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古风犹存的城市⑦|泉州人的春节习俗与禁忌

 乡音文化 2022-02-01

本文1166字 图片13幅  阅读5’(不含视频)

【敬请点击右下方在看或点赞  以示鼓励 】

【编者按】今日正月初一开正,乡音君在此向诸位看官贺正,恭祝大家虎年行大运,平安万事顺。

   本期紧接除夕推送的“泉州人的年兜习俗”,聊一聊“泉州人的春节习俗与禁忌”。泉州是一座充满古风民俗和仪式感的城市,正如泉州作家蔡崇达所言:“泉州人享有最正统文化塑造的精神秩序”。而泉州的年俗则是千百年来泉州文化传统集中反映的焦点之一,也是凝聚两千多万海内外泉州人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

泉州民谣春节习俗讲透透

   泉州流传至今的民谣将本土春节习俗总结得很简练:初一场,初二场(极其热闹);初三无姿娘(煞日,女人不上街);初四神落天(将腊月廿三送上天的诸神接回家);初五隔开(到这天,过年分两阶段);初六舀肥(挑粪肥,农事开始);初七七元(众人生,又称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初九天公生;初十卖豆生(此日始有鲜豆芽等蔬菜应市);十一请女婿(泉俗后为初二女婿日);十二倒去觅(回娘家探望);十三吃糜配芥菜(一作“十三关帝生”);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此日后与往常一样)。

泉俗正月初一是为“开正”

   正月初一,古代称为“履端辰”。旧时户主鸡鸣而起,温水洗沐手脸,在自家厅堂为神祗和祖先焚香点烛祭祀,这种祭祀一直延续到初四。逐一顶礼后,开大门,放鞭炮,是为“开正”。初一早餐是鸡蛋面线,以象征“福寿绵长”“凡事完满”,年前“大人乱糟糟”到此画上句号。有意思的是,泉人正月初一早餐都不吃稀饭,意味早餐吃稀饭出门常遇雨。

   早餐后即可出门走亲访友,见面互道“恭喜”,俗称“贺正”。而对登门“贺正”的客人,主人必热情“请甜”,如吃糖果蜜饯或喝甜茶,意味新年甜蜜开端。来者若为贵客,则敬以“甜鸡蛋汤”(荷包蛋)。对前来“恭喜”的孩童,长辈分发事先准备好的“红包”。据宋代郡志记载,泉州古代为省往复之繁,有相约“集拜”之礼(如今日团拜),其聚拜地点,邻里各于附近庙宇,地方官员及僚属则于贡闱、承天寺、泮宫等地。 

长辈给小孩发红包(图源:网络)

   午餐多地吃“嫩饼菜”(春卷),即用薄如蝉翼的嫩饼皮,包炸米粉、花生末、胡萝卜丝、高丽菜丝、豆芽、酥海苔、猪腿肉等,意味“包金包银”好兆头。较为独特的是晋江东石一带沿海地区,午餐则是吃番薯汤,以纪念历史上从海外引进后来成为沿海丘陵地带的主要农作物番薯。据传正月初一是“番薯王生”。初一的晚餐十分丰盛,大多家庭设家宴,与返乡过年的亲人欢聚。

“嫩饼菜”(春卷)(图源:网络)

泉俗春节之禁忌   

    由于正月初一乃一年之开端,为求“开正”大吉大利,故泉俗有不少禁忌:
    不操刀切物。此属好生戒杀之意。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均在除夕准备周全;
   不用扫帚扫地。意味新年迎祥纳福,唯恐一扫而空。如必须要扫,则向内扫禁止向外扫,所扫垃圾日后再倒掉;
   不打人、不骂人、不吵架、不讨钱追债。逢人笑脸相迎,尽言好语,以求大吉大利;
   不赤足。恐畏行走时足被刺伤流血即为不吉;
   不劈柴火、不汲井水。柴火、井水须在除夕准备周全;
   不打破碗碟等生活用具。若有不慎打破,须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今年“白虎年”之禁忌

   今年农历是壬寅年。壬寅,寅就是虎年。虎年分别是甲寅年、丙寅年、戊寅年、庚寅年、壬寅年,其中的“白虎年”指的是壬寅年与庚寅年。泉州习俗中,白虎年不宜嫁娶。那么,为什么说白虎年忌嫁娶?

(图源:网络)

   旧时民间谚语曰:“白虎拦路不立子”,意思是说白虎拦路不利于子孙。“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丧服之灾。”①即俗语所云“丧门白虎”或“退财白虎”。星相家认为白虎为凶神,且是杀伐之神。故“白虎年”多杀伐气,戾气过重。故泉俗认为“白虎年”不宜嫁娶。

   其实壬寅年是旺运势之年。本身寅就已经在地支中走出了子丑之阴暗,有阳升之象。此外,寅中丙火也很有力度,处长生状态,这是标准的返阴还阳之态!因此,从大环境大运势看,壬寅年还是要论吉。

正月初二“女婿日”

    泉州习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半子”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没有的话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

携妻带儿回娘家(图源:网络)

    旧时大家相信年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变穷,所以要等到初二才回去。女婿上门,须随手携带礼物称为“伴手”。若是女儿第一次带子女回家拜见外公外婆,有的外公、外婆还会送鸡腿,并且用红绒线系铜钱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称为“结彩带”。中午大家吃团圆饭后,约在下午三时以后就可以离开娘家了。

     如果是首次回娘家,娘家要准备二枝“挂尾蔗”及二只活的“带路鸡”给女儿和女婿带回家种植与饲养。所谓“挂尾蔗”就是带有蔗叶和蔗头、蔗茎的完整的甘蔗,象征有头有尾,并用红带子绑住两枝甘蔗,以祝女儿女婿同甘共苦、白头偕老。至于那两只带头鸡,则希望其女儿和女婿像鸡一样多子多孙。

初四“接神”  初七“众人生”  
初九“天公生”

    正月初四,泉俗谓之“接神日”。家家户户早早备办三牲果合敬奉,迎接年前腊月廿三送上天庭的诸神返回人间。廿三送神日,往往刮大风,而初四接神日则是下雨,故民谚有云:“送神风,接神雨”。

   古代泉州立春日,官府便于此日在东郊迎春亭同时举行“迎春”祭礼和“鞭春牛”仪式,祈求今年好收成。这种农耕文化的仪式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后逐废。

    泉州旧俗正月初七是众人的生日,俗称“众人生”。这一天,家庭主妇早早煮好面线,特别要加上剥壳后的鸡蛋、鸭蛋,每人两个,泉俗称之为“一鸡一鸭,吃到一百(岁)”。其风俗如同做生日,其差别只是一人生日和众人生日而已。

    正月初九,泉州普遍要做“天公生”。所谓“天公”就是“玉皇大帝”,做“天公生”其实是典型的道教信仰。旧时做“天公生”十分讲究,即在大厅的天井用两条长凳架起八仙桌,上面摆上三牲:主牲是大猪头,其次是大猪脚,边牲是鸡、鱼。然后点上大红烛,焚香后,合家大小跪拜叩谢,再烧金纸。这一天,泉州玄妙观(俗称天公盖)人山人海,求补运、拜太岁,好不热闹。有钱人家因事拜天,则献演“嘉礼”(木偶戏)酬谢。民间各铺境在正月各择日举行庆典,称“做天香”除搭坛祭拜外,还举办各种文娱活动。

泉州玄妙观敬天公(图源:网络)

①《协纪辨方》卷三引《人元秘枢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