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回乡,依然不改乡村的颓败!

 苍木先生 2022-02-01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或许是乡村曾经最朴实的情怀。家是港湾,是栖息的地方,也是心灵最后的归处。中国人有着浓重的故土情缘,回家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回到故土过年,这不仅是父母的期盼,也是在外游子对家乡的眷恋。故土情深,故乡在哪,根就在哪。哪怕远在万里,父母在,故乡就在,根就在。就如树那样,不管枝繁叶茂,根才是归属。

所以,中国人习惯寻根、热衷于寻根,说是家乡情缘、故土情缘,不如说是最后的父母情缘。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家就没了。诚如有人说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是的,父母就是子女的根,父母的家便是孩子的家。当父母还在,回到故土就是回家;当父母去,回到故土就只是做客。过年回家,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为了看望父母长辈,追寻那曾经的记忆。

随着近些年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或读书进阶,或打工出走,不断往城市涌入,成为新的城市人,家乡成了旅社,父母成了留守的老人。父慈子孝,共享天伦,只能是一种期望。

城市的发展,岁月的变迁,注定了乡村的落寞。很多时候,不是年轻人不愿意留在乡村,而是没有办法留在乡村,不是城市打拼的乡村人不愿意回去,而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农村,除了留守老人和儿童,剩下的要么是新农村建好的一排排新房,要么是老村的断壁残垣,土地就那么多,产出就那么多,年轻人留下来能做什么,又做得了什么?拖家带口能靠那微薄的土地维持生计吗?

以往的春节,农村是人声鼎沸的,现在的春节,也还是人声鼎沸的,但是在大年三十烧完纸祭拜完之后,就开始变得冷清起来。在夜幕降临之下,虽然还时有爆竹声和烟花绽放,但已经 少了很多。

许多农村的新一代,为了孩子读书,不得不到县里、市里买房,春节也逐渐喜欢和适应城市里的繁华,摆脱农村的乡里乡亲千年不变的拜年、打牌、拉家长等习俗,过上城市紧迫匆忙的生活。

甚至因为住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回到村里,连认识的人都没有几个,再加上提倡良好风尚的禁赌、抓赌,让农村回乡的打工人在春节也找不到可以轻松休闲玩乐的机会。

农村的样貌变了,人也变了,外出打工的人,回来时头发白了,曾经一些小孩也长大了,虽然乡音不改鬓毛吹,但儿童已经是相见不相识了。很多人再次回到家乡已经变成了陌生人。

更有一些农村人,因为已经在城市扎根,故乡只有父母,当父母老去,回到故乡的他们,不再是回家,而是变成了做客,成为乡里欢迎的客人,如果亲属都没有了,他们对于故乡,剩下的就只有情,而不再有缘了。

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的逐渐深入,农村已经容纳不了太多的人口,迁出是他们继续生存的根本,或许有不舍,或许有依恋,或许有彷徨,或许有迷茫,但是结果都一样。农村的颓败已成必然,谁也改变不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