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目标,但为了工作,必须得努力,不能任性妄为。世界原本就一刻不停,所以,企业家的持续成长也是一种必然。而企业家的成长“心法”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杨杜教授在本文中给出了解答。 ![]() 正文字数丨6604 字 预计阅读丨10 分钟 在座各位在行业内都是非常有经验的成功人士,不论是从产品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都有最直接的体会。那么,教授能帮你做什么呢?我可能看的企业比你多,交往的企业家比你多,我们会产生方法。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现身说法,一个是你的活法。
基于此,一个班子在提供方案的时候,至少要提供三个,供领导去选择。用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问题所对应的点,这就是逻辑思维。 做企业,必须有“术”。知识多少,意义不大。一本书读透了,胜于读万卷书。所以,人必须得有“招儿”,听课就是一种办法。而你们来听课,带来了眼睛、耳朵,还带来了录音笔、手机、笔记本,是不是也带来了脑子呢?如果不带脑子,听课也是无效的。 其实,要拥有逻辑,实际上有很多方法。比如在座各位,你们的工作是在哪一个层面同?是由谁来定位的?不同学科的人,思维是不一样的。
![]() 人有五命:福、禄、寿、知、短 我想说的是,人各有命。我看人,一命二身三德四才。一个人告诉我,他的能耐比较大,在我看来没有用,因为“才”排最末,他当不了领导。不要心理不平衡,觉得别人没我本事大,却要领导我。没本事的人才能当领导,有本事的人都是帮没本事的人办事的。 为什么?可能命好的人就成了领导,命不好就得被领导,这里面有很多说不清楚的缘由。 比如,你们公司到年底的时候,除了按劳分配、按绩分配的情况,有没有按命分配的时候?大家肯定是否认的。但是,你们有没有在年会上参加过抽奖?抽到的、抽不到的,皆大欢喜。这就是按命分配,抽到谁算谁。这种“分配”方式,中国人是认可的,所以中国人喜欢赌博。 比如,公司承诺你,年终给你20万,不错。但是这笔钱兑现的时候,你并不会过于激动。那么,假如是抽奖抽中了10万呢?高兴得一塌糊涂。为什么?说明命好。所以,要把不确定性列出来,作为分配的一种。
![]()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很厉害的,碰上了中华民族大发展的好时代,就业形势好,物质极大丰富,对企业也非常友好。大家的“禄”命也不错,钱挣得不少。寿命,大家也可以给自己定得长一点。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活到150岁。为什么我敢这么定目标?有技术支撑。我与上海的一家公司合作,他们要把我放到“云”里面去。我把140岁之前要讲的课都放到云上,让云中的“杨杜”替我活着。
这里面就需要用到假设。领导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大多都会假设。假设既不能吓唬自己,也不能让自己活得没劲。 比方说抑郁症,就是让自己觉得没劲,摆脱不了一个知识、一个信念、一个念头在自己的脑子里面转圈,很难受。这是“知”命无法被自我控制的表现。如何控制它? 我建议,不要看心理医生。任正非也得过抑郁症,他是自己治好的。如果我们能自我治愈,能把自己从自杀的边缘拯救回来,一定是在某些点上的自控能力在起作用。搞研发也有相似之处,某些人的头脑里就是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一个技术难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 人生五种活法 后面的“短”命我们先不说,我想先画一张曲线图,大家对比一下,自己现在在哪一个位置上。 ![]() ▲人生五种活法曲线 这里要介绍几种类型。
与之类似的,比如暴发户、拆迁户。这部分人,钱是曾经有过一些,但是,有可能还没学会赚钱的逻辑,先学会了怎么折腾。突然得到了几千万,不知道怎么花,就去瞎折腾,乱投资,甚至染上了赌博等等恶习。折腾不了多久,就退回到贫穷的状态,超越不了大多数人的金钱和地位的成长曲线。
越界了,被查被抓。最近这些年,行贿受贿被抓起来的有很多,没有控制好自己,不该做的做了,不该伸手时伸手,这显然都是不可取的。他们不能超越人生的发展阶段,提前结束了自己可能的发展。
这不是指一个人换了个职业,换了个活法,而是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升级,并越过去,成为领导者。领导者能够做什么?就是不断地沿着新的方向、新的路线往前走,并且后面一定有人跟随。就是率领众人,不断创造新领域甚至新时代等等。
比照宗教“领袖”,我们就能理解。一个人通常难以否定“上帝”的存在,是不是?领袖人物也是如此,在很多人的心中,他是难以否定的。所以我觉得,要想持续增长,就一定要琢磨这其中的道理,保证这个曲线不要向下滑。 ![]() 对于企业来说,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大家形成了这样的思路,也许千百年后,还能有人记住你。我们做教授的,以写书为己任,也是出于这样的精神。如果是办企业搞技术,有一个公司留下来,由几代人去传承,我想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比如任正非、张瑞敏、柳传志、王健林,比如宁高宁或者宋志平这些人,他们都属于哪种类型?经过思考、经过整合,我想,还能总结出更多的类型,从中找到自身不断的升级的感觉来。 这样一对比,你会发现,等着要干的事太多了,持续成长唾手可得,千万不要着急退休。 ![]() 人生四件事 人生要干点什么呢?我觉得有各种方法。最简单地说,有几件事是必须要做的。
比方说,我们公司有40~60亿的规模,每年给到你的预算是10来个亿,让你必须花出去,但同时需要创造更多的财富,想必你的压力会很大。如果公司再往上长,到了1000亿,相应的,给干部的预算和业绩压力就更大了。这时,你必须有撑住这个规模。华为强调人力资本增值,是指人力资本的贡献必须超过对你的投入。如果超不过,压力越来越大,人就被压垮了。 所以,做人,第一要以人为本,第二是要超越边界,让自己有能力拉住这辆车。
这里面自然存在一个区间,所以年青人首先是干事,结果是做人,然后才是赚钱,或者是教别人怎么做人,做事,赚钱。 做人,权力大了要保证不做坏事,权力小的时候,做点坏事可能无伤大雅。比方说搞营销的都会点小阴招儿,不然东西卖不出去。小伎俩保证了收入,回头想补偿对方,方法也有很多。所以要先做事,再评价这么做值不值,然后再说不做坏事。
● 工作使人不再烦恼——有事无非 ● 财富使人不再乞讨——有钱自立 ● 文化使人不再争吵——有容乃大 ● 信仰使人不再思考——有信仰止 所以,首先要让自己忙起来,要想方设法去做事。做的事要有价值,尤其是对客户有价值。所以说,无事生非。 对于企业家来说,不忙的人很难管。他不但不琢磨自己的事,反而要琢磨别人、折腾别人。一些公司的职能部门比较闲,所以要发明各种报表让大家填,给别人找活儿干。这时,就要想办法让他去一线,看看一线有什么需求。好工作必须要忙起来,要忙得超过他的能力,不要让他怀才不遇。很多人学习了之后,自以为才高八斗,回去看不上公司了,觉得没给自己机会,让自己怀才不遇。你要学会的是,如何自己找到挑战性的内容,必须有这种主动和自觉。 然后要学会挣钱,人一定要有钱。钱不是目的,但它是标准,是衡量一个人到底有没有价值的标准之一。 一个人唯一的追求就是赚钱,那肯定出息不大。但是如果他一点钱都赚不到,他也会非常沮丧,自我评价自然也会变得极低。 比如:一些国企的领导,年薪不过百八十万,甚至赶不上一些民企的中层,他们会特别难受,觉得自己没地位。这时,别人一两个亿的项目,给他一千万的好处费,他觉得理所应当。这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被人“围猎”,掉入受贿陷阱的一个心理动因。 所以,不要把人当成圣人。腐败是怎么来的?是因诱惑而来。如果个人或者企业能出的这点“好处费”,人家根本就看不上,他还会腐败吗? 这样做是不是很难呢?我觉得不难。 比方说,给国企领导的年薪定在七八百万,然后让他交出五六百万的党费,你的成本不就拿回来了?华为不就是这么干的吗?华为给员工很高的工资、奖金、分红,年薪千万的并不少。给出去之后,还设定了认购股票的指标。认购了之后,大家把钱都放到公司,就剩下一点吃饭钱,想不好好干都不行。 这个方法是不是在整人?当然不是。它的目的是让人追求资产增值和未来。这是一种机制,保证了首先要舍得把钱分给大家。
比方说,我前几天写东西的时候就在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和日本人总是在战犯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为什么日本人非得把那些犯有反人类罪行的甲级战犯供奉起来?美国人为什么对待新冠疫情的态度没有中国人紧张?背后都是文化的差异。 在日本人的神道当中,人死后就成了佛,与他生前的罪恶无关。美国人认为,要听从上帝的召唤。 所以,不要把中国人思维中无意识的东西放到全世界,因为各个民族的各自的思维模式,在某些层面,甚至是无法交流的。所以,不要用个案讨论来普遍的问题。中国人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但是,有一些国家会认为弱肉强食才是规则。企业里面也是如此,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要创造共同的话语,就要有共同的文化。所以,企业在提拔干部之前,一定要找到文化上的共同点。否则,一定会为未来埋下隐患。
比如传宗接代,比如敬老爱幼等等。或者你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政治上有粉身碎骨浑不怕的精神。信仰是用来干嘛用的?就是控制你的念头,不做胡思乱想,人就会纯粹一些,坚定一些。 所以华为经常讲,公司早晚都会死,所以要做好当下。对人也是如此,在每一个人生阶段,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尽量做好什么,都要有所思考。现在能干什么,能尽量干好就干好什么。因为有信仰,有命运,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根本的区别。 ![]() ▲孔子,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围绕想做的是什么,我们不妨谈谈年龄,看你的岁数和你要做的事。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对现代人并没有指导意义。按照现在的标准,五十岁正当年。我们说要持续成长,对于一个企业,对于一位企业家来说,一定要落实到自己身上。国家在每个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五年规划,个人也要有自己的十年计划。 按照我的理解,我认为,人生应当这样规划:一十嬉戏,二十修身,三十齐家,四十致富,五十为人,六十退隐,七十礼佛,八十悟道,九十近仙。可能对我来说,要活150岁,后面的人生还长着,我在等技术进步。所以说,做人,没必要纠结于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早着呢,别管年龄,别和人比,干好自己的活。
所以,想象力非常重要。反过来,笨人什么都想不到,什么也做不成。当然,人在不同的领域,其表现各异。可能在这个领域你是笨的,但在另一个领域,你就是聪明人。 而我始终认为,做企业家,做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聪明人,要有脑洞。所以我最近和一些大老板聊天,全是如何开脑洞,找到他思路上纠结的点。世界原本就一刻不停,所以,你的持续成长也是一种必然。 ![]() 不同时间,不同学习 这张图,还是我个人的经历。在座各位,你们关注的是这样吗?差个十年八年不行吗?如果你并不在乎目前这一两天,也可能在十年以后,也根本不会在乎现在做的事情。所以我有时候就在琢磨,十年之后我应该做点什么事呢?你的公司在十年之后应该做什么呢? 比方说,我有不少学生在做咨询之类的工作,他们问我,二十年之后的咨询公司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我就得琢磨这个事情,必须得为咨询公司公二十年以后的事做点事儿。时光在流逝,而我又在不停地琢磨,事情就变得没完没了——这就是成长的牵引力。围绕这样的思维,我们要做的是什么?超越自己。 ![]() ▲杨杜的个人学习经历 举个例子: 你判断一下你当前在行业里的进步,你想超越谁?你肯定有竞争对手,行业里面有标杆,我超过他就可以了。但是从长远来讲,当你超越了所有的对手,并且实现遥遥领先的时候,其实是很寂寞的。而与自己比,则能比到永远。 比如,你每实现的一个目标,每实现的一个产品,每挣到的一笔钱,都是你自己的标杆。你每超越一次,都是在超越自己。超越自己与自身命运的时间轴相关,和其他人无关。 当外部的坐标与己无关的时候,人就能一直向前走。而当你设置的目标都是外部的,比如我要赚多少钱,我要做哪些公司,我要管多少人,我要当个什么领导等等,达不到还好一点。一旦达到,你就得重新去寻找目标。 所以要时时学点新东西,处处垫高你自己。在座学员,课听到这里,有没有一些新的收获?要知道,成长的机会比比皆是,引领你的未必是老师,而是你自己的内心的追求,是一种坚持之下的自我成长。 ![]() 作者:杨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曾先后担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华为公司高级管理顾问、知本咨询集团总顾问等,先后发表《企业成长论》 《现代管理理论》《文化的逻辑》等专著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摘编自杨杜教授华夏基石大师塾2021级3班(第三期)内部授课节选 排编:潘欣怡 责编:陆远 |
|
来自: 昵称29322182 > 《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