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和闺蜜一起带娃出去吃饭,大宝点了一个秋葵,闺蜜家娃吃了很多。 ![]() 原以为她家孩子和大宝一样,平日里也喜欢吃秋葵。没有想到,闺蜜说,她家宝宝从来没有吃过秋葵。 闺蜜平时工作忙碌,都是孩子的奶奶负责做饭。老太太做的就是那么几样菜,其他的基本上是不做。 奶奶说是怕孩子吃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过敏,也不会做太多的食材。 我安慰闺蜜,宝宝吃什么都可以的。多吃几样营养自然不会差。 上次我看见娃的时候还没有这么高,不只是个子长了,感觉到这段时间长胖了很多。 闺蜜表示,她家宝宝在同龄人里,几乎是个子最矮的。婆婆总是给娃煲汤,几乎天天都有汤。 她告诉老人,总喝汤也没有营养。奶奶说,怎么没有营养啊,孩子都长胖了,宝宝挺喜欢喝。 闺蜜很无奈,因为自己不做饭,也不能整天对老人指使气。闺蜜的老公也表示,老妈一天辛辛苦苦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做什么都应该说好吃。 01、老人带娃,容易出现的误区 ![]() 宝宝成长阶段的饮食非常重要,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科学喂养。老人带娃,虽然是全心全意的爱,但有时他们做饭确实有不足之处,容易出现误区。 ![]() 误区1、汤有营养,还补钙 很多老人和闺蜜的婆婆做法一致,他们都喜欢给孩子喝汤,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汤确实非常有营养。 他们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没有太多的食材,能够喝上鲜美的骨头汤,鱼汤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其实尽量要少给娃喝汤,因为汤里主要是水和脂肪。过多地食用脂肪,容易变胖。 孩子需要更多的是补充蛋白质,还有适量的脂肪,碳水化合物。 想一想小宝宝的胃里空间很小,如果喝太多的汤会有饱腹感,对于其他物质的摄入就会变少。经常喝汤,会让孩子变得发胖,高度不见长,可能会不停地长胖。 孩子蛋白质类摄入不足,身体素质也会很差。汤可以喝,但是要适度。 ![]() 误区2、每天早上喝粥 张文宏指出:孩子不要每天早上喝白粥,因为营养不够。老喜欢早上给娃喝粥,他们习惯了米粥,咸菜,或者再搭配一个馒头或者是煮鸡蛋。 经常喝粥,孩子的营养容易失调,早餐即便是早上喝粥,也要搭配富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 误区3、多吃面食 老人照顾孩子,一定会吃得饱饱的。他们喜欢给孩子多吃面食,感觉到面食扛饿。宝宝在饮食中吃的主食,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每天的主食摄入量应该控制在自己拳头大小就可以了。如果吃得太多,会影响到其他营养的摄入。 ![]() ![]() 误区4、多吃肉有营养 有的小宝宝喜欢吃肉,老人也感觉到,肉才是最有营养的食材,他们会变着方法的给孩子做肉类的食物。摄入应该适量,吃肉太多,也会让孩子营养失调。 ![]() 误区5、不加盐,没力气 年轻的宝妈们给娃做饭时很少加盐,老人会说不加盐没有滋味。还会偷偷地给娃的饭菜里放一点盐,很怕孩子不吃盐,没有力气。 ![]() 范志红曾说,宝宝肾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还不能排出过多的盐。如果给孩子加盐太早,他们的口味会很重,影响到身体健康。 ![]() 每一位老人都非常爱孩子,隔辈亲,爷爷奶奶的爱,甚至比父母的爱还要深厚。 年轻人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老人都无法接受科学理念。正如闺蜜那般无奈,说得太多,还会引起婆媳矛盾。 老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喂养宝宝,他们的做法可能不太科学,但都把最好的给了娃。 作为父母,应该感恩老人的付出,要用科学的养育理念来引导老人。耐心的和老人沟通,愉快的纠正他们的喂养方式。 02、饮食均衡,越来越健康 ![]() 宝宝需要多方位的营养,不要总让娃单一地吃一种食材。比如说、丰富各种主食,青菜鱼类,蛋类,肉类等等都要给孩子吃。 老人做饭都比较单一,总吃那么几种饭菜,孩子可能会吃腻了,变得偏食,厌食,不喜欢吃饭。 可以将饭菜做得好看,好玩一些,做成宝宝喜欢的形状。 有很多家长图省事,会把大人和孩子的饭菜一起做,吃的时候,给娃单独盛出来。孩子的饭菜,要单独来做。 因为宝宝的咀嚼能力还不健全,家长给孩子做饭时,要观察他们的接受能力。 让孩子吃适龄的食物,食材,这样才能够获取丰富的营养,也有利于身体发育。 ![]() 枕边育儿寄语: 年轻人也可以教老人上网搜做饭的视频,或者是买几本辅食类的书籍,让老人学着做多样化食材。 饮食关系到宝宝的身体健康,无论是年轻的父母、还是老人,都要更新饮食理念。做好合理均衡的搭配,这样孩子才能够吃得健健康康。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