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北流文物古迹

 探秘桂北 2022-01-31

   中共广西特委机关旧址
   位于县城东南郊瓦窑头黎家庄,1981年8月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8年春朱锡昂、 俞作豫从香港回桂进行恢复党组织的工作。同年6月,广西特委在贵 县召开会议, 朱锡昂当选为省特委书记,省特委机关设在黎家庄。1929年6月,朱锡昂在玉 林被捕遇害,省特委机关立即转移。省特委机关旧址由于年久失修,已损缺破旧,县文管所 于1984年维修了旧址的头座、二座,1986年又维修了第三座、门楼和围墙,保持原来风貌。
   北流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位于县城东门外原铜阳书院旧址, 原有房舍包括头门1座3间,房舍31间,讲堂1座,夹 室2间。上建藏书楼,堂前建牌楼1座。1962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8月被列 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县文物管理所搬进办公。
   1927年3月, 北流县于此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运骨干,蒋萍石任所长,郑晴山任 军事主任兼教授,潘兆昌任政治主任,宁培瑛曾从省农民部前来辅导,在该所建立中共北流 县第一个支部。原有学员96人,结业时有学员83人(同学录记载) 。学习时间原定6个月,后 因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农历五月底结束。北流农讲所对大革命时期广西农运有 一定影响。
   勾漏岩石刻
   勾漏岩石刻,现保存下来的共有120多幅,汉、唐、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均有, 以宋代为多。摩崖石刻内容丰富,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其中最为珍贵和引人 注目的有汉代的“王符弹琴处”(隶书,高30厘米,宽60厘米,径15厘米);唐代的游勾漏洞 题“勾漏洞天”(楷书,摩崖在勾漏洞入口,高40厘米,宽150厘米,径30厘米) ;宋绍兴年 间刻的“唐相卫国李公上西岳书真迹”(此石碑高110厘米,宽80厘米,字迹行草,径4厘米, 额篆书,径横6厘米,高10厘米,跋径2厘米);明永乐戊戌前解元潮阳郑义书“勾漏洞”(真 书,摩崖在三座山向公路一侧,高2米,宽1.7米)及“云关”(篆书,摩崖在勾漏洞岩壁,径 宽高各1米)。
   1965年春,郭沫若由北京邮来七律诗一首《寄题勾漏洞》,字体行草。县人民政府于同 年秋把郭老的诗刻在宝圭洞岩壁上。郭老的题诗充满了时代气息, 为勾漏胜景倍添光彩。1981年8月,勾漏岩石刻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石岭冶铜遗址
   位于北流县城东北10公里民安圩附近。1987年经专家考查证实,北流铜石岭及其周围一 带是汉代冶铜和铸造铜鼓的地点。
   遗址的范围包括大铜石岭、小铜石岭和会岭台山,其中以铜罂山、塘峡屋背、杉木山、 冲头岭丫、大社铜山窝等处散布的铜渣和陶片最多。矿坑主要分布在铜石岭西面一带,已经 崩塌堵塞。铜石岭冶铜遗址规模大,采冶延续时间长,是研究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采 矿、冶炼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该遗址1981年8月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岭垌窑址
   位于平政镇岭垌村境内,是宋代瓷器窑群遗址,主要分布在岭垌圩周围的圩头岭、龙山 寺岭、埠头岭、坟地岭、大堆和佛冲一带。窑灶遗迹与遗物依山从岭脚一层层斜堆到岭顶, 层次清楚,有许多遗物如匣钵、瓷片等露出地面。产品以影青印花碗碟为主。窑址分布范围 广, 遗物丰富,是研究广西古代瓷器生产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81年8月被列为自治区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海相泥盆系北流剖面
   中国海相泥盆系北流剖面, 位于县城北郊2公里大风门外,起点为松花镇黄猄山,终点 为印塘村水井山。为全国7条标准剖面之一。
   1960~1981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专家、广西地质队、英国、联邦德国、比利时等 国地质学家,先后来北流参观、考察,确认北流剖面生物丰富,有腕足类、珊瑚类、瓣鳃类、 鱼类等珍贵古生物化石。1982年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海相泥盆纪地层标准剖面。1983年自治区 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流剖面记录了北流县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前是一个西北向古陆、东南向海的环境,随 着地质年代的推移,北流地壳渐渐下沉,从滨岸变成浅海环境。北流泥盆纪生物礁石的存在, 为北流的岩相古地理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且是一座宏伟的自然地质博物馆,是研究古 代气象、地质、生物、地貌等学科的重要资料宝库和国家进行学术交流的胜地。
   俞家舍
   位于县城大兴街,是革命烈士俞作豫在北流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中共地下党组织曾在此 开设“华丰店”,以掩护革命活动,并在舍内秘密设办油印室,印发革命宣传资料。外地人 员来省特委机关(黎家庄),必须通过俞家舍联络点才能进入。1928年冬,李明瑞请长假回北 流探亲,曾多次到俞家舍同俞作豫密谈。李在俞的帮助下,对共产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 高, 不久后走上革命道路。1962年,俞家舍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9月,县房 管所交由县博物馆管理,次年进行了维修。
   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
   位于县城东北郊的田螺岭。全馆占地3533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落成于1985年2 月1日。沿着72级石阶而上,一座4米高的李明瑞、俞作豫烈士塑像矗立在大理石座基上。塑 像后面200米便是纪念馆正门。馆内陈列有介绍李、俞烈士光辉业绩的文字、实物、图片, 和自治区领导人以及红七、红八军老战士为该纪念馆的题词。该馆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龙桥
   位于县城东门外西河上,桥南50米外便是西河与圭江汇合处。原名化龙桥,宋元禧三年 (1019年)由木板桥改为石桥,更名“登龙桥”。明天启二年(1622年)扩建,改三孔为一孔青 石拱桥,并建亭2座,左右各建一坊,中通街衢。清嘉庆七年(1802年) 进行添建加宽,即现 所见之登一龙桥。桥上亭坊在明崇祯年初、清康熙三十四年及嘉庆七年多次重修,称水月宫。现存亭阁系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修建,有殿阁3间,靠南1亭,桥边置红右栏围,中为通衢, 凌空结构。民国24年改水月宫为关岳庙,琉璃绿瓦,飞檐翘凤,端庄雅致,颇具民族特色。“龙桥夜月”为原北流八景之一。1962年12月,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
   大成殿(又名孔圣殿) 为北流孔庙(学宫)的主体。大成殿高18.7米,宽15.77米,深15.7 米, 面积247.6平方米,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顶上饰祥龙彩凤、飞禽走兽,悬挂风 铃, 红墙黄瓦,柱础承托石柱8根,其中四角石柱上承斗拱,飞檐高翘,气宇轩昂。殿前有 露台, 供祭祀时用。殿宇四周台基上环绕石栏杆回廊,宽1.4米。殿正面16扇镂空雕花鸟虫 鱼图案,流丹滴翠,极其精工美丽。殿正面上下层均有楹联,上悬“大成殿”直额。殿内画 栋雕梁,楹联两副(楷隶书各1),壁画栩栩如生。殿上悬清朝历代皇帝御书匾额。
   北流孔庙建筑设计精巧严密,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风格。1962年12月被定为县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建筑及珍贵文物遭到严重破坏。1985年起,县人民政 府先后拨款修复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维修大成殿,恢复御书金匾,正殿泥塑孔子像,旁 画“四配”、 “十哲”,基本恢复原来风貌。1988年春节正式开放。
   景苏楼
   位于县城南门外河滨公园,专为纪念宋代文学家苏轼留迹北流而修造。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从琼州(今海南岛)儋县赦还,九月上旬经北流作竹筏下 水,历容、藤至梧。清光绪三十一年,县人为景仰苏东坡,铭志他偶经北流的“千秋之幸事” (碑刻语),在原东坡舣筏江边建楼,取名“景苏”。楼分两层,地层廊壁镌东坡舣筏图石刻, 楼前有匾额“坡仙舣筏”。楼阁内原有郁林州牧唐尔琨集联:“江水南来,有野渡燃烟,新 泉浸石;仙山东望,看绿松倚岭,红树连岗”。1962年12月,景苏楼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特殊时期,景苏楼被占用和破坏,纪念性陈设多被毁或散失。1986年2月修 复景苏楼和相连的得月亭,工程竣工重新整理开放。阁内陈列东坡的手迹书画(复制品)30多 件,有东坡的平生连环画和关于东坡的书籍。门额“景苏楼”三字为原邮电部长钟夫翔书, 门旁悬中国著名书法家商承祚书联。
   粤东会馆
   位于县城南江滨,清康熙年间,广东商人捐资兴建。原称总和堂。乾隆二十年 (1756 年)改建为粤东会馆。乾隆五十年被洪水冲塌重修,增建厅堂、神座和戏台。咸丰七年(1857 年)毁于战火。同治七年(1868年)粤商修复。
   整座建筑布局严谨,飞檐琉璃瓦,八扇封火墙。门前为广场,东端原有封顶戏台。中座 厅堂的顶柱为两丈多高的完整花岗岩石材,厅堂楼阁,皆雕梁画栋,前座墙上和屋脊的壁画、 塑刻,山川草木、珍禽异兽、人物及双龙戏珠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体现了古代广东建 筑风格。1962年12月,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阳书院旧址
   扶阳书院原为扶阳义学,院址在今白马圩。清光绪九年(1883年)县绅谢景星、李仁成、 梁观光、 陈士纶等提倡联合扶阳、大伦人士,拨充义学租产并增捐创建书院,有院屋3座, 头座7 开间,左右有重廊,有藏书楼。
   1984年1月,扶阳书院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白马镇文化站活动场所。
   天门关
   位手县城西7.5公里处(今松花镇甘村) ,古名鬼门关。明宣德五年(1430年)四月在关崖 上刻有楷书“天门关”三大字。
   据《辞海》条目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介于北流、郁林两县间, 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古代为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冲要。因'其南尤多瘴疠, 去者罕得生还’(《太平寰宇记》),故名。唐李德裕《贬崖州》诗:'崖州在何处,生度鬼 门关’。《舆地纪胜》作桂门关;明宣德中改名天门关”。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于 崇祯十年(1637年)由陆川经塘岸至北流考察,在《徐霞客游记》中记道:“鬼门关在北流西 十里,颠崖邃谷,两峰相对,路经其中,谚所谓'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言多瘴也。”
   1986年, 天门关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5月,县文管所在关前竖立保护标 志。

          史方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