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景仁除夜 宋·韩维 六十复过六,逐物何当足? 善恶两都忘,宁论择鱼肉。 流光速于电,至道明如烛。 孰谓吾庐卑,随时自凉燠。 韩维(1017—1098),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参知政事韩亿之子,官至门下侍郎。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元旦,时韩维任颍昌知府。 景仁即蜀公范镇,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辞官后定居颍昌。 韩维与范镇政治思想相通,亦为故友,诗中感慨岁月不居,有随遇而安的心态。 但既言“善恶两都忘”,还是念念不忘对于是非的区分。 成化癸巳(1473)冬十二月,平虏南还,驻节乾州分司,时值除日,观朱颜之已退,叹白发之渐生,功名未遂,而老将至矣,故书此以寓意耳 明·马文升 客里逢残腊,羁怀益惘然。 今宵为旧岁,明日属新年。 自觉朱颜老,羞看白发鲜。 壮心犹未遂,空自走三边。 马文升(1426—1510),明河南钧州(禹州)人,字负图。景泰二年进士。多年守边,官至吏部尚书,有“马天官”之称。刘瑾当政后辞归故里。有《马端肃公诗集》等传世。 此诗作于陕西巡抚任上,时年四十八岁的作者,已有白发惊心之叹。他在陕西巡抚任上多年,数立殊勋,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壮心犹未遂,空自走三边”,英雄落寞,方见忠肝义胆。 抵家有感 明·范守已 三年不侍板舆行,归见慈帏百感生。 箧底斑衣还自著,云中孤雁向谁鸣。 园满逢蒿怜仲蔚,径存松菊愧渊明。 当年青鬓苍如许,赢得儿童问客名。 范守已,字介孺,洧川固贤人(今长葛市古桥乡固贤村),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按察司佥事。著有《御龙子集》。 此诗为归乡省亲之作,描摹细微,自见真情。唐贺知章云:“少年相见不相识,笑问儿童何处来。”可以参看。 除夕咏怀 清·梁熙 幼日逢年夜,相偕守岁阑。 放狂拈竹叶,容易对椒盘。 壮齿今增惜,僧窗久坐难。 洎冰千里泮,渐觉负渔竿。 梁熙(1622—1692)清河南鄢陵人,字曰缉,别号晳次。顺治十年(1653)进士,任陕西咸宁知县,擢御史。告病归,居乡不问外事。有《晳次斋稿》。 此诗为同名组诗之一。时逢年夜,作者忆及少年守岁的情景。拈竹叶,对椒盘,是竞诗罚酒的游戏,当年的作者才思敏捷,不遑多让。 及至壮岁之后,历尽人事,方知岁月蹉跎,繁华易逝。 他怀念故乡洎水,并不仅仅耽于诗意,也为后来的急流勇退留下了伏笔。 伤歌行 清·郑珍 一夕复一夕,一朝复一朝。 朝夕递相送,岁尽何必在今宵。 噫乎岁如江上之波,我如中流之石抵荡磨。 来波去浪涉无尽,石行泐矣当奈何。 酒杯融融,吾留六龙。 六龙不留我心苦,夜半高歌泪如雨。 郑珍(1806—1864)清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与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有《礼仪私笺》、《巢经巢集》等。 此诗作于道光十五年(1835)除夕,时郑珍赴京师,于途中夜宿襄城。 而立之年的他,夜半高歌泪如雨,表达了深刻的时间体验。 岁月洪流中的自我日见磨泐,这是每一个自我觉醒的生命,终当直面的事实。 除夕 清·慕甲荣 今年恰向今宵尽,明岁更于明日期。 莫道旧年今去矣,行将又与新年辞。 慕甲荣,字天乙,一字冠胪,清许州城西慕庄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曾任禹州训导,有《述德堂诗稿》等传世。 此诗语言明白晓畅,直写岁月轮回,环环相扣,难以穷尽。 作者以时间的旁观者自居,略见从容淡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