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无声处听惊雷——读《鲁迅杂文选集》有感

 问道武当山人 2022-02-02

于无声处听惊雷

——读《鲁迅杂文选集》有感

第一次接触到鲁迅这个名字,是在三十多年前的小学,而真正了解到先生,是在2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当初,鲁迅先生的文章铺满了初三到高三的大部分语文课本,正课和选读的累计下来有几十篇。先生的文章有时候意境高远,有时候嬉笑怒骂,更有滴血的文字……然而当初的我是如此的稚嫩,能够理解的还是太少。

由于行文桀骜不驯,导致通读和理解没有普通的散文那样容易,加上特别多的文字被列为阅读理解和全文背诵的项目,让学生们谈露色变,同学们之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连续四年,我一次又一次的阅读着鲁迅先生的文章,一次又一次的按照老师的分析去理解先生,收货看起来很多,然而随着高考的结束,大部分的记忆都烟消云散了。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我从一个懵懂青年变成中年油腻大叔,十几年的工作操劳和家事拖累,让我对读书越来越疏远了,好多年里,我可能都啃不完一本薄薄的小书—。

2017年,一名印度工程师写了一篇网络红文《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他说:“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一本《鲁迅杂文选集》

没有阅读的心灵是空虚的,这是我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有感而发,我在网上买了几本书,奈何我不阅读的时间太长,认知能力貌似都严重下降了,所以一年多以来,我仅仅读完了《鲁迅杂文选集》。

高中的时候,为了配合我的阅读,父亲早早的给我买过一本《鲁迅杂文全集》,厚厚的一大本,一百多万字。每每看到这本书,我完全没有读完它的勇气,哪怕是我读了金庸古龙的文字是这本书的好几倍,但是我依然是知难而退了。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竟然自己去买了一本《鲁迅杂文选集》。

相比之前那本全集,这本书只有它的五分之一,仅仅三十多万字,比起武侠小书而言,长度不及《天龙八部》四分之一,但是当年天龙这本书我高二的时候仅仅用了半个月都读完了,而这本书我在远没有高中繁忙的岁月里用了一年才读完,着实让人汗颜。

读的慢,并不是因为它难看,相反,这就像经年的沉香,需要慢慢的点燃,缓缓的释放,细细的品味——

《鲁迅杂文选集》中,入选最多的文章是“论文”,这些论文不是我们发表在科研杂志的报告,而是先生最直观最强烈的个人情绪的表达,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等等,一共入选了十篇。实际上,这也是入选中学课本最多的篇章了,旧文重读,忆往昔高考岁月稠,这些略显拗口的文字反而变得亲切些了。

中学的时候并没有现在这样对社会有了更多的认知,更没有对整个家国的处境有一个理解,特别是只能够按照老师的分析去理解先生文字的意思。每每老师说这一句话说明了先生如何忧郁,那一句话说明了先生如何深思熟虑,同学们都迷惑不解——

先生可能真没想那么多,老师是不是强加了太多的政治因素和个人感情在里面,搞的先生的文章都神神秘秘的,教科书解释的越多,大家的逆反心理就越强,最后遗忘的就越快。

买了书,我就在上下班的船上看先生的文字,在午夜的灯下读先生的故事,有时候也在深夜行文码字,抒发自己的感怀。读书不易,写作更难,万籁俱寂之下突然我意识到,先生当初的写作过程,有没有我现在面对的这种苦痛?

唐代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才疏学浅的我在深夜写东西的时候,也经常是为了一个标题,为了一个段落苦思冥想,为了更好的讲述一个故事,往往是处心积虑的去编排故事的情节,但是在花费多个夜晚之后,写出来的东西还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保护同志,警示后人

通读一遍之后,我豁然开朗了。先生写作大部分是有感而发,先生行文也是厚积薄发,他面对的环境错综复杂,他积累的文化知识高山仰止,他能收集到的信息浩如烟海,有这样的前提条件,怎么可能有我这样的写作障碍?先生更加注重的是把文章撰写的更精炼更深刻,更富有启蒙的精神,能够保护同志,能够警示后人。

想到这里,我觉得当初老师对先生文章的解释并不为过,先生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可能远远比老师解释的东西更多。先生的文章大开大合,那是侠客在险峰上决斗,那是西门吹雪和叶孤城在决战紫禁城之颠,随便翻开先生的书,这样的文章开头都能够震铄古今——

如《友邦惊诧论》的开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不到一百个字,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国际国内局势、各种利益集团的矛盾焦点全部交代了,但是先生拿捏起来完全是举重若轻。

如《轮雷峰塔的倒掉》的开头:“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也是一百零几个字,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外部环境、作者的判断、还有内心想法。

以上两个例子是先生用自己喜爱的图穷匕见式的方法来分析分析,最后一招毙敌,全文读下来酣畅淋漓,虽然一千几百字,不引经据典,也不人身攻击,却能轻而易举竖起论点,将对手一一打倒。站在先生的立场上就是说——诸位土鸡瓦犬听着,任凭尔等大呼小叫,待我手起刀落,诸位自己去找丢掉的脑袋吧。

这就是先生的范!

而《论'费厄泼费’应该缓行》在这八十多篇杂文中则显得很突兀了,因为它是先生用心血灌注的文字,不仅不能够按照先生的遗愿“文章速朽”,反而要因为文化的启蒙而长存——

先生用了八股文立论的方式行文,洋洋洒洒写了八部分,在言简意赅的数十篇杂文中显得比较突兀,很多人评价说先生这样写作未免有些做作,我倒是觉得,先生是出于谨慎才这样做,毕竟先生并不反对“费厄泼费”,而是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和普遍无知且愚昧的国民,“费厄泼费”对弱势群体反而是精神鸦片,人吃了鸦片是要上瘾的,对付瘾君子只能强制戒毒,而中了精神鸦片,必须要进行说教。

所以,先生一改平时行文的方式,采用他深恶痛绝的八股文格式鞭辟入里,毕竟他要反驳的是散文大师林语堂、周作人等,这几个支持与西方接轨,搞公平竞争,贵族精神。要批判的是陈源、杨荫榆等,这几个支持学生学习儒教文化,莫谈国事。要哀悼的是秋瑾、王金发等革命党人,这些人提倡光明正大搞革命,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

于此种种,先生引经据典,罗列古今中外的例证十余处,让蒙在鼓里的人读后豁然开朗,让坚持错误观点的人冷汗直流,让既得利益者如芒刺在背……

文章都是鲜血凝就的,让人怎么不感同身受?费厄泼赖一文中,先生反复的提醒大家,一定要预防“自家掘坑自家埋”的惨剧发生——辛亥革命之后,绍兴都督王金发宽恕了杀害秋瑾女士的谋主章介眉,待二次革命失败,章介眉勾结袁世凯反把王金发枪毙了。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社会环境如此险恶,你宽恕了敌人,敌人就会把你杀了,这样的宽恕有什么意义?

有人说鲁迅先生是绍兴师爷出身,依我看,师爷有什么不好?师爷是智囊文化的传承。又有人说先生是刻薄寡恩的人,不喜欢宽恕别人,要我说就是,先生看到过太多的流血,所以先生才不愿宽恕这些屠夫,对仇寇讲宽容,就是对良民讲残忍,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所以他早就说了:“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这就是先生的范!

大亚湾人,一个爱讲故事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