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麻起义领导者李先念:他有什么本事?为什么这么多悍将都服他?

 思明居士 2022-01-31

回想上个世纪40年代,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国内迎来了短暂的和平,随后便进入了3年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阶段,我军首战也是最重要的一战,自然得是中原突围战役。因为此战不仅打响解放军的士气,更表明我党要拨开云雾见晴天的决心。虽然从书面数据来看,这场战役被称为败仗,但其实不然。

我们都知道李先念是我党的元勋,他不仅有出众的军事才能,在部队中的人缘也非常不错,就连脾气暴躁的彭老总在谈起李先念的时候都是赞不绝口,也基本没听过他与部队的其他干部闹过矛盾。为什么其他将军都服李先念呢?其实从中原突围就可以看出一二。中原突围与我军过往的其他战役都不同,因为它参战的部队非常之多,不仅有八路军还有新四军,再加上其他军区的部队,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也没有协同配合作战,完全是各打各的,有点现代战争多面开花的感觉。

此时的国民党势大,处处压制我军,不仅在物资上封锁,更对武器装备施行限制。在此前,为了应对国民党未来可能发动的内战,中央军委决定把桐柏山区作为会师地点,让附近的三支军队集合,团结在一起应对危机。为什么要选择山区不选择城市呢?因此此时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都在城市里驻扎,选择山区不仅能避开国民党的锋芒,还是能乘机发展自身,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其中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是会师部队中作战实力最强的一支,不仅人数众多,武器装备也较为先进。他们原本一直在武汉周边打游击,与其他八路军部队基本没有合作过,可以说是一支孤立在外的军队。三军会师标志着中原军区成立,李先念任司令员,下面还有三个次一级的军区,以及掌握两支野战军部队,这就是中原军区的全部家底。

文章图片1

在桐柏战役中,第五师作为先遣队打了一场胜仗,瓦解了敌人的防御,歼灭数千敌人。但后续的进展却并不顺利,敌人的攻势过于猛烈,导致解放区丢失了不少重要地区。桐柏战役结束后总结出了几方面的问题,其一就是,我军在抗日战争时一贯的作战风格都是打游击,现在突然改编为野战军,与敌人打大兵团战争,一下没适应过来。后来指挥官皮定均回忆说,桐柏战役是他打得最丢脸的一次战役。在抗日战争时期,皮定均带领的部队打阵地战出了名的强,但凡是他坚守的阵地,在同等情况下就没有被攻破,但此次桐柏战役,他不仅一次丢失阵地,而且还是在短时间内连丢两座,这样的成绩是他不能容忍的,也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耻辱,当时他常常因此时睡不着觉,一直在思考。

其二,由于部队是临时整合,没有经过战斗的磨合,所以军官对手下的部队都不熟悉,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出十分力。再者就是配合不够紧密,可以全歼敌人的战斗,结果因为疏忽导致敌人突破包围圈跑了,大胜的战斗打成小胜,这也是一种失败。最后就是外在条件的差距,我军的武器装备相较国民党要差,缺少火力强的重武器,在攻坚战时我军非常吃亏,往往只能趁着夜色偷袭,给了敌人回口气的机会。除了战斗方面有缺点外,我军对待俘虏的理念也没有传达出去,国民党部队在高层的蛊惑下,普遍认为一旦战败就会被俘,就将遭受非人的折磨,因此他们战斗意志非常坚定,导致我军久攻不下。虽然桐柏战役有所遗憾,但也算是一场胜仗,牵制住了敌人大批军队,为刘邓的战斗减轻了负担,因此军委对中原军区发了贺电。

现在摆在中原军区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磨合部队的协调性,进而提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一支部队的团结问题,往往决定这支部队的作战能力,因为军革命历史上,就曾出现过类似的问题。红一和红四军会师时,张国焘就曾派李先念出城迎接毛主席,因此毛主席对李先念的印象比较深。但两军会师后却出现了不小的问题,首先是彼此原本的生活习惯不同,突然强行改变生活习惯,必然会造成某一支部队不适应。再者两军的教育也不同,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也有区别,因此有时候就会出现矛盾。所以后来红军会师时,吸取了经验教训,分开驻扎避免矛盾。

文章图片2

对于桐柏会师这种情况,李先念可以说是深有所感。由于部队都是从不同地方过来的,先不说生活习性不同,部队的物资分配都还没有统一,有区别就容易发生误解和矛盾。因此王震曾写过一封信给王恩茂表达不满,让他注意三五九旅与其他部队的团结关系。除了战士们有矛盾外,干部们的关系也比较敏感。像王树声和李先念,在革命时期,王树声是李先念的上级,但现在李先念却是王树声的顶头上司。此外,王震和王树声又是暴脾气,在指挥上出现意见不合时,就容易发生争吵,脾气上来了这两位还把枪拔出来拍在桌子上,李先念在一旁非常难做,一个是老上级,一个又是与毛主席关系亲密的战友,可想而知李先念要指挥这样一支部队,到底要面临哪些困难。

因此李先念后来在回忆中说,当时中原军区的团结问题,不只是体现在基层部队上,干部领导之间也并不怎么和睦。但最终李先念还是凭借自己出色的领导才能,消除了部队之间的隔阂,使得部队较为顺利地整合在了一起,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剑拔弩张,此时美国突然横插一脚,想要当和事佬调停两党的斗争。中原军区在接到命令后,就如约遵守了停战协议,但国民党部队却在蒋介石的暗示下,抢夺我党原先占领的重要城镇,并悄然对我军进行了包围,使得中原军区被限制在方圆不过百里的地界。随后事情的发展就如史书上所说,蒋介石积极调动部队,企图用数十万的部队,把中原军区围得水泄不通,然后再彻底歼灭我军。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突围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中原突围的环境条件对我军并不乐观,因为在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内部的声音已经统一,不再需要顾及外敌袭扰,再者就是美军支援了国民党大量先进装备,飞机大炮坦克装配的机械化部队,作战能力大大领先我军。最后就是通讯提高了不少,全国各个重要地点基本都被国民党的电话线覆盖,他们的信息传递非常及时。而反观我党,却仍旧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因此中原突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文章图片3

起初中原军区就突围拿出了三套方案,但首先提出的两条都被否决了,最终确定从桐柏山进入秦岭,最后抵达陕甘宁边区。这条路线的前半段对我军来说算是非常熟悉了,途中又还有其他军区可以接应,后半段基本都是山区,方便发挥我军打游击的优势。随后李先念就依据这条方案,做了更为细致的安排,中原军区兵分多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让敌人摸不清我军的去向,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在突围前夕,毛主席亲自致电中原局,给李先念等人打气,让他们不要心存顾虑放开了打,同时也不用请示中央,他们自己商讨作战方案即可,以免延误了战机。

6月下旬。国民党发起了围剿,中原突围正式拉开序幕,为了保证主力部队南北军顺利突围,李先念安排了4支掩护部队。其中皮定均担任掩护第一纵队指挥,带领6000将士向国民党发起了猛烈的佯攻,导致国民党误以为皮定均率领的是主力部队,这为真正的主力部队突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此后在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亲自点名,让皮定均从原定的少将升为中将。

文章图片4

后来有不少军事家认为,中原突围并不成功,犯了许多战略错误。如果当年中原军区能依托大别山,狠狠地戳一戳国民党的锐气,根据地还是有希望保住的。但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古以来,中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断然不会放弃的。其次,国民党借美国调停争取的时间,已经把大量的军队安插进了中原地区,如果此时不赶紧突围,在巨大的兵力悬殊下,很可能不仅根据保不住,就连部队都要永远的留在那里。所以李先念当初的决策并没有错,反而还体现了他的高瞻远瞩。也难怪其他将军,对他都非常的服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