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3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把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视为智者,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拥有大量知识的人可以被称为博学者,而智者则是对自然、社会、人生有所了悟的人。 知识是术,智慧是道 一位大师给两位徒弟出了一道考题,让他们以最小的代价填满一个房间。一个徒弟拉来一车车稻草塞满了房间,另一个徒弟则点燃了一根蜡烛照亮了整个房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好比是稻草,而智慧就像蜡烛发出的光。知识总是逃不脱人类意识的范围,是经过人类比较、筛选、批判的结果。而智慧靠悟,它无法用人类语言描述。 知识是术,智慧是道。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对未知世界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摩经》云:“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智慧的觉照可以消除我们的愚痴。 知识易得,智慧难求 如今是“知识大爆炸”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信手便可拈来。但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知识即是智慧的垫脚石,也是绊脚石。 知识是智慧的垫脚石,知识有助于智慧的形成。但知识更可能是智慧的绊脚石,知识让人膨胀,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他人的思想,而不去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 知识若不能转化为智慧,知识越多,则越是身心发展的沉重负担。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减。” 智慧绝不是大脑填满了各种知识,知识非但无助于其经验、智慧的增长,反而有可能阻滞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闪现。 知识易得,智慧难求。智慧的来源,可以是知识,更可以是生活本身。知识通过学习就可以获得,而智慧则来自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由知识转化为智慧需要融会贯通,在具体事上去磨炼。 知行合一,化知识为智慧 智慧的概念尽管很深奥,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成对未知世界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能做到知行合一,就能化知识为智慧,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成功、健康、幸福地生活。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近期读了翟海潮老师的文章《书中自有黄金屋:对我成长影响重大的三本书》,很受启发。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翟老师做到了“知行合一”,二十几岁时,《你的误区》让他走出自卑的阴霾;三十几岁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让他确定人生的使命和目标;四十几岁时,《意念力》让他提升人生的境界。 (2)移动互联时代,保持独立思考 改革开放让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同时精神空间却被收窄了。如今知识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人慢慢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可怕的是许多人把网红的观点当成真理,人云亦云。 遇到问题时,人们往往不去思考,而是“百度一下”。大家检索到同样的信息,思考势必在同一个层面,影响到思考的深度。被动地接受和依赖网络信息,进而造成人的迟钝和自闭。有些人在虚拟世界里浸泡久了,就会失去对世界正常的感知,变得愚钝。 互联网时代,切莫随波逐流,被大量热点新闻、短视频、网红观点淹没了自己。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这样你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 (3)保持“空杯心态”,切莫思想僵化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智慧的获得绝不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而是要在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中始终保持“空杯心态”。 做研究、干事业的人,保持一颗童心,兴致所发,不断探索与实践,其知识、经验与学问会逐渐增加,即“为学日益”。但要探求人生和宇宙真谛,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减损自己的成见等,即“为道日损”。 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具有局限性,会成为寻求真理的障碍,所以我们要探索真理,就要把自己的思想放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像杯子一样,只有空了,才能装进东西。 “无为”不是不做,而是要把世俗的功名利禄损失殆尽,力戒虚妄、急躁、贪婪、武断,将内心的一切杂念排除,以自然之心去体悟,你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你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点亮【赞】+【在看】,愿大家新的一年万事顺意!幸福安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