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太爷不当当和尚:清代武冈知州吴从谦剃度双峰禅院的故事

 水云生文化 2022-01-31


武冈县太爷剃度
老武冈

武冈城东头塘双峰两座山峰之间有座古刹名双峰禅院(又名洪觉寺),相传为三百多年前武冈知州吴从谦所建。他身为州府县太爷,建一座寺院无可厚非,但县太爷好好的官不做,却剃度出家当了和尚却让人匪夷所思。

     吴从谦,清代景宁(今浙江云和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六年1667任武冈知州。在他上任前几年,正当明末清初拉锯战最为激烈也是接近尾声之时,武冈民不聊生,尸满间道。“自有武冈以来,未有如是之惨也”。吴知县接手的无疑是一个烂摊子,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当时贡生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毕业,颇有前途,他被派遣到武冈这个最棘手的地方来锻炼。自然他要努力做出一番政绩啊,以求更好的发展。他在武冈摸索学习了三年后,接连做了几件了不起的大事。1662年,他先后组织修撰《武冈州志》,重建养济院;还开邵阳之先河、创办育婴堂;蠲(juan)免顺治十五年以前的各项民欠钱粮。1663年重修梯云桥,1664年在济川门城墙上修建了宣风楼。

也就是在这一年,洪觉寺住持璖山和尚见年轻有为的知州大人办事雷厉风行,有魄力也有才华,便找到了他。

璖山和尚可不是一般的出家人,残明达官、少则三品大员啊。两人志趣相投,诗书皆通,相谈甚欢,于是两知音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共识,筹资修建了双峰禅院,美铭曰“觉禅林”,俗名洪觉寺。

     1667年,他更受弃官不做做诗人的潘应斗潘应星兄弟影响,毅然辞官出家,剃度于双峰禅院,与璖山和尚朝夕相处,吟诗做对,打坐念经。在此之前他还利用手里的官权,为双峰禅院“圈地”,在双峰两山分水线的巨石上刻下“分水界”以作标记,现存。还将当地以毛氏为主的居民迁往现在东塔路的水架塘(相当于现在的“强拆”)。此举得罪了当时势力较强的毛氏族人,无形中为他埋下了致命祸根。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艺术。明末清初,朝代更迭,这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学问僧”,指的是诗书画等“凡俗学问”——是擅长文化艺术的僧人,叫“文艺僧”或“艺术僧。


    他们出家前都是科举出身考取功名他们的轨道终点,都是升官发财,名垂青史。历史偏偏就给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改朝换代,翻天覆地。他们唯有“留头不留发”的归顺和“留发不留头”的抵抗两种选择。大部分人选择前者,投降归清当了顺民,等来了康乾盛世;小部分人选择后者,成了烈士,如绝不投降、惨遭酷刑的兵部尚书傅作霖。

    “学问僧”们选择了第三条折中道路——另一种的“留头不留发”,不作无谓牺牲,不亏大节大义,遁入空门,将满腔才情挥洒在诗书画等艺术和禅路之他们本有心折桂历史却无心栽柳,于是,“学问僧”这一独特的历史群体,就这样既出世又入世,为历史留下了熠熠生辉的艺术瑰宝。在武冈,当时双峰禅院的璖山和尚和云山的燕居和尚就是突出代表。他们分别来自云南和四川。

而吴县太爷虽是前朝生人,受的是前朝教育,却是清朝考取的功名,也无所谓降与不降,归顺不归顺了,凭他的才干和政绩,干过几年官升一级不在话下。他的出家纯属个人兴趣使然? 

他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战后武冈,这里田地荒芜,人们衣不蔽体,朝不保夕。当时吴县太爷肩挑的可算是灾后重建的担子啊!可想而知他的压力有多大。

故而向往禅境,加上工作压力大,璖山和尚与潘氏兄弟的影响,成为吴知县出家的原因。然而,前面提到他的“强拆”行为引起了毛氏族人的报复,他在双峰禅院呆了没几年,年纪轻轻就被毛氏族人暗害。他的一生,注定是为武冈而生的,除了武冈州志有他的小传以外,暂无发现其它记载。他为武冈留下了一座与云山胜力寺齐名的十方禅林(当时与云山胜力寺并称武冈二大丛林、二大戒堂),也留下一个让人颇为惋惜的传奇。时年与潘氏兄弟交好的邵阳名儒彭而述、车以遵都曾写诗称赞叹息。



水云生文化

【 ID:syswenhua】

聆听·品味·分享

致力打造湘西南独具特色的文化自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