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3年,原本该是群雄逐鹿的战国突然陷入了一片令人有些窒息的死寂中。 这一年,燕、齐两国伐宋成功,正忙着消化战争成果;赵国则急于修复“沙丘宫变”造成的内部裂痕;楚国上下一致厌战,处于难得的保守状态中。 表面上,四个大国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可暗地里,这四双眼睛却不约而同地紧紧盯着伊阙龙门。 在那里,一场足以成就白起“战神”美名的战役即将打响,24万韩魏联军此时的处境已危如累卵。 但显然,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 ![]() 作为阻挡秦国东出函谷的第一道防线,韩、魏两国算是赌上了各自的国运。 韩军兵器精良,尤其是盔甲和刀剑的制作工艺,冠绝六国;而魏军整体战斗素质高,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曾一度攻破函谷关,拿下秦国将近五百里的土地,压得秦国三十年不敢抬头。 此时的白起,手里只有几万兵马,尽管占据地形之利,但面对严阵以待的24万联军,这位年轻的左庶长心里仍有些悸动。 ![]() 韩军主帅暴鸢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他知道秦人民风剽悍,打起仗来个个跟不要命似的,因此,他想让魏军当先锋,自己在后面捡便宜。 但魏军主帅公孙喜也不是傻瓜,暴鸢的心思他一眼就看穿了。于是,他以“魏国伐秦路遥”为由,把军队驻扎在了韩军的侧后方。 魏韩联军的布阵被站在函谷关上的白起看得一清二楚,他知道,魏军和韩军只是名义上的联合,实际上各怀鬼胎。 这场仗不难打,但眼下有一个问题着实让白起感到为难——缺人。 ![]() 对于这个问题,白起准备了两套解决方案: 一、直接硬碰硬。 二、利用最后的时间招募兵马。 我敢打赌,如果此时秦军的主帅是项羽,那么毫无疑问,他会选择第一个。 但白起是一个“智将”,“智将”和“莽将”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想赢得战争,后者只想赢得名声。 很快,白起就以统帅的名义下令就近征召秦人入伍。 和之前有所不同,白起的这次征兵只讲究一个字——快。 他的手里有不少之前作战缴获的物资,因此军需补给不是问题,自然,兵员数量也得到了极大的补充。 ![]() 秦人很勇敢,但最让白起担心的还是驻扎在联军侧后方的魏武卒。 魏武卒是魏军精锐中的精锐,训练成本非常高,光是护甲就有三层之多。腰部、小腿、大腿、颈部、胯部等重要部位均覆盖着厚实的铠甲。 远程攻击时,魏武卒依靠十二石弩克制敌人突进;近战时,他们又用长矛在自身安全距离对敌人进行戳刺。 可以说,魏武卒的攻击力和防御力都堪称完美。 ![]() 魏武卒 那么,秦军的优势是什么呢? 除了打仗不要命以外,秦军最大的依仗就是令六国军队胆寒的秦弩。 ![]() 秦弩复原图 秦国的开局是非常艰难的,周赧王在东周灭国时曾大声疾呼:“秦君安敢忘弼马之恩?” 试想一下,一个替周王养马的人能分到什么好地方,要人没人,要矿没矿,还整天和戎狄比邻而居。 说白了,无非就是替山东六国看看大门罢了。 ![]() 这种情况直到秦昭王大举东征,占领了韩、楚两国的大量资源后才得到改善。 因为起步晚,秦国不可能像韩、魏那样大力训练重装步兵,只能另辟蹊径,从武器方面弯道超车。 和其他六国的弩相比,秦弩的弩机轨道非常短,适合中短距离射击。 每一个弩兵的箭袋至少有100支弩箭,而六国的弩兵箭袋最多只有50支(因为六国军队的弩箭很长,只能装这么多)。 试想一下,当你正伸手摸箭袋却发现没箭可用时,一转头发现对方已经射出了下一支弩箭,尴不尴尬? 别忘了,那个时候可没有准星,放空箭是常有的事,因此,多备点弩箭,容错率将大大提升。 ![]() 秦弩兵 值得一提的是,秦军的作战方式极为特殊。 韩、魏等国继承了春秋时期喜欢打人海战术的习惯,动不动就让十几万人扑上去,恨不得一人一口唾沫就把对方淹死。 但秦军不一样,他们作战灵活性很高,喜欢打小规模团战,这种作战方式和秦人剽悍的民风十分契合。 因此,尽管秦军人数不占优势,但胜率极高——这也为之后白起能打赢这场仗埋下了伏笔。 ![]() 秦军最小作战单位:伍 让我们重新回到伊阙战场。 现在的局势,看起来是魏韩联军围攻函谷关,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被白起给反包围了。 白起知道自己人数不占优,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硬碰硬,而是在魏韩联军的正面布下了疑兵,秦军的主力则悄悄绕到了联军的背后。 ![]() 秦军主力绕到背后 本来还打算让韩军当炮灰的公孙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魏军大多是重装步兵,阵型一旦布置好就很难掉头。结果,魏军大后方的辎重、粮草完全暴露在了秦军的攻势下。 此时,秦军的机动作战能力大显神威。 秦军以百人为单位,长矛兵在前,弩兵紧随其后,先是烧绝了魏军的粮草,然后就近占据魏军战车,以最快的速度破袭魏军军阵。 ![]() 秦军包抄魏军后路 拱卫中军的魏武卒结成方阵,试图阻挡秦军的破袭。 但狭小地带根本就不是魏武卒的主战场,反而是灵活作战的秦军占据了主动权。 虽然秦军并不能突破魏武卒的防线,但魏军中军大乱,显然已经兵败如山倒了。 ![]() 魏军和韩军已经被两面夹击了 魏军主帅公孙喜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但当他观察完战场形势后,依然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凉气: 白起竟然围师不留阙! 所谓“留阙”就是我们常说的“网开一面”:春秋战国时期,但凡是打包围战,一定会在某个方向留出一个缺口,目的就是为了瓦解敌人的斗志,防止他们因为身陷绝境而死战。 但白起却不按套路出牌,他把魏韩联军包围得死死的,并不断地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 ![]() 白起开创“围师不留阙”的先河 难道白起犯了兵家大忌? 其实,白起的想法很简单:魏韩联军已经没有了粮草,即便是死战,战斗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此时网开一面,那么就如同放虎归山一样,后患无穷。 公孙喜和白起,一个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另一个抱着“斩草除根”的想法,展开了最后的对决。 ![]() 这个战法后来被白起运用到了“长平之战”中 这天,公孙喜下令将剩余的粮食全部集中起来,全体将士饱餐一顿后,便整顿好装备列阵出营。 此时,留给魏军唯一的活路就是向北突围,而北边,白起所率主力正严阵以待。 既然是决一死战,公孙喜就顾不上那么多了,两军刚一交锋,魏武卒和魏骑兵就以雷霆之势直扑秦军。 公孙喜在最关键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此时的秦军大后方非常空旷,假如魏军能凭借车兵和骑兵的机动性绕到秦军的后面,那么,这场战争的胜负还不好说。 但公孙喜选择了硬碰硬,妄图凭借一鼓作气之勇杀出一条生路,只要秦军避开这一轮的攻势,那么魏军的士气就会像《曹刿论战》里说的那样: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伊阙地形:魏韩联军被困在盆地,只能向北突围 果然,魏军兵锋一到,秦军就散开了阵型。 秦军将魏军大军团切割成了小块,纵使魏武卒护甲再厚,也难以招架秦弩兵雨点般的攻势。 按照原计划,魏军本应该冲破秦军防线,直扑白起中军,但因为阵型被分割,小股力量不敢擅自深入敌军腹地,又顾及到自家大本营的安危。 因此,只能打一阵,退一阵。 ![]() 魏武卒和魏骑兵 魏军撤退时,故意留下了一些战利品,想借此扰乱秦军的队形,然后趁势反击。 这是吴起早些年惯用的套路,一般追击的敌军只要动一点贪念,就立刻会露出破绽。 但公孙喜显然太低估秦军的意志了。 秦弩兵和骑兵看都没看地上的战利品一眼,直接来了一招“不动如山”。 这些秦兵就像机器一样,按照计划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绝不轻敌冒进,不给魏军一点机会。 ![]() 眼看秦军不上当,公孙喜实在是没办法了。 他决定孤注一掷,号令左右两军同时出阵,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把白起这个竖子给拿下。 战场局势就是这样,瞬息万变之间,攻守易势了。 魏军的这一次进攻显然要逊色很多,冲在最前面的骑兵和魏武卒,要么就是倒在前进的路上,要么就是陷入秦军的阵型无法挣脱。 ![]() 《大秦赋》里的魏军 随着冲锋的魏军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公孙喜知道大势已去,白起还有中军可以调动,而他已经打完了手里的最后一张牌。 是时候分出胜负了! 白起一声令下,秦军中军主力倾巢而出,直奔公孙喜的大纛。 按照魏国的军法,如果主帅战死,全军的大小将士都要被处斩。因此,一听到公孙喜被围,魏军上下都感到压力山大,只能硬着头皮回防。 ![]() 公孙喜的近卫军被层层包围,谁都知道,突围已经失败了。 看着漫山遍野的大秦锐士,一种绝望的情绪在公孙喜的内心缓缓升起。这一刻,他想到了一个人,一个他的前辈——庞涓。 此刻,他和庞涓的处境是多么相似啊! 公孙喜握紧了手中的剑,缓缓横在了脖子前,就在他想一咬牙狠心抹下去的时候,一对长戟勾住了他的盔甲,巨大的拉力将他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瘫坐在地上的公孙喜摆了摆手,拂去眼前的尘土,接着,一张张冷峻的脸映入了他的眼帘。 公孙喜被活捉了。 大魏的将士们不用担心给这个老头陪葬了,因为伊阙,就是白起给他们挖好的坟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