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49 钟山最美名胜游孝陵

 zzm1008图书馆 2022-02-01

明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帝王陵墓,素有“明清皇家第一陵”之美誉。孝陵壮观宏伟,建筑成就极高,是中华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有人游览孝陵后曾留下对联:帝业消沉,留得孝陵空葱郁。石象巍峨,胜地重游溯前史。朱洪武的孝陵气度非凡,布局独特,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谜团:
孝陵的“孝”是怎么来的?
孝陵有无字碑吗?
孝陵为什么要采用宝城宝顶?
朱元璋真的葬在孝陵吗?
除了这一个个的令人费解历史谜团等待着后人去思考、探索、揭秘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孝陵沿途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与石雕艺术品,更是直观、形象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下面用简单的文字与画面来记录我的孝陵之行。

先从整体上对孝陵有个整体的认识吧!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它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紫金山巍峨峻秀,六朝以来就被人们称为“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独龙阜北依钟山主峰,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气蒸腾,气铯,朝夕多变,环境特别优美。山南-片岍阔,阳光融融,和风冉冉,生机勃勃。洪武九年(1376) ,时年49岁的朱元璋想安排后事了,正式开始筹建陵墓。洪武十四年(1381) ,陵墓动工。两年以后,主体建筑大体修成。参加建陵的工匠总数有好几万人。后又陆续兴建了孝陵大殿等建筑,至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陵墓的兴建才真正停止,前后共费时30年之久。

景点之下马坊。

景点之大金门。
大金门位于下马坊西北750余米处,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中门较高为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

神功圣德碑。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在大金门正北70米处,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 1413年)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颂德碑及碑亭。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 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故俗称“四方城”,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顶已毁。原碑亭为砖石砌筑,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结构顶部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故俗称“四方城”。

明孝陵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陵寝,始建于公元1381年,1398年朱元璋安葬于此,到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历经32年之久。今天的明孝陵景区以明孝陵陵宫区为主,包括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等附属设施,以及周边的下马坊、梅花谷、梅花山、明东陵、紫霞湖等景区。明孝陵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审议通过,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石象路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一段,长615米,沿途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石兽每种2对,共12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



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





石马。
马是明代朝会仪式上皇帝仪卫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陵前自然不能缺少。石马双目有神,神情高昂,似乎在炫耀帝王生前的功绩。


麒麟。

是古代人民想象出的一种瑞兽,融虎、狮、牛、龙形态于一体,它身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为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是只有在帝陵才能放置的用品。







石象。

大象是兽中巨物,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社稷的稳固。




背靠大象好乘凉。




骆驼。


它是沙漠与热带地区的象征。摆放它们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










獬豸。

这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

非,它能用角抵有罪的人。




狮子。
为百兽之王,它显示着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





望柱。其顶置圆柱形冠,柱身满雕云龙纹,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望柱顶部为莲花式的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


仲翁路神像。
神道后半段为翁仲路。神道在此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路旁两侧,松柏掩映,翁仲肃立,因此而得名“翁仲路”。翁仲有八尊,分成四组,相对而立,每个均高有4米,身躯魁梧。两对身披甲胄、手持金盾的武将。两对头戴朝冠,手持朝筋的文臣。




棂星门介绍∶神道向北18米的尽头为棂星门,存石柱础6个,已重新修复。从遗迹看,棂星门应是三开间的建筑。


御河五龙桥。
原桥排列五座,现在仅存三座,桥基和两岸的石堤是原物。


文武方门。
它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个门洞,3大2小,中间3个为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3字。



透过大门就可以看到远处的碑殿。

正门东侧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此碑为清代宣统年间所立,意在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治隆唐宋”碑殿介绍∶治隆唐宋碑,御碑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为康熙皇帝手书。碑高3.85米,宽1.42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乾隆皇帝《谒明太祖陵》:金陵莅止为巡方,展谒龙蟠奠桂浆。保护遗规崇胜国,绍承家法礼前王。



开基洵是过唐宋,继叶无能鉴夏商。形胜不须矜壮䴡,惟天佑德慎周防。






乾隆皇帝《谒明太祖陵》:嬗谢都关天运乘,攘除非自本朝兴。代为剪逆当方革,岂是因危致允升。常禁里民阑采木,还教卫户谨巡陵。省方近抚前王迹,殷鉴惟怀惕倍增。




文武方门后左右两侧还设有神帛炉,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专门用来在祭祀礼仪结束后焚烧神帛(古代招魂用的布帛)用的。






孝陵的主要建筑孝陵殿,即享殿,位于碑殿之后。

原明代孝陵殿毁于战火,尚存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础64个。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长57.30米、宽26.6米,可见当时该建筑之宏大。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神位。











内红门。
相传入此门,便是由阳间走进了阴间,因此,又称“阴阳门”。此门将陵宫建筑分为前后两区,也就是孝陵首次建立起“前朝后寝”的陵宫布局。





升仙桥。为朱元璋的灵柩所经过之桥,故名。桥长57米多,宽26米,为石质。其石柱均雕有龙、祥云之类的图案,是明代石雕中的精品。

升仙桥直通方城明楼。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



方城老相片。令人遗憾的是,晚清太平天国的一场战火烧毁了明楼屋顶,令这座明孝陵现存体量最大的建筑遗存徒剩四壁。后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于2008年动工复建。




宝顶。
近似圆形,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为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方。宝城周围上砌砖墙、下砌巨石,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而起伏。在南边的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

明孝陵博物馆。
外观采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白墙、灰瓦、雕花木门、坡顶屋面、马头墙、花格窗等典型元素的运用,使得整体建筑与周边明孝陵遗存的大金门、四方城等文化遗址相协调,这也恰与600多年前明孝陵“天人合一”的建造理念不谋而合。

未完,待续!

来自话题

寻美·南京
4277篇内容 12.8万人互动
订阅
更新于 01-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