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狙击传奇:“菜鸟”张桃芳与“猎人”邹习祥,谁是上甘岭最冷的枪

 兵说 2022-01-31

作者:相忘于江湖
暖洋洋的太阳底下,昔日草木葱茏的上甘岭已变成一片焦土。
在满目疮痍的上甘岭最南端,两个并不高大的山梁相互对峙着,稍高一点的山梁上就是美军的阵地,几个美军士兵不时地向稍低一些的山梁上用机枪扫射,还肆无忌惮地探头张望一下。
可是,就在一个美军士兵稍稍探出一点脑袋,随着一声枪响,被爆头了。
美军的机枪显然已经非常熟悉这样的节奏,马上对着枪响的大概位置,一阵急促的射击,子弹打在岩石上发出凌乱的火星,但是志愿军的射手显然也是训练有素,有备而来,早已遁入坑道隐蔽起来了。
【张桃芳】
(一)来自贵州大山的猎手
1950年10月下旬,上甘岭战役进入了异常胶着的状态。
防守五圣山前沿上甘岭537.7高地的,是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1营1连,而距离不到百米之外,就是比537.7高地高60米的597.9高地,地面阵地经过多次攻守转换已落入美军手中。
志愿军的坑道和美军的地面阵地近在咫尺,近到一方阵地有一声咳嗽一句低语,对方都可能听到些许动静。但是志愿军吃亏的地方在于,美军阵地不但地势更高,还有强大的炮火,不但完全控制537.7高地的地面阵地,就连地下坑道也受到美军大炮的严重威胁。
这一天,对面高地美军又开始新一轮挑衅:有的大摇大摆走来走去,有的坐在岩石上跷起二郎腿,有的干脆仰面朝天躺在地上晒起了太阳。最可气的是,有一个戴钢盔的美军居然朝537.7高地方向撒尿。
埋伏已久邹习祥有点怒发冲冠,顺手就将早已准备好的步枪瞄了一下,旁边两个战士躲在掩体后面,一边一个激将:“排长,再给我们亮一手,教训一下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美国兵。”
来自贵州大山的邹习祥扣动扳机,那个撒尿的美军士兵就到西天报到去了。
【邹习祥】
(二)猎手是怎样炼成的?
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15军一共出现了38位舍身堵抢眼的“黄继光”,也出现过几十位默默无闻的“神枪手”。与一年后名气更大的“狙神”张桃芳相比,邹习祥显然出现得更是时候。
原因很简单,如果说抗美援朝是一场立国之战,上甘岭战役就是这场战争的巅峰对决。而无论是兵力、炮火、装备和后勤,志愿军虽然与长津湖之战相比大有改进,但是与美军相比仍然差距巨大。
实事求是地说,即便有肖永银、李德生的12军在背后默默支持,尽管15军要什么上级就给什么,尽管志愿军的坑道越挖越深、越挖约长,但是在上甘岭这片狭小的区域内,在美军“范弗利特弹药量”凌厉攻势下,猛将秦基伟和15军还是有些撑不住了。
这时候,“神枪手”邹习祥的出现,无疑给陷入胶着的上甘岭巨大的精神支持。
时年30岁的邹习祥出生于贵州一个仡佬族农家,像《兵临城下》的狙击手瓦西里一样,7岁就跟着大人打猎,在20多年练就了无论行进间开枪、打移动目标都能“百步穿杨”的绝活。
1949年,大厦将倾的蒋军到处抓“壮丁”,27岁的邹习祥也未能幸免。但是幸运的是,没几个月他就成了二野五兵团17军的解放战士,大西南解放后,17军兼安顺军分区,实际上转入地方部队。
【上甘岭阵地】

(三)上甘岭上死里逃生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邹习祥迎来了新的机会。
就在王秉璋的17军转入贵州地方军区的时候,秦基伟的15军也纳入计划即将转为西南军区公安军。但是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秦基伟几次三番的请战,终于为自己和15军赢得了参战的机会。
志愿军15军跨过鸭绿江之前进行了补充,邹习祥也有幸编入15军,到了三八线。
随着上甘岭战役越打越大,15军在不足4.3平方公里的上甘岭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地面阵地丢失后,15军45师地面部队陆续转入地下坑道,而美军动用韩军中的“中国通”大肆破坏,还真的破坏了一些坑道。重压之下的15军45师急需“亮点”提振自己的士气。
关键时刻,邹习祥等“神枪手”参与的“冷枪冷炮活动”发挥了奇效。
一次阻击战中,邹习祥和1连的战友们在美军狂轰滥炸之下牺牲很大,邹习祥的排只剩下6个人,弹尽粮绝体力也到了极限,全靠着岩石上渗出来的水珠维持生命,大家选出邹习祥突围求援。
邹习祥用空罐头盒吸引美军火力,为避开巡逻又滚下山崖躲在战友们遗体底下。
追赶的美军为了确保无活口,用刺刀在遗体上逐一补刀。邹习祥屏气凝神,耳边就是刺穿遗体的“噗噗”声,万幸的是他藏得很好,躲过了一劫,终于爬回1营的坑道搬来了救兵。
【坑道】
(四)志愿军狙击之神,是猎手还是菜鸟?
上甘岭战役进行了43天,15军和12军4.3万人对决6万联军。
最终歼敌1.5万人自身损伤1.15万人。如果按照攻防损失3比1的一般规律,可以想见上甘岭战况之惨烈。而根据15军军史,以邹习祥为首的“狙神们”,共毙敌3558人!
邹习祥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冷枪英雄”称号,受到金将军的接见。而被美军恨得咬牙切齿的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也因为邹习祥的存在载入美军的军史,被命名为“狙击兵岭”。
半年后的1953年,上甘岭24军张桃芳又在“冷枪冷炮运动”中大显身手。
如果说,来自贵州大山的邹习祥是一个久经沙场的好“猎手”,那么来自江苏兴化的张桃芳则是百分百的“菜鸟”,因为时年22岁刚刚参军2年的张桃芳,不但不是“神枪手”,甚至连打枪都不熟练。
实际上,神枪手不全靠子弹“喂”出来,还有一些人单靠天赋就已经足够,张桃芳就是那个天赋异禀的人。冷静的头脑、敏捷的身手和自带光环的好运气,使他成为令美军胆寒的“狙神”。
【邹习祥(中)】
电影《狙击手》主角张大弓,原型是张桃芳还是邹习祥?
在三八线,“菜鸟”张桃芳在32天用240(一说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而“猎手”邹习祥更加神奇,他仅用206发子弹就消灭了203个敌人,命中率98%接近真正的“百发百中”。从这个杀敌与用弹的比例上看,邹习祥几乎弹无虚发,出枪见血,无愧是上甘岭毙杀美军“最冷酷的枪”。
两位“狙神”一前一后,在上甘岭演绎了一出“杀敌于无形”的好戏,都有“张大弓”的影子。
抗美援朝老电影《上甘岭》有一句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敌人来了,迎接它的是猎枪!”或许《狙击手》是要告诉世界:一旦战争来临,除了邹习祥、张桃芳,还有无数“张大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