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卧虎说】马朝凡的《论陶渊明的归隐与济世》

 文武入道 2022-02-02

作者简介

卧虎:作家、编辑、策划人。先后在县城、省城、京城等从事新闻和写作30余年。全国小小说高研班创始人和1-14届负责人,开创小小说网络教育先河,网上发表小小说教学相关文章万余篇。

小小说作家马朝凡

卧虎点评选

马朝凡的《论陶渊明的归隐与济世》

朝凡的陶渊明论,以陶氏的几篇代表作为核心依据展开论证,抽丝剥茧,环环相扣,具体论述了其归隐的原因,济世的情怀,和两者的因果关系,文论战略战术得当,显示了他不凡的眼光和思辨能力,作为一位小小说作家的论文处女作,难能可贵,也显示了非凡的写作潜力。

建议以《陶渊明论》为标题,把陶渊明放到更为广阔的时空来论述,作为隐士和隐士文学的代表,其是具有世界性和唯一性的。如果以陶氏为载体论证世界隐士史,便是一篇更大的文章,也能在与古今中外隐士的比较中,在文学史文化史文明史中印证确立陶渊明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

马朝凡:论陶渊明的归隐与济世

【内容摘要】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写了许多与归隐田园有关的诗文,历来被看作归隐者的代表。同时他也有抒发其壮志和抱负的诗文。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陶渊明的归隐,第二部分论述陶渊明的济世,第三部分对陶渊明的归隐和济世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在论述陶渊明的归隐和济世时,本文主要从陶渊明的身世、人生轨迹和其诗文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在探讨陶渊明的归隐和济世之间的关系时,着重探讨两个方面,一是归隐和济世哪一个才是陶渊明的根本志向,二是归隐和济世是怎样有机地统一在陶渊明的身上的。

关键词    陶渊明;归隐;济世;人生志向  

  

一、陶渊明的归隐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时人敬称“陶徵士”,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偏安一隅,外有强邦,内有战乱,时人多谈玄理而少谈政治,到陶渊明时政治愈加黑暗,社会愈加动乱,这些是陶渊明归隐的社会基础。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外祖父孟嘉是东晋的名士,而他的父亲官职比较低,且在陶渊明幼年的时候就去世了。陶侃出身寒微,且到陶渊明时家道早已中落,在重视门阀的社会环境里,陶渊明在政治上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这些是陶渊明归隐的家族因素。

  

陶渊明虽然博学多才,但性情高洁,对外出做官似乎并没有什么兴趣。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是在柴桑农村里度过的,由于家境贫寒,陶渊明过早地担负起了养家的责任。到了29岁时,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家庭的负担越来越重,陶渊明肩上的家庭责任也越来越大,也是出于这种原因,陶渊明选择了出仕。

  

接下来,具体分析一下陶渊明的出仕历程。陶渊明29岁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过没干多长时间,就辞职了。后来,江州招他为主簿,他没有出任。到了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二年,也即公元398年,陶渊明来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桓玄野心勃勃,图谋造反,陶渊明便又想归隐,加之隆安五年冬,他的母亲孟氏逝世,陶渊明便回浔阳老家了。后来桓玄果然举兵攻入京城。刘裕便起兵讨伐桓玄,攻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执掌着国家大权,陶渊明此时任刘裕的参军。刘裕的作为虽然给东晋王朝带来了些许希望,然而他的参军陶渊明却在他攻入建康后的第二年改任了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到刘敬宣这里没过多久,陶渊明又请求去做彭泽县令,做了八十余日的县令,陶渊明便辞职了。此后,陶渊明再未出仕,而是在田园里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上述陶渊明的五次为官时间都不算太长,并且不论是在境况比较好的情况下,比如在刘裕的军中,还是在境况不好的情况下,比如在桓玄那里,陶渊明的归隐之心始终没有消失,并且一次比一次剧烈,最后彻底与仕途决裂,归隐了田园。这里面自然有现实的政治和社会的因素,但这也与陶渊明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看法有很大的关系。他有他向往的人生,他有他向往的生活环境,他有他向往的社会,他的这些向往具体地表现在他的诗文中,而他的诗文尤其是他的田园诗异常显著地给他贴上了归隐者的标签。

  

陶渊明的作品有诗歌、辞赋和散文。其中,诗歌将近130首,辞赋3篇,散文9篇。先从陶渊明的散文来论述他的归隐之心,接下来是辞赋,最后是诗歌,从这里面可以看到陶渊明持久、浓烈、恬美、悠闲的归隐之心。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一篇可以被看作是带有他个人自传性质的散文。他在文中介绍五柳先生,他的姓名居所不详,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便以此为号,这显然是一个归隐者的姿态。写五柳先生的性情,“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①,他对外界的荣华富贵不感兴趣,喜欢安静悠闲,不多说话。写五柳先生的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他读书不是为了博得功名,甚至也不是为了探究更深奥的知识,而只是为了满足他归隐的乐趣。写五柳先生的饮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③。家里没钱,还爱喝酒,亲戚和朋友们知晓他这一情况,有时办酒席的时候就把他叫去,他一定会喝个尽兴,喝醉了就回去。他心里想着归隐,即使家里没钱,也不愿主动出去找酒喝,还是被别人叫出去的,喝完了就又回来,从这些喝酒的记录上也能体会到他一心想着过归隐生活的心思。写五柳先生的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④,他醉心于归隐的生活,物质上的贫乏也不能改其志向。写五柳先生的写作,“常著文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⑤,他也写文章,但不是为了拿来去交换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表明他要过悠闲自得的归隐生活的志向。最后写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⑥,外界如何对他来说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归隐之心是不会随之而改变的。文章写的五柳先生,实际就是陶渊明自己。

  

再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归隐社会,桃花源中的生活为历代归隐者所向往。陶渊明在文中这样描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⑧。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以及在其中活动的男女老少,都处在一种归隐的美好社会之中。在这里,陶渊明心中的归隐生活被扩大化、深刻化了,他由自己想到了他人,由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想到了多方面。这篇文章,是能集中表现陶渊明归隐的志趣的。更有意思的是在文末,捕鱼人虽做了通往桃花源的标记,但是太守和刘子骥先后探寻,都没有找寻到桃花源,“后遂无问津者”⑨。归隐的生活不会被外界打破,太守所代表的是官和权势,刘子骥是高尚士,代表着名利,这两个人物都没有找到桃花源,这也表明着陶渊明的归隐之心不会为权势和名利所动。

  

这两篇散文,《五柳先生传》表明陶渊明的内心是向往着闲静淡泊的归隐生活的,而《桃花源记》则表明陶渊明对外界的需求也是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归隐环境。一个是内心的向往,一个是对外界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地呈现出了陶渊明的归隐之志。

  

说到陶渊明的辞赋,不得不说他的《归去来兮辞》,就连欧阳修都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⑩。“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篇文章表明着陶渊明与官场的彻底决裂,是他告别官场的明志书。“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他辞官归隐时的心情是何等的欢快。“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自此之后,他再未踏入官场,而是过着“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的归隐生活。断断续续出仕的陶渊明再也不见了,代之以躬耕于田园的陶渊明。此后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而这些田园诗歌则完好地呈现出了一个归隐者的生活、志趣、思想。

  

用陶渊明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他早有归隐之心,而无入俗世之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由于种种原因,他曾断断续续地做过官,但是这并没有最终阻止他的向往田园生活的理想。他在躬耕于田园的时候,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种种归隐生活的诗歌。

  

在这些诗歌中,他写了田园景物的美好、田园生活的淳朴、自己的悠然自得。比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在美好的田园生活中,鸡狗都让人觉得是那么的和谐,而作者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还是田园生活好啊。

  

陶渊明在田园中也读书,也与人交往,他的读书和交往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一种身心的乐趣,比如“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比如“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从这里亦可看到陶渊明的悠闲从容,可以体味到他对归隐生活的满足和喜欢。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他也写了自己躬耕的生活体验。比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园田居·其三》),躬耕生活是比较辛苦的,从早忙到晚,很累人,但是他也要坚持自己的愿望,什么愿望?当然是他的归隐之愿。他不在意农事的辛劳,只要能归隐于田园,苦点儿累点儿又算什么呢?

  

归隐后的陶渊明对自己的贫困境况越来越有体味,对农村的凋敝之状也深有感触,“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徘徊丘垄间,依依惜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归园田居·其四》),这些诗句都真实地记录了陶渊明当时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但是在这些窘迫的环境中,他还是不愿出去做官,而是甘愿过着这种归隐的生活。可见他的归隐之志是异常坚定的,他的归隐之心是异常深切的。陶渊明总能在窘迫之中找到排解自身忧虑的方法,从而求得内心的闲静淡远。“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二》),他甚至醉心于归隐的状态,任何事物不论好的坏的都无法阻挡他的这种向往。

  

陶渊明自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去彭泽县令,直到刘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去世,再未出仕做官。22年的归隐生活使他成为后世归隐者的楷模,后世的杰出人物,或是一开始就想归隐而不愿出仕,或是在仕途上受到挫折而萌发归隐的想法时,陶渊明便成了他们效仿的人物。

  

陶渊明归隐之志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他的家族的原因,也有他那个时代的特殊环境因素,还与他个人的心性分不开。他的归隐也不是某一方面的归隐,而是多方位的归隐。他不是以归隐来增加自己出仕的筹码,而是甘心归隐,在归隐中找到人生的乐趣,一隐到底。

二、陶渊明的济世

  

但是在陶渊明的身上,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分明又表现出他的另一种与归隐之志截然相反的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笔者认为陶渊明的这种志向同样贯穿于陶渊明生命的始终,并且比他的归隐之志更浓烈、更持久。他对这种志向的欲望更强烈。

  

陶渊明的曾祖父曾是大将军,祖父是太守,外祖父是名士,这种比较显赫的家族史必然影响着陶渊明建功立业之心的形成与发展。在这方面,陶渊明与他之前的司马迁和之后的杜甫都非常相似,况且后两者与他们的先祖相隔的时间要比陶渊明远得多,从这方面而言,就其影响的强度来说,陶渊明受到的影响自然要大得多。陶渊明自己也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就颇有壮志,并且喜欢六经。“六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一个喜欢“六经”的人又怎么会是想要归隐的人呢?如果他想要归隐,那么也是他在现实中追逐理想时受了挫折,想要找到一个安抚心灵创伤的寓所,或者是他想借助归隐来达到他入世的目的。

  

陶渊明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况且他的曾祖父“陶侃出身寒微,被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喜读“六经”的陶渊明之所以迟迟不出仕,一方面是由于家里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出身不好,在政治上比较尴尬。可是他却没有掩盖住心里想要建功立业的意念,“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表明了他的这一心机。况且他又是何等的壮志冲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这是帝王将相才有的口气啊。

  

结合陶渊明的出仕历程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笔者进一步思考,陶渊明为什么做官不久就要辞职?为什么在做参军的时候要从刘裕的军中改投到刘敬宣的军中?为什么最后告别官场?他是觉得杀伐不断的军旅生活不能实现他个人的抱负,军队的作用不是平定天下让老百姓过上和平的生活,而是个人谋取政治资本的手段。他不一定觉得刘裕个人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而是觉得这种方式于事无补,不能解决时代的问题。所以接下来他去做了彭泽县令,想直接造福人民。但是现实又一次让他失望了,县吏让陶渊明束带去见督邮,而陶渊明决计不为五斗米折腰,那简直是对性情高洁的陶渊明的侮辱,更是对陶渊明的雄心壮志的侮辱,陶渊明难以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陶渊明深刻认识到在当下的环境中,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对当下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疾,只有用归隐来加以反抗,只有用彻底的归隐来加以彻底的反抗。不是具有雄心壮志想要建功立业的陶渊明想归隐,而是那个社会太黑暗,陶渊明要通过归隐来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此后,陶渊明再也没有出来做过官。

  

接下来,笔者将从陶渊明的文学作品来进一步分析陶渊明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与壮志。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这里的分析,先从陶渊明的诗歌开始,接着是他的辞赋,最后是他的散文。

  

陶渊明在诗中一方面说自己没有对世俗的向往而爱好归隐山林的生活,一方面又对儒家经典非常痴迷,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其实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陶渊明所不适的那个“俗”,应当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即黑暗的政治、动乱的社会、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等等,他自然不愿同流合污。他心中所想的是营造一个能够使人幸福生活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如同自然界的山林一样美好,一样能够给人幸福,所以他喜欢上了儒家经典,儒家思想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符合他的济世之志。同时他也觉得自己的理想非常伟大,有时候他也为自己有这样的理想而骄傲,有时候他也为自己的这种理想而雄心高涨。

  

正是基于此,他一次一次地出去做官,然而现实的黑暗又让他一次一次地选择了归隐,不过他始终没有忘掉自己的志向。即便在归隐之中,他的心里还是念着他的雄心壮志,念着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在诗中写到,“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细细品品,就会品到诗中所蕴含的另一种味道,他也是在担心自己的壮志最终难酬啊。

  

归隐之中的陶渊明并不完全生活得那么幸福,他也有窘迫忧愁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他也会想起自己的雄心壮志,他会心中有愧,正如他的诗歌所写的那样,“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乞食》)。生活不如意时,在陶渊明看似甘于归隐的心态中,还是隐藏着不能建功立业的愧疚感的。

  

他不仅感叹自己生活的贫困,同时也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萧条,这是一个归隐者所应该描写的题材吗?不是的。这种题材在陶渊明之前的《诗经》里出现过,在曹操的诗歌里出现过,在后世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里也都出现过。这种题材的出现,表示着作者已经干预现实,他已经不是在归隐的状态了。陶渊明也是如此,他看到农村的现状,自然会想起个人的雄心壮志,他的心已不在归隐之中,而在济世安民之中。可是,在他的那个时代,他找不到能够安定天下的人物,他自己也无能为力。从军营到县令,他找不到发挥他才能、实现他抱负的途径,反而处处受挫甚至受辱,无奈之下他才归隐田园。但即使在归隐之中他的心底还是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的,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感受到了吧?雄心壮志不能实现让陶渊明彻夜难眠。他十分明白时间的珍贵,“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归隐之中的他应该是非常满足的,应该是乐知天命的,为什么会有时间紧迫的感觉呢?这是因为他的志向在他的心中跳动。当志向迟迟难以实现的时候,他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或者是他觉得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时间也就显得相对短了,“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杂诗·其五》)。

  

接下来看陶渊明的辞赋,这里主要说他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告别官场永远归隐田园的明志书,但是如果细细品读的话,是会品出其它味道的。

  

文章的开篇就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里,笔者要反问一下,陶渊明在此所说的田园难道仅仅是指现实的农村田园吗?假如田园之中也有了军队和朝廷,他还会回去吗?答案是否定的。陶渊明在这里所说的田园,同时也是他心中所向往的境地,是他的雄心与壮志,与实际中的田园应有所区别,他心中的田园是通过实际中的田园来实现的。这样的话,《归去来兮辞》后面的语句就会有了新的解释。“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是说实现他理想的方式,以前的都是错误的,从今以后的才是正确的。所以他在写“来者”时用了一个“追”字,像陶渊明这种语言大师,用语是何等讲究,悠闲自在的归隐生活他会用“追”字来修饰吗?他可以用“享”,可以用“乐”,但他偏偏用了一个“追”字。这从某个方面反映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追求的最终并不是田园式的归隐生活,而是他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归隐生活其实只是一个过渡、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陶渊明为自己的理想找到了实现的途径,他的心情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地回家了。回家后陶渊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是归隐生活吗?也是。但是在这种归隐生活中,陶渊明所侧重的并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他对家庭和谐、邻里友善、自然美好的向往,而这些向往正是陶渊明想要建功立业的目标,正是陶渊明自小就喜爱的“六经”里的理想生活。所以说,《归去来兮辞》表面上看是陶渊明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实际上是他建功立业的策略调整“报告”。

  

陶渊明的散文《五柳先生传》,是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如果仔细阅读认真思考的话,也会有不同的体味。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这也是在告诫世人,人生在世,不要太过求名图利,世人所记住的也只是你的“宅边有五柳树”。过于求名图利者,一切皆为枉然。学而优则仕,但是五柳先生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认真读书,也不是单纯求解,单纯求解把书读好,这是为了功名利禄。认真读书,是为了了解其中的真谛,什么真谛?就是让人们更好地生活,自己也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这种状态其实是和周公一样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啊。五柳先生也写文章,但是他写文章是“颇示己志”,是为了给人们树一个榜样,要不他写书干什么?他示的又是什么志?他是想让别人也追求像他这样的生活,他也是在激励人们要为了这样的生活而奋斗。

最后,再说一下《桃花源记》,“它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很难想象,一个具有社会理想的人,最终会是一个决心要归隐的人,不会是这样的。一个具有社会理想的人,是会为了他的社会理想而奋斗终身的。桃花源中的人,个个平等,没有战乱和灾荒的侵扰,过着安乐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陶渊明的这个社会理想是炽热的,他的社会理想所散发出的能量也是巨大的,影响着后世的志士仁人,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全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任何想要扑灭这种壮志的势力都会最终被消灭,这也是陶渊明在文末所写的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而最终没有找到的另一种寓意。

三、陶渊明“归隐”与“济世”的关系

  

在陶渊明的身上,同时存在着归隐和济世这两种志向,那么到底哪一种志向才是根本的?哪一种志向才是最重要的?这两种志向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笔者认为,济世的志向是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否则,他为何要出去做官?陶渊明自言“余家贫”(《归去来兮辞·序》),有人也就认为陶渊明真的是因为家里贫穷才出去做官的。其实只要反问两句这个问题就会清晰了,难道非得做官才会有钱?范蠡不做官时不是比他做官时更有钱吗?另外,像陶渊明这种性情高洁的人会屑于通过做官来赚钱吗?陶渊明自己就做了回答,“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看到了吧?陶渊明自己就“忧道不忧贫”,而且还称孔子为“先师”。陶渊明所忧者为“道”,而这个“道”就是他建功立业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个志向,非但没有忘记,更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那么陶渊明自己为什么也要说他是因为家贫才出去做官的呢?这就牵涉到他的归隐和济世这两种理想的关系了。

  

生逢乱世,自己的济世理想不能实现,现实中又没有能实现他的济世安民的理想的人能让他跟着一块干,所以他就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这种特殊的方式就是归隐,用坚决彻底的归隐来反抗黑暗的现实。这一点很容易理解,陶渊明的归隐就是因为他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心生厌恶,他的归隐就是对当时污浊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批判。他为了彻底否定当时的黑暗,才在表面上否定了自己做官的目的,而只说是因为家贫才去做官的。他竭尽全力所描写的美好的田园生活,就是他针对当时的黑暗社会而勾画出的全新的社会蓝图。他要把这个社会蓝图画得更好一些,一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志向,第二也是为了激励后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处于归隐之中的陶渊明难道就不担心他的作品他的这些蓝图流传不下去吗?也许他有过担心,但是他也告诉自己,“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读山海经·其十》),即便不可为,他也要为之。甚至他还有些悲壮,“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咏荆轲》)。这一切都说明陶渊明济世安民的壮志是异常强烈的,也是异常坚定的。同时他也为自己所勾画的那些社会理想的蓝图的作品能够流传下去而做了一些努力。他努力地把自己的作品写得更好一些,他与“元嘉三大家”之一的颜延之是好友,钟嵘的《诗品》评述过他的诗歌,这些都说明陶渊明做过让自己的作品流传出去的努力。他自己也说,“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咏荆轲》)。

  

陶渊明的济世之志,应当是他的根本之志。他的归隐之志,其实是他实现济世之志的一种手段。他兴许知道自己的济世之志无法在他的手中得以实现,所以他就极力描述一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用此来表示对当时社会的反抗,并以此激励后人去实现他的济世之志。后世尤其是乱世中的英雄人物,不仅为了自己,还为了更多的人能够过上桃花源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牺牲甚至不怕身败名裂地奋斗,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陶渊明的济世之愿达到了。陶渊明确实是一个“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物。

  

【注释】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9页。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9页。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9页。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9、480页。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80页。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80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6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6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6页。  

王立群张进德:《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64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4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60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9页。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9页。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9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80页。  

王立群张进德:《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8、99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参考文献】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1年版。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王立群张进德:《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 相关链接 』

【卧虎说】我的全国小小说高研班之最

卧虎小传

       卧虎,本名王卫东。祖籍山东东明,1966年春节生于河南民权。生性散淡,因虎顶汉字,故名卧虎。雄性也。

  数学,小学生水准。电脑,幼儿园水平。英语,只认得26个字母。驾车,梦里常开到沟里。情场上像个初中生,官场上像高中生,生意场上不及大学生。喜文字里纸上谈兵,诗歌,似县级水平;小说,似市级水平;散文,似省级水平;评论,似国家水平;策划,似孔明的水平;执行,不如乡的水平。所作文字多有感而发,皆收入作品总集《读书杂记》。

  自云钱不能快吾志,权不能慰吾心,色不能夺吾魂。问之何时而乐也?答曰:唯思想之盛宴,自由之天地乃吾心灵之所在,神游万古,爱吾所爱,足矣。

卧虎微信:Wohu20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