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第一次看到“甘地”的照片是在历史书里。一个男人瘦骨嶙峋地坐在一架纺车旁。图片旁边平淡的文字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用道德和良知战胜了英国殖民者的故事。年轻的我们对此非常崇敬,但是,大家是否怀疑过,英国作为没有任何道德而言的殖民主义者,为什么会因为道德而让步?事实上,印度独立史的背面,有很多被刻意隐瞒的故事。![]() 所以今天第二期,我就从这些故事出发,来聊一聊印度的独立史。 1948年1月30日,一声枪响之后,被印度人称为“圣雄”的甘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印度宪法之父,安贝德卡尔在得知甘地死讯后,写信说道:“我个人的观点是,伟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有时也会成为国家进步的巨大障碍。甘地先生已成为这个国家的最大威胁。他扼杀了所有的想法。他把国会团结在了一起,而国会是社会中所有邪恶和自私自利因素的结合体,这些人对社会生活的任何道德原则都没有达成一致,除了赞美和奉承甘地。这样的机构不适合治理一个国家。正如古人所说,有时善来自恶,我也认为善会从甘地先生的死中产生。它将把人们从伟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独立思考,并迫使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 大家听听,这段论述是不是够狠? 甘地出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婆罗门家庭,富裕到能够让他前往英国读书。此后他前往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南非,从事律师工作长达20年。他在南非的一系列遭遇,促成了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思想萌芽。 甘地在其自传中说道,当他来到南非时,就受到当地白人的各种歧视。因为在南非的印度人多为苦役,而且签订有五年的服务契约,所以当地英国人就以“沙弥”来称呼他们。慢慢地“沙弥”就成为了当地白人对印度人的蔑称。而印度人也很有意思,“沙弥”一词与梵语“主人”意思接近,当印度被这种称呼叫得不悦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示“沙弥”是主人的意思,我这可担待不起啊。白人听完后先是一脸懵逼,然后气得大打出手。 同时,因为印度人戴着头巾,当地白人会故意摘下印度人的头巾,以示羞辱。甘地为了避免这种羞辱,所以带了一顶英式帽子。 ![]() 这些内容都出自甘地的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不过,我却读出了一股浓浓的阿Q精神胜利法的感觉。所以建议这本书应该改名《阿甘正传》。这样才符合该书的气质。 此后甘地接着写道:他乘坐火车,因为自己是印度人而遭遇歧视被丢出去。但更让他愤慨的是,1906年南非殖民当局授予白人公民权,却没有惠及印度人。后面他说,正是这些歧视,激发了他的抵抗意识。但如果大家熟读历史,就会发现甘地的描述漏掉了一个重要事件“布尔战争”。 1906年,殖民当局对于公民权的授予,源于布尔战争结束后与布尔议会的协议。而布尔人就是南非当地白人,包括法国、德国、荷兰移民组成的混合民族。 这场改变南非格局的战争,要从1899年讲起,当时南非的布尔共和国发现了大量的金矿与钻石,掀起了一股淘金热。 看着疯狂出土的金矿和砖石,眼红的英国人表示:虽然这种金矿是在南非布尔共和国境内,但依旧是大英帝国的财产,应该留给英国人,然后双方就金矿归属问题展开了坦率地交流,并互相交换了意见。但英国依旧坚持,金矿属于英国人。布尔人当时就被大英帝国的无耻所震撼了,并迅速组织起了一支人数庞大的武装力量,从16岁到60岁的成年男子纷纷奔赴前线。并对英国人的各个据点展开了突袭,取得了巨大战果。随后不甘示弱的大英帝国,在全球范围内征召武装力量前往南非,镇压布尔人的起义。整个布尔战争期间,英国调集了军事人员总数达44万之多,而当时布尔总人口才60万人。 ![]() 1900年,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布尔共和国全境沦陷。但布尔军队依旧没有放弃抵抗,剩余的布尔军队在全国沦陷的情况下与英军展开了游击战。在游击战中,数倍于布尔人的英国军队损失惨重。而英国军队为了击败善于游击战的布尔军队,决定对南非进行全面占领,他们在各个地区拉起了铁丝网,建立了交通壕沟,将南非分成一块一块的由碉堡、据点和带刺铁丝网组成的复杂网格,以限制布尔游击队的行动。 同时英国军队烧毁农村,杀死牲畜,将大量的布尔平民关进集中营之中。在整个布尔战争期间,26000名布尔平民死于集中营,其中绝大多数是孩子和妇女。可以说,当年日本在华北搞得“三光政策”就是对英国布尔战争时期各种非人类手段的学习和发扬。 英国不但在集中营里面关押布尔人,还将大量的印度人和当地黑人送进了集中营。而我们的甘地同学在干嘛呢?甘地在1900年,组织了1,100 名南非印度人组成了一支救护队,为英国军队提供救护服务。 看到这个资料的时候,我起码确认了两遍,最终确认,甘地在这场战争中是帮英国人抬担架,而不是布尔人。要知道,哪怕在当时,布尔人的战争都得到了世界主流舆论的支持和赞扬。在欧洲,无数德国人、法国人、俄罗斯人等组成志愿军,不远万里来到南非与布尔人并肩作战。而甘地,作为一个印度人,却和英国人相濡以沫。 事后,34名印度领导人,被英国政府授予了女王南非勋章,而甘地就在其中。甘地的这枚勋章,现在被新德里的尼赫鲁纪念博物馆收藏,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 最终,这场布尔战争从1899年打到1902年。在布尔人的坚决抵抗下,英国人损失惨重。直到1902年,布尔人依旧能够对大英帝国发动进攻,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决定和布尔人谈和。 英国人这次给出的条件极有诚意,首先给予布尔人一笔巨额补偿,用来重建家园。其次许诺布尔人,在1906-1907年给予南非联邦的布尔人以自治地位。但是,布尔强硬派对此拒绝,并表示坚决和英国人打到底。不过强硬派始终是少数,再思考再三之后,布尔议会还是决定接受英国人的提议。 到了1906年,英国人信守承诺给了布尔人自治的权利,而南非当地的印度人依旧被大英帝国视为二等公民,甘地多次对此表示愤慨。毕竟当英国军队在南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布尔妇女儿童和印度同胞在英国集中营苦苦求生的时候,甘地却在昧着良心给英国人抬担架。所以,当甘地悲愤地提到南非对印度人的歧视时,我们也深感惊讶,因为南非白人只是把他从火车上甩了下去,可英国人呢? ![]() 在布尔人喜获公民权的当年,南非当地的祖鲁人发动起义,反对当时的殖民政府与布尔人。当地白人随即组织镇压,史称祖鲁战争。此时的甘地,又对南非祖鲁人深表同情,认为他们也是被白人压迫的民族。然后呢?甘地组织了担架队,去支持镇压祖鲁人的白人军队。 甘地认为,这种行为,可以帮助当地印度人,得到南非白人的认可。但是,战争结束后,殖民当局没有兴趣将授予南非白人的公民权利扩展到印度社区。他自传中写道,这导致他逐渐开始对帝国失望,并激发了反抗意识。 所以这里,我们简单做个小总结,甘地虽然次次表示自己站在被压迫者一边。但无论是布尔战争,还是祖鲁战争,甘地干的都是帮助压迫者去打击被压迫者的事情。 甘地去帮助压迫者,以为自己能成为压迫者的一员,结果英国人从来没有考虑过给予印度人应有的权利。而布尔人,坚决进行武装反抗,反而被英国人所承认,并成为了南非的统治阶级。 所以还是伟人看得清楚: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这也是为什么1949年之后,烧杀抢掠的外国鬼子,都变成了优雅的绅士,远方的文明人。特别是在朝鲜战争,我们暴打了十六国联军之后,西方的文明程度与日俱增。 ![]() 在经过了南非的各种事情之后,甘地决定,带着他的经验回到印度。本来,南非布尔人的年年血战,已经给那些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民族指出了一条明路,印度当地也有不少激进组织准备学习布尔人的经验,与英国进行血战。但随着甘地的回归,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甘地1915年回国,带着南非社会活动家的身份,不断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历史往往就是这么耐人寻味,甘地所组织的两场运动,最终都以英国当局的退让而告终,这给了甘地巨大的声望。事后有学者认为,当时的英国正面临一战的巨大压力,迫切需要维护印度的社会稳定,所以给了甘地侥幸的成功,但无论如何,甘地借助这些运动的胜利,在印度站稳了脚跟。而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到全国的,是一场让印度无法忘记的悲剧“阿姆利则惨案” 上一期我们说到,印度人对于英国在一战期间的行动予以了坚决的支持,并希望在战争后取得自治地位。而一战结束后,英国人对此没有半分打算,当印度人得知英国人的态度之后,不禁高呼“卧槽,太特么无情了” 。 被伤透了心的印度人,立马在各地组织起了针对英国人的抗议。在1919年的4月13日,当地群众在阿姆利则的札连瓦拉园举行和平抗议,当地英军指挥戴尔带着军队赶到此地。本来按照之前印度的抗议剧本,盾一档,棍一甩,边喊口号边散开,大家谁也不耽误谁。结果戴尔这家伙,不按套路出牌,门一关,路一锁,重机枪拉起火。 在和平示威的大环境下,英军直接用机枪扫射印度群众,慌忙不及的印度群众疯狂逃窜,而大门和道路早已被关闭。英军不断射击,事后统计,印度人民伤亡高达1500多人。那一天,鲜血染红了花园,戴尔因此得到了殖民政府的嘉奖。 ![]() 阿姆利则惨案 印度群众被殖民当局的行为给彻底激怒了,全国各地都在呼吁进行武装反抗。无数印度人向国大党投来了坚决的目光,他们作为印度人的代表被给予厚望。无数群众向其发出呼吁,要求国大党采取行动。而我们知道,国大党就是一群资产阶级组成的政党,他们的秉性可以用一首诗来形容:自治诚可贵,独立价更高。若你有机枪,两者皆可抛。当年国大党可从没想过有一天会面对英国人的机枪,所以一时间根本拿不定主意。 但当时印度的局势已经一触即发,如果国大党敢坐视不管,其长期积累的政治信誉,必然会因此彻底破产。现在一个难题摆在了国大党面前,他们既不敢去干英国人,又不敢不干英国人。这时候,甘地带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走上了历史舞台。如果我们现在将自己置于当年国大党的境地,不得不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高明。他本质上是在假装干英国人,但却可以让印度群众以为,国大党在狠狠地打击英国人,而英国人知道,他们并没有。 可以说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拯救了处在困境中的国大党,给了他们一个可以使用的斗争手段,让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跪在地上高喊口号。在1920年,甘地被任命为国大党全国运动的代表,负责领导全国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在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同时,一名叫钱德拉-鲍斯的年轻人,对甘地的行动提出了质疑。在1921年的一次会议中,甘地谴责暴力行为,而鲍斯则认为,为了反抗殖民统治,应该用尽一切手段,而暴力革命,就是其中之一。最终甘地解答了鲍斯的种种疑惑,并向他许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将会给印度人民带来解放,鲍斯最终也被其说服。而甘地绝对不会想到,这个年纪轻轻的国大党员,会给未来的印度历史带来一场风暴,并与他一道促成了印度的最终独立。 ![]() 随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不断深入,英国人终于有了危机感,他们在1922年,将甘地以煽动叛乱为名,送进了监狱。在甘地进去之后,国大党分裂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国大党以合法形式,参与议会斗争,放弃非暴力运动。而另外一派,决定继续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一派的领袖,就是钱德拉-鲍斯。 这时候,英国人猛然发现,逮捕了甘地之后,印度的各种政治运动一点也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向暴力转变的倾向。他们考虑清楚之后,决定释放甘地,就这样本来被判六年的甘地,在仅仅关押两年之后,就被放出来了。 1930-1933年,为了迫使英国人让步,甘地组织了第二次全国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这时候钱德拉鲍斯发现了问题,他对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前景,产生了怀疑。1934年,其所撰写的著作《印度的斗争》开始发行。 ![]() 钱德拉鲍斯 在这本书中,鲍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里只讲几个重点: 第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必然失败,甘地了解印度人民的特性,却没能认清对手的残暴。同时甘地扮演着无法调和的二元角色,既要发动人民又要说教约束。 第二,国大党内部存在大量政治分歧,而这些分歧不断削弱印度独立的力量,党内成员对于非暴力、贱民问题、纺纱与土布问题以及妇女问题不断争执,最终导致不能力往一处使。 第三,印度的独立,必须依赖于一个团结统一的政党,并具备一定的军事纪律,而且要进行暴力斗争。 这时候的钱德拉鲍斯,在绝望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在1938年,钱德拉鲍斯当选国大党主席。当选党主席之后,鲍斯首先致力于将国大党建设成一个目标统一的政党,同时他看到了印度的发展问题,在其任期内建立了印度计划经济委员会,企图效仿苏联快速工业化的路线,争取在独立后建设起印度自己的强大工业。 到了1939年,二战的阴云正在世界的上空笼罩。鲍斯认为,印度独立的最好时机,已经来到。当时印度高层态度分成三派,以甘地为代表的非暴力斗争派,既不鼓励印度人支持英国的战争,也不乘人之危号召印度群众对英国统治予以反对。他们提出了退出战争的口号,企图在二战中将自己置身事外。 以尼赫鲁为代表的一派,人数最多,被称为策略斗争派。他们认为可以利用当前战争环境对英国施加压力,实现有条件独立。利用英国人急需印度人力物力的心理,来迫使英国让步。 而钱德拉鲍斯更为激进,他所代表的少部分印度人认为,当前战争环境是印度独立的唯一机会,需要尽快进行暴力革命,脱离英国的掌控。 ![]() 1939年4月,钱德拉鲍斯组织大会,要求国大党对英国当局发出最后通牒,并准备号召群众,进行全面斗争。但这项提议,遭到了甘地和尼赫鲁的坚决反对,在他们的鼓动下,国大党成员对于鲍斯集体发难,最终导致了该方案流产。此后,钱德拉鲍斯又遭到 15名国大党工作委员会成员中的 12 名成员的集体辞职抵制。面对这种困局,钱德拉鲍斯被迫于1939 年4 月29 日辞去国大党主席。鲍斯没有想到,当自己提出武装抵抗,以争取印度独立的时候,第一个反对的不是英国人,而是自己的同胞。 绝望的钱德拉鲍斯,与其他激进派一起组建了前进同盟,并提出了一个设想,在境外组织印度军队,然后反攻印度本土。当时所有印度人都没想到,鲍斯最终会将这个想法实现。 1941年,被英国监视的钱德拉鲍斯,伪装成一名学者离开了加尔各答,他从孟加拉湾一路走到了白沙瓦,他走上了一条通往喀布尔的危险而艰巨的旅程。他的计划是从阿富汗进入苏联,并在斯大林的帮助下将英国人驱逐出印度。他在离开故土,前往海外寻求援助之时,给他的同胞留下了最后一条信息说:“我要对我的同胞说,别忘了,对一个民族最恶毒的诅咒是继续做奴隶。不要忘记,最严重的犯罪是向不公正和压迫妥协。同时请记住,最高的敬意是与不平等作斗争,无论代价如何。”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带着必胜的决心,钱德拉鲍斯来到了苏联。但非常遗憾,因为纳粹德国的进攻,苏联与英国达成了同盟。所以苏联人拒绝帮助鲍斯。在4月9日,钱德拉鲍斯决定履行他的诺言,为印度独立不惜付出一切。他在德国人的帮助下逃到了柏林,并递交了一份合作备忘录,他将在德国的帮助下,组织印度人,去推翻英国在印度的统治。 当时的纳粹德国,对于任何能够伤害英国人的举动,都是一万个支持。所以鲍斯的建议很快就被德国人所接纳。在鲍斯的组织下,印度自由电台和印度党卫军开始组建。但鲍斯后面发现,因为德国军力不足,本来用来反攻印度的部队,却被德国投入了苏德战场。鲍斯只能拿出地图一算,从苏联前线到印度,将近2000多公里,而且看着苏联那猛烈的攻势,鲍斯再糊涂也能想清楚,这条路,回不到家。 ![]() 在德国无法施展的鲍斯,乘坐着U型潜艇,漂洋过海来到了日本所占领的新加坡。这是鲍斯一生中争议最大的决定。 鲍斯从进行独立斗争开始,就对中国充满好感。他认为,中国人民对于殖民者的坚决抵抗,是中国没有像印度一样彻底沉沦的重要原因。他在不少场合,鼓励印度青年学习中国的抗争精神。 所以当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钱德拉鲍斯对日本侵略者不断谴责。他写道“在中国经受磨难的时候,我们的心却与中国在一起。为了其自身和全人类,中国必须要生存下去。从斗争的灰烬中,她将如以往多次那样凤凰涅槃”。 当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致函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呼吁印度给予处于抗战中的中国军民以援助。而尼赫鲁对此并未作出回应,1938 年 2 月鲍斯接替尼赫鲁任国大党主席,他立刻组织向中国派遣医疗队,以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卓克华、木克华、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在内的五位医生组成工作队来到了中国,在延安展开了工作。其中柯棣华医生,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河北前线牺牲。 在医疗队起程之时,钱德拉鲍斯对医疗队成员说“我们深知,在中国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我们所能给予的礼物是十分菲薄的。但在这份薄礼后边,是印度人民的精神。” 而现在,钱德拉鲍斯站在了历史的反面,与日本签订了盟约。他组建的自由印度政府成为了日本法西斯的东亚共荣的一员,与汪精卫同席而坐。在这之前,日本计划建筑一条由暹罗到缅甸的铁路,这条250英里的道路,征调了7万印度劳工,在日本残忍的虐待之下,几万工人殒命于东南亚的密林之中。当知道这则消息后,钱德拉鲍斯悲凉的说道:“这就是印度不能自已独立的代价”。也许直到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什么叫付出一切代价。 ![]() 1942 年 8 月 8 日,印度国大党认为斗争时机已经成熟,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退出印度决议”。次日,英国政府将国大党高层逮捕,并送入监狱。印度各地都发生了大规模逮捕行动。随着领导人入狱,退出印度运动的主导权转入印度各地的普通民众手中。甘地的非暴力策略只持续了两个月,此后暴力浪潮席卷而来。殖民政府原以为印度人会以非暴力回应,但暴力行动的规模和强度令殖民政府措手不及。11 整条铁路线被摧毁,电报线被切断,电线杆被拔起,政府商店和邮局被损坏。1942 年,殖民政府动用了所有力量来镇压叛乱,但相关破坏举动一直持续到 1943 年。 同年在新加坡建立的印度自由政府,第一时间向英美等国宣战,但钱德拉鲍斯拒绝向苏联和中国宣战。他认为苏联是社会主义的核心,而中国,是反抗外族侵略的伟大榜样。在钱德拉鲍斯的领导下,印度国民军再次重组,这是印度自由政府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军队。 印度国民军,大部分人员来自被日本俘虏的印度战俘。他们之前为英国人作战,现在为日本人作战。而钱德拉鲍斯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深入军队宣传自己的思想,告诫他的同胞,他们应该去为了自己,为了印度的最终自由而战斗。一时间,“印度必胜!““进军德里!”等口号响彻云霄。随着宣传的不断深入,上万名印度平民加入了印度国民军,将印度国民军扩充了整整一倍。 更为震撼的故事,发生在章西女王营。钱德拉鲍斯以印度著名英雄章西女王为其命名,希望招募一些印度女性,一同投身这场战争中。在保守传统的印度,能有如此认识可谓难得。更为可贵的是,在消息传出后的第二天,就有173名女性前往报名,最终章西女王营招募了500名印度女性。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印度共产党的高层拉克希米·萨加尔,她以医生的身份加入了这场斗争中。 1944年3月,为配合日本发动的英帕尔战役,印度国民从缅甸对英军发起进攻。印度国民军肖卡特·马利克上校带领的“突击队”伪装成英印军队,成功突破英军防线,占领了曼尼普尔附近的莫伊朗格。这是印度国民军的高光时刻,也是其第一次将自由的旗帜插在印度的土地上,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从他们选择与日本合作开始,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 1944年4月,中国远征军新22师、新38师、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发动战役,历经3个月攻克密支那。6月1日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第11集团军于雨季强渡怒江,20集团军血战3个月克复腾冲。7月1日远征军第8军围攻松山,该军以三个师轮换进攻,前后组织九次冲锋,最终于9月攻破敌阵。此后不断连克数城,与驻印远征军形成钳形攻势。而6月开始,印度英军也同时发起反攻。日军在一连串的打击下丢盔弃甲,伤亡惨重,印度国民军也在此情况下不断溃逃,最终在1945年向英军投降。当大势已去之后,钱德拉鲍斯坐上飞往苏联的飞机,准备去做最后一搏。但是,在飞机起飞后,因为机械故障,飞机失事,机毁人亡。 钱德拉鲍斯的死亡,并没有给印度国民军的故事画上句号,一场改变印度历史的审判即将上演。1945年11月,大量印度国民军俘虏被押解到德里的红堡,英国人在此地以叛国罪审判他们。但事实证明,对于英国人而言,这场审判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之前因为战时新闻管制,印度国内对于印度国民军的故事并不了解。而随着英国人审判的不断深入,更多的故事开始浮出水面。日本人是邪恶的法西斯,但扪心自问,英国人在印度的所作所为又比日本人善良多少。所以慢慢地,印度群众开始同情那些被审判的印度国民军战士。 而之前坚决反对武装起义的尼赫鲁,也被印度国民军的行径所感动,他抛弃与钱德拉鲍斯的成见,亲自为他的战士辩护。后来他说道:如果我知道鲍斯所做之事,我会去缅甸的丛林与他并肩战斗。同时他也敏锐地发现了,英国人审判国民军的阴谋,并指出,这不是对印度国民军的审判,这是对所有印度人的审判。 印度媒体不断报道着印度国民军和钱德拉鲍斯的故事,印度群众被其爱国热情所感染,“印度必胜!““进军德里!”这些口号慢慢地也开始在民间不断传播。无数的低吟最终会聚成了响亮的口号,短短几个月时间,上百次罢工、示威、游行在印度大地上上演。 1946年2月,因为英军的苛刻对待,印度海军80余艘舰船,2万多人举行集体罢工。他们对英国人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释放印度国民军在内的全部政治犯。第二、英国军队撤出印度。 ![]() 同时,罢工舰队自称为印度国民海军,并喊出“印度必胜”的口号。惊恐中的英国殖民政府向当地调集武装力量,进行镇压。当镇压的火炮在舰船旁炸响,所有罢工舰只集体开炮还击,罢工正式升级为起义。 最终这场起义在国大党的协调下结束,但他加深了英国殖民当局的恐惧。20年后,在印度独立的周年讨论中,当时的英国高级专员约翰·弗里曼透露,1946年的海军起义,是英国离开印度的重要原因。英国政府认为,印度武装力量已经不在服从于殖民当局,1857年大起义的故事正在拉开帷幕,而一旦人数200万人的印度陆军也展开行动,在印度的英国人将会被杀到最后一个。 约翰·弗里曼说得一点也不错,钱德拉鲍斯和其激动人心的故事,鼓舞了无数印度人,爱国主义的火焰照亮了印度大地。印度国民军的口号已经开始在整个印度军队中流传,当时不少印度军人一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印度必胜”。印度历史学家哈扎拉·辛格教授在评价此事时说:即使失败,印度国民军也成功地敲响了殖民主义的丧钟。 这才是真正的印度故事。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过是给他们的失败戴上一层虚伪的面具。就如同生活中一些人,总爱说自己吃软不吃硬,但如果你和他讲道理、苦苦规劝,他就会对你的合理述求不闻不问,胡搅蛮缠。最后当你气急败坏一拳打过去,他却温顺得像只羊一样。所以,所谓得吃软不吃硬,所谓的独立源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不过是在掩饰他们最为恐惧的行径,那就是武装革命斗争。而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民族的解放,有,且只有这么一条正道。 不过,印度的独立,是一场不完整的独立,今天印度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这里。所以下一期我们继续梳理印度独立后的施政故事,聊一聊这种不彻底的斗争,给印度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大家别忘了一键滴滴滴,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
|
来自: PSW_Bookshelf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