集》有著录。碑林藏石编号:583 号。

图片

曹全碑

      《曹全碑》 系王敞等人为纪念曹全及其家世所立。曹全,字景完,后汉灵帝光和六年( 183 ) 为孝廉、郎中,转任郃阳县令。此碑记录了曹氏世系情况及汉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曹全碑》书法艺术:

        第一、在气韵上,清雅秀丽,简静雅和,秀美多姿。《曹全碑》虽无书写人姓名,但却是东汉时期通行标准隶书中最成熟的、别具一格的精品。历代传世的汉碑中,或浑穆厚重,或劲挺方整,或雄强茂密,或峭拔舒展,而《曹全碑》却以清雅秀丽成汉碑中的代表。总体风格简静雅和,秀美多姿,清丽婉畅,刚柔相济,圆润绰约。是秀丽一路隶书的典型代表。

        第二、在结体上,字形扁平,中宫紧密,左右舒展。《曹全碑》中宫紧收,平中寓欹,略带斜势,静中有动。左右结构的字,相互穿插避让,若即若离;上下结构的字,笔画紧密,隙不容针;有撇捺的字,大撇大捺,极尽伸展,字形扁平,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整幅作品布局,竖有行,横有列,但每个字又随其字势自然欹侧,字字生动,轻松和谐,自然而然。

        第三、在用笔上,中锋圆笔为主。汉碑用笔中,主要有方笔和圆笔两种,《曹全碑》属于圆笔。《曹全碑》是汉隶中锋圆笔书写的代表,中锋着力饶有篆意,布局精妙,中气内含,字字藏头护尾,笔笔遒劲饱满,蚕头燕尾鲜明突出,开张舒展、落落大方。但《曹全碑》又不是一味的求圆,而是笔圆折方,圆中寓方,故而经久耐看。

        第四、点画周到,藏头护尾。《曹全碑》点画周到,波磔分明,转折处皆有提按,柔中带刚,斩截利落。笔画线条秀丽其外,质实其内,绵里藏针,寓刚于柔,既洒脱遒健,又安稳妥帖。在汉碑中,这种典型的隶书笔画,《曹全碑》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第五、笔画长短安排独特,突出艺术性。《曹全碑》的笔画,长则极长,短则极短,短画内涵有力,长画则遒劲飘逸,端庄方整中突然一长笔打破平板的局面,起险造势,平中见奇。

        第六、碑阴书法自由萧散,别具风貌。《曹全碑》的碑阴共57行,字皆完好,此碑碑阴虽不及碑阳整饬,但书刻自由萧散,笔意俱存,别具风貌。《曹全碑》的碑阴书刻,不是刻意而为,所以能够做到自然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是碑阳所欠缺的。使我们能够学习到汉碑的另一种风貌。今天有些研习汉碑的书家,专门从碑阴中汲取营养。

         第七、古代名家对《曹全碑》评价极高。《曹全碑》以其独树一帜的汉隶风貌,受到众多金石家和书法家所追捧。清代万经评曰: “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清代孙承泽评曰: “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 清代方朔评曰: “此碑波磔不异《乙瑛碑》 而沆酣跌宕直合《韩救》。正文与阴侧为一手,上接石鼓,旁通章草,下开魏、周、隋及欧、褚褚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一大关键。不解篆籀者,不能学此书;不善真草者,亦不能学此书也。” 清代杨守敬《评碑记》评日: “前人多称其书法之佳,至比之《韩敕》《娄寿》恐非其伦,尝以质之孺初。孺初日:'分书之有《曹全》 犹真行之有赵孟頫、董其昌。’ 可谓知言。”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评曰: “《孔宙》《曹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 近代书画家姚华评曰: “其用笔多圆劲如篆势,所以虽瘦而腆,且如以锥画石,此中锋之最显著也,转折兼用,而折兼有先提而后按者,有拖而下笔者,有略断而续行者相参,皆因势而宽严为之,至纯用转笔者,始极罕见,故能遒丽独书也。又结体有与寻常反而美见者,如'月’字,左撇势足,而右直竖行而下,行若悬针,偏旁亦往用之,舒敛皆与常相忏,而势能相救,由此可悟其变。”

       第八,在临写《曹全碑》时,不要仅注意其线条柔美的地方,更要注重其挺拔的一面。

四、广武将军碑

       《广武将军碑》全称《广武将军口产碑》。前秦建元年四年( 368 )建立。隶书。尖首平顶,高174 厘米、宽73厘米、厚14厘米。碑四面刻字,碑阳17行,行字不清,碑阴及两侧刻部将姓名,碑阴上部单独一列15行,下部17行,行字数不详,有界格。碑额刻有“立界山石祠”五字。因过去许多人只看见碑正文内第一行有 “广武将军”,于是便称之为 “广武将军口产碑”。碑久佚,清乾隆间曾出土,嘉庆初又佚,1918年于陕西白水仲目镇寒崇祠发现,1972年入藏西安碑林,现陈列亍西安碑林第三展室东侧。碑字漫漶残损,《金石萃编》《西安碑林全集》有著录。

图片

广武将军碑

        此碑原是1500 年前在陕西白水宜君地域与胡人共立的碑界,内容除有碑主的姓氏外,同时反映有前秦时关中渭北疆域的划分、官职的设置、部族的分布以及碑主所统辖的吏民数目等,这些都是反映前秦历史的重要资料。仅目前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前秦石刻仅存《邓太尉祠碑》和《广武将军碑》,此二石一前一后均陈列于西安碑林第三展室东侧。

     《广武将军碑》书法艺术:

        第一、古朴稚拙,天趣浑成。字体大小斜正,变化自由,拙中见巧,巧中寓拙,方正中求峻峭,古朴中见稚气,庄严中有奇崛之美。经千年风雨剥蚀,石刻更加显得古朴稚拙,天趣浑成。

图片

广武将军碑

        第二、书写自由,不拘一格。全碑虽有界格,但许多字却触格或盈格,仍使人有空灵之感。充分展示出书写者的高超水平。

        第三、线条高古,行草笔意。此碑线条圆浑,高古厚重,同时书写快速流畅,带有行草笔意,使人既感到高古浑朴,又空灵轻盈。故而当今许多书家争相临习。

图片

广武将军碑局部

        第四、书法大家对《广武将军碑》评价颇高。康有为曾为一初拓本跋文日: “北碑近新出土以此为古雅第一。〈关中金石志》名为广武将军则非也,乃广武将军曾孙产耳。惟碑为苻秦建元年四年去王右军兰亭仅十二年,故字多隶体,实开灵庙碑之先渊茂且过之,应与好大王碑并驱争先。此拓有碑额,碑阴尤为完美,碑阴字似流沙坠简,古逸更异,吾拟名此碑日《苻秦建元年四年产碑》。此碑在陕西亦为关中楷隶冠。”于右任先生将此碑列于陕西“三绝”碑之一,并写《记广武将军碑》颂赞纪述: “广武碑何处,彭衙认苏痕。地当仓圣庙,石在史官村。部大官难考,夫蒙城尚存。军中偏有暇,稽古送黄昏。”

文章节选自《西安碑林名碑书法艺术赏析》

编著者简介

王冰,现为西安碑林书法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终南山小楷写经院院长、西安市碑林区政协委员。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提名奖、中国文化部第十二、十三届“群星奖”、全军首届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兰州军区第三届“昆仑文艺奖”一等奖。书法作品入展第三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全军一、二、三、四届书法篆刻展等,并有数十幅作品被韩国、日本、台湾及内陆博物馆收藏。在《书法导报》开辟“碑林散墨”、“西安碑林名碑书法艺术赏析”栏目,连载理论文章,还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和书法团体讲授“西安碑林名碑书法艺术赏析”课,并成功地策划组织了《第一届“西安碑林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