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年初一开篇荣格|《心理类型》

 偶然间的菲菲 2022-02-01

学会这几种心理,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说的就是: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这样反省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

那么如何才能更准确地了解自己呢?或许可以去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亘古至今心理学一直是一本伴随人类一起完整的学科。

当现代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的著作和学说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时,这一流派的另一位泰斗:荣格的思想迄今却鲜有介绍。

为此,我要跟大家分享荣格的这本《心理类型》,把在西方思想界有着深远影响的代表作分享给大家,以便能了解这位心理分析的杰出天才。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深感自己的思想无法跟上这位心理学大师,因为很多实在是读来晦涩,我感觉他的书更适合阶段性阅读,这个阶段性阅读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一定要在我们先通篇了解了整本书的基本结构前提下。

荣格在西方思想界堪称怪才,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晦涩难懂。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他一直讳莫如深,怯而止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惊奇地发现,当代许多新思潮、新流派、新观点都或多或少地与荣格的思想有关,或从他那里得到验证,荣格的思想成了许多著名思想家的先导,荣格似乎成了一位预言家。

这样即使在西方,荣格也仿佛成了一位新发现的人物,他的理论体系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

荣格,是著名心理学家,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1909年,弗洛伊德把他定为精神分析运动的法定继承人,称他为“王储”。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举荐下,荣格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第一任主席。

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巨大思想结构。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自成一家,他被认证为举世公认的权威。他在性格哲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填补了一大空白。从此,“性格决定命运”有了科学的哲学依据。

《心理类型》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从人类思想文化的长河中,选择宗教、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作品展开创造性的分析和评判。

在批判过程中,他总结概括出内倾和外倾两种最根本的心理类型,并详尽阐明了两种类型在感觉、直觉、思维、情感四种心理机能方面的不同的体现,及其所造就的迥然不同的人生命运。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问题,就如同荣格所说的,在他描述的各种类型中,除了内倾性和外倾性,还会尽量在我们面前展现那些特殊类型的确定的性格特征,因为个体对生活的适应或定向中他们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也因其各自特殊的功能而各具特色。

荣格对人格类型所做出的清晰的划分,并非简单贴标签,而是在基于尊重人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增进不同人格间的理解与包容。

下面我们说说外倾型和内倾型的性格特点。

荣格认为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映特有情境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1个月,确切地说还没有看完,我觉得就我自己而言,对于书中的荣格关于詹姆斯的类型观,他说虽然他的观点有一些并不认可,但他依然按着詹姆斯的思路进行讨论,等讨论结束再对这些观点进行批判。这些话极富理性,我感觉这就是荣格大师魅力之一所在,让我想起鲁迅的批判现实主义文笔。

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批判,虽然八十多年过去了,但这些话仍字字诛心。

比如他曾经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提到中国人的特性。他说如果屋子很暗,有人提出要开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是如果有人又提出要把房顶拆掉,那么开窗这件事情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中国人喜欢在两个极致中间选取折中的做法。这是他对当时的国人“中庸”特质的批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习心理学应该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平和而开放,为了让我们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特质,在不同的背景下,做出恰当的反应和决定,能够生活更加幸福。

前段时间一部热播剧《女心理师》风靡全网,这部剧讲述了心理师贺顿通过心理咨询,解析多位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成因,并付诸于相应的心理治疗,她一边帮助他们走出过往的心理阴霾,重新拥抱生活,一边又在笑与泪交织中收获自愈。

在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心理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人人需要学习心理学,人人需要了解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