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路人必须知道的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战略“大手笔”

 公路人家 2022-02-02

凡是出台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基相关内容必不可少,正是因为公基的先导性基础作用。反之,开展公路工程,首要的工作也是收集有关发展规划,充分考虑项目的大局宏观功能,了解相关的背景,否则,难免要出现工作偏差。

作为公路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京津冀暨环渤海、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图们江经济带暨东北亚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中部地区崛起、珠江-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东盟东南亚共同体、中亚合作区等,您了解多少呢?本文将依循公路交通的主线带您简要领略一番。说明:本文综合引用了有关的公开资料,将力求内容精准,但不保证完全精准。

1、长江经济带:上海至云南,涉及沪渝苏鄂川滇湘赣皖7省2市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四川云南湖南江西、安徽7个省2直辖市

长江经济带中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腰,重庆为龙尾,这三大城市也分别是上海协调会(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武汉协调会(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协调会(重庆市四川省)的中心城市(四川宜宾为长江干流零公里起点)。长江经济带还衔接了成渝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促进区域见得互补和联系。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重庆武汉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

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二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三是产业优势。这里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1995年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将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且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2、长三角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该地区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已经建立了雄厚的发展基础。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2%,人口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一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本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外向型经济最活跃、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跨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面临着全球产业调整、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长江三角洲将进一步发挥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是支撑经济运行、促进经济成长、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前提条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统筹规划、完善服务,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以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目标,以区域公路水路交通一体化为主线,突出强调跨省公路水路基础设施的布局衔接和功能互补,规划的实施将加速推动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为进一步改进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创造有利的条件。

3、振兴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涉及江西、福建、广东三省

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进一步细化实化各项政策措施,科学谋划原中央苏区及周边地区振兴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以原中央苏区为核心,统筹考虑有紧密联系的周边县(市、区)发展,规划范围不等同于原中央苏区范围。规划范围包括: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新余市全境及抚州市、上饶市、宜春市、萍乡市、鹰潭市的部分地区,福建省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全境及漳州市、泉州市的部分地区,广东省梅州市全境及河源市、潮州市、韶关市的部分地区*,规划总面积21.8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总人口4748万,地区生产总值14650亿元。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对口援助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4、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全境,立足海峡,衔接长三角和珠三角

  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与竞争势头强劲、两岸三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中共福建省委认真贯彻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决策部署,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发展为先,着眼于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在历届省委探索实践基础上,在持续开展“四个专题”调研过程中,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思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是: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推动全省以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实行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两个纲要,建立反腐倡廉和公正选人用人两个长效机制,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落实“六个扎实”的主要任务,实施“八大举措”,构建“九大支撑体系”;按照“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的基本格局,努力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的基本态势;把握“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的工作要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保持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成果来之不易,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强烈责任意识,充分展示了福建人民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和服务全局的合力。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

  ------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5、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涉及19个省(区、市)的505个县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在全国范围有计划、大规模地组织实施了交通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据会议和纲要要求,交通运输部组织编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以突破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贫困地区整体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规划范围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

6、晋陕豫黄河金三角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带的黄河沿岸,包括运城市、临汾市、渭南市和三门峡市三省四市,面积5.78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总人口1721万,地区生产总值4917亿元,分别占三省总和的10.9%、9.5%和8.1%。黄河金三角处于我国中西部结合带和欧亚大陆桥重要地段,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自1986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成立以来,三省四市积极探索实践,加强交流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区域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黄河金三角区位优势独特,承东启西、连通南北,铁路线纵横交错、公路网四通八达,初步形成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区域内1小时经济圈。资源优势明显,铝、镁、钼、铜、黄金、芒硝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土地和水资源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苹果产量、浓缩果汁产能分别约占全国的25%和75%,形成了以煤及煤化工、电力、有色金属等能源原材料生产,以及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合作发展具备良好条件,四市长期以来经济联系紧密,产业关联度高,特别是近年来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基地,深化社会事业合作,区域合作机制初步建立,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黄河金三角合作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仍未解决,资源要素跨区域整合难度大;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任务艰巨,统筹协调比较困难;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仍然存在,一体化发展障碍较多;区域合作缺乏制度规范,体制和机制亟待完善。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快推进,进一步推动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整合资源要素、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分工和城镇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有利于加强黄河中游综合治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为全国大江大河跨区域综合治理积累经验;有利于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打破行政界限和地区封锁,探索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有利于探索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形成中西部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新格局,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7、京津冀一体化暨环渤海经济圈:涉及京津冀鲁辽三省两市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和辽宁、河北、山东3个省。环渤海地区面向日、韩,背靠东北、华北、中原等内陆地区,处于日渐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首都所在地。环渤海地区人口密集,资源多样,基础产业发达,是我国东北、华北经济核心区所在地,是我国经济要素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拥有全国5.4%的土地、17.5%的人口和28.1%的GDP,是我国三大经济区域之一。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必经之地,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等重要物资通道,对于保障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通向海洋的门户,是我国最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之一,是我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资源外运和物资进出的主要出海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区域优势明显。环渤海地区政治经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经过多年的发展,环渤海地区初步形成了以京津冀都市圈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在新形势下,环渤海地区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努力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经济发展区域,对于支持与推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实现中部崛起等国家大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渤海地区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缩小区域交通时空距离,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本规划旨在从战略上谋划京津冀暨环渤海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以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为主,通过区域交通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加强跨地区的公路水路交通通道建设、沿海港口及通向腹地的通道建设,与铁路、民航、城际轨道系统等其他运输方式以及城市交通体系紧密衔接的运输枢纽建设,建立高效交通运输服务系统,为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交通支撑和保障。

8、丝绸之路:分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一个“经济带”概念,体现的是经济带上各城市集中协调发展的思路。

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基础。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有三条路线,即在空间走向上初步形成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三条线。目前,针对三条主线展开的经济带规划方案亦在制定中。国内区域范围目前包括西北五省、重庆、四川、内蒙古和,还将扩展到其他省区。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我国将在“新丝绸之路”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将会引进产业、聚集人口,这将使西部地区更快发展,并为我国中西部省区的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等货物向西出口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丝绸之路”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主要途径是取道海路,自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往南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这一东西方交往的海上交通要道,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研究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的贸易商品,称为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

2013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举行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上,有西北5省、西南4省市以及东部5省参加。西北五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市包括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东部五省为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这五省主要涉及到海上丝绸之路。

目前西部各相关省份正在加紧布局,陕西、新疆、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正已开始着手研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

9、图们江经济带暨东北亚经济圈:涉及境内吉黑辽及境外蒙俄朝等

规划是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图们江区域改革开放,加快提升我国东北地区沿边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依据国务院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以及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并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相衔接。主要范围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即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长春市部分区域是指长春市城区、德惠市、九台市和农安县;吉林市部分区域是指吉林市城区、蛟河市和永吉县)和延边州(简称长吉图),同时辐射我国其他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并涉及我方与周边国家合作的相关内容。

1992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倡导下,中、俄、朝、韩、蒙五国共同启动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16年来,在合作各方的积极推动下,图们江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以及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长吉图地区特别是对外合作前沿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开发开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中俄互市贸易区等合作平台不断健全,作用进一步凸显;国际通道建设进展顺利,长春-图们高速公路、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铁路全线贯通,口岸功能不断完善;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一批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相继竣工,有的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我国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的主体格局初步形成,珲春市与毗邻地区投资、贸易、旅游和过境运输等领域有了实质性进展,边境合作开发与吉林省腹地特别是吉林、长春等地区呈现互动发展态势。实践证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极大地加快了长吉图地区的对外开放进程,极大地改善了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极大地提高了这一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深入推进长吉图地区开放开发和图们江区域开发合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将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图们江区域合作中的综合实力,推动合作开发再上新台阶;有利于提升沿边地区的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我国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加快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

从当前看,加快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还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对外运输道路通而不畅,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腹地与前沿联动不够,窗口地区经济总量不大,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弥补不足,按照长期谋划、内外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务实操作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拓展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创新区域合作的模式和机制,着力增强区域合作的活力和实效。

10、西部大开发:包括渝川黔滇藏陕甘宁青疆蒙桂12个省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为体现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国务院制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

11、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涉及黑吉辽三省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实践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及时的、正确的。但也要清醒看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在当前形势下,认真总结振兴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

12、中部地区崛起: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

  21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中西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中部发展潜力、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加快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这对于我国抓住机遇,扩大开放,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人口占全国的28.1%,农村人口超过全国的30%;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4%,是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中部地区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高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中部地区地处我国内陆,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是我国生产要素流动的桥梁和纽带,区位十分重要。中部地区以11%的土地生产了全国31%的粮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对支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不仅是中部地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事关我国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大局。
  交通运输是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加快中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动中部地区交通运输快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部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支撑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条件,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我国东西融合和南北对接十分迫切和重要,有利于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等综合资源优势,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有利于提高中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中部通,则全国通;中部活,则满盘皆活”。中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关系到全国交通的畅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促进中部崛起,交通要先行,当务之急要加快中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3、珠江—西江经济带:主要涉及广东广西两省,并带动云贵两省

珠江—西江经济带连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大通道,是面向港澳和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自然禀赋优良、航运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合作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要求广东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广西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为加快经济带开放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深化与东盟国家合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经济带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广东、广西加快战略合作步伐,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入,为经济带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目前,加快经济带开放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流域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完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全方位开放还不够充分,推进协同发展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在新形势下,加快经济带开放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区域发展整体布局,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培育我国新的区域经济带;有利于促进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利于发挥面向港澳、连接东盟的区位优势,扩大西南中南地区对外开放,完善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有利于加强全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流域可持续发展,探索跨省区流域生态建设新模式。

14、珠三角经济区:涉及粤闽赣湘桂琼川贵滇9省区

  开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对于保持和加快珠三角及广东省作为华南地区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带动和提升周边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经济进步和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泛珠三角区域的紧密合作和共同进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和必然要求。
  泛珠江三角洲内陆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省区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52004年区域生产总值46418亿元,占全国的34%。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区位与水平看,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可分为珠江三角洲(含港澳)、粤港澳、泛珠江三角洲三大空间层次,区域经济呈现核心与周边并存的二元空间特点,已形成珠江三角洲(含港澳)核心区、珠江三角洲以东沿海和珠江三角洲以西沿海、沿边两大对外辐射带。核心区周边多个城市密集区为次核心区,与核心区经济联系紧密,人口密度、经济水平、产业层次、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地区。9省区资源禀赋各异,经济差异明显,各具比较优势。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发达,具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华南、西南等其他省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矿产、能源和旅游资源,9省区间经济互补性强,具有广阔的合作发展前景。
  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缩小区域内交通时空距离,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构建一个完善的泛珠三角公路和水运网络,对于拓展资源和市场两个空间,促进经济要素的高效交流,培育和支撑泛珠三角现代化物流体系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本规划旨在从战略上谋划未来泛珠江三角洲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以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为主,通过区域交通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加强跨地区的公路、水路交通通道、沿海港口和重要公路口岸通向腹地的通道建设,完善公路水路之间及与综合运输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系统,为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15、成渝经济圈、滇中经济圈等其它省际或省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中国-东盟东南亚共同体、中亚合作区等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战略

       成渝经济圈、滇中经济圈等属于省际或省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对与国家层面的大战略还是低一些级别,影响区域相对较小,在大战略的主体下就不啰嗦了,可自行从网上公开资料了解。

       中国-东盟东南亚共同体、中亚合作区等这种国际大区域的战略非常复杂,不多费口舌了,直接上图吧,筒子们从侧面把握把握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