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饮膳道人 2022-02-02

《放言》这组诗是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在被贬谪去江州(浔阳)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组诗之作,是白居易从热血青年到政坛老油条心路转换的见证。

《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赏析:

白居易这首诗,用了两个事典。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记载了鲁国臧武仲出使晋国的一些事,西晋杜预作注云“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说臧武仲这个人很聪明,当时的人都称他是圣人,而孔子却认为臧武仲是个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所以就有了“臧生诈圣”这个典故,用来形容钓名沽誉的阴谋家。

《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说宁俞这个人是真聪明,国家太平的时候,睿智无比,国家动乱的时候,就装疯弄傻,于是就有了“宁武愚”这个典故,用来形容一遇乱局,就开始明哲保身的人或事。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白居易说:

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现在的人都学习臧武仲,钓名沽誉而内心却藏着权谋机变;

却不知道,世上还有像宁俞这种在乱世中大智若愚,韬光养晦的人。

萤火虫有光,就是真的火光?

荷叶上的露水虽圆,真的是夜明珠?

要辨别萤火虫与真火的区别,就要看看能不能点燃干柴,要辨别荷叶上的露水与夜明珠的区别,就要看看能不能照亮夜行的车马;

不这么做,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白居易认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有些人明明是阴谋家,却装做道德圣人,有些人明明是聪明绝顶,却在现实里装疯弄傻,就如同萤火虫会闪光,会让人觉得就是真火,荷叶上的露水晶莹剔透,会让人觉得与夜光珠相似,假象可以蒙蔽真相,外人真伪难辨。

白居易试图给出一个辨伪的方法,就是事功。真火可以燃烧其他物体,萤火虫的冷光则不能;夜明珠可以在夜晚放光,荷叶上的露水则不能,两者自然可以辨别出来了。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看起来是在感叹事物名实难辨,细细品味这句诗,颇有哲学的味道。事物都具有内涵与外延,内涵独有不变而外延可以丰富多彩,多种事物的外延可以重叠相交,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才有了相似、比喻、类比这样的观察法,然而观察法毕竟只是感性认知,仅仅局限于事物的外延和表象,并不能真正认知某个事物,于是就有鱼目混珠的可能。

相似的表象可以用内涵还证伪,白居易显然领悟出这个道理,果然是个大聪明。而中国古代之所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也正是因为对世界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对事物外延的观察总结,而缺乏对事物内涵的逻辑分析推理。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