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70年,长江爆发历史上最大的洪水,下篇:历史文献

 问道武当山人 2022-02-02

1870年,

长江爆发历史上最大的洪水

下篇:历史文献


【1.1 1870年特大洪水主要淹没范围】

1870年长江爆发历史上最大的洪水,事情过去150多年,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也会被人遗忘,当时的情况已经无人能够记得。但是沿江各县均有记录,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或者碑刻资料,成了后世研究当初洪水最直观的佐证。

绝大部分县志原文和碑刻资料都没有标点符号断句,山人学艺不精,断句可能存在问题,请各位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四川省(包括今重庆市)

【1】铜梁县:光绪元年(1875年)《铜梁县志》记载:夏大水,明月桥洞壅塞,水经二日不退……

东西两山岩崩,屋倒压死者无算。六月十六日(1870年7月14日),遂宁关溅内河水涨至十七日,辰刻城外淹至县署头门王爷庙,淹过月台三尺,北门淹至巷子平街,引风门淹至城与会龙桥上二层街,二水穿浩。六月二十一日午后,昼晦震雷大作,俄顷溪水陡涨至五六丈,田禾冲塌,安定桥激圮不遗……

【2】江津县:光绪元年(1875年)编撰的《江津县志》云:五月十八日后(1870年6月26日),河水泛涨,沿江田土及北固门城根俱被冲塌。六月十九日(1870年7月17日)大水入城,仅有板桥街人可往来,其水直达泮池,附城民房倒塌数百家,三日乃退,津邑及幼所……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并被水淹。

【3】合川:光绪二年(1876年)编撰的《合川志》记载:前嘉庆壬戌乙亥(分别是“壬戌”嘉庆7年1802年和“乙亥”嘉庆20年1815年)、道光壬寅(道光22年1842年)大水事不常见而水势亦相伯仲,从未有如同治庚午岁(1870年)者。是年六月大水入城,深四丈,余城不没者仅北郭一隅。登高四望竟成泽国,各街房屋倾圮几半,城垣倒塌数处压毙者数十人……州署水进二堂阶梯为满洵……二百余年来从未有之奇灾也。

【1.1  同治九年六月十七日(1870年7月15日)水涨至此。经测定,此水位为吴淞口海拨高程213.99米】

【1.2 重庆黑岩头石碑:记录清同治年间合川特大洪水(图)】

民国9年(1920年)编撰的《合川县志》记载:六月大水入城深四丈余,陈在宽有诗记异

“夏残洪水忽争流,连雨滂沱涨不休;漫道壬寅涌涛巨,较前壬戌水尤高;六宵久困三江水,千户都无一亩宫,除却北城家数十,坏垣尽在淖泥中……”

嘉靖迄兹凡两见异灾三百有余年,工树城纪其事云:川城三面通汇为嘉、渠、涪三水交汇处,城左筑二堤捍嘉渠之冲,水涨率不过堤,过堤为大水,过而入城水更大,或三四年一入城,淹下半城止矣,淹上半城则不数观。前道光庚子年(1840年),水没上半城至州署大堂止,州署背山踞地甚高,涨至此阁,城街巷所余无几。而庚午之水(1870年)更高丈余,浸至二堂之半扉,街户尽淹,只余缘山之神庙、书院与民舍数十间而已。东南堞垛皆可行舟,城中青龙阁高八九丈未没,仅小半奎阁地卑九层只存其二。

南津之白塔荡漾烟波中为蜃市,然寺楼露鸱吻者参差不多处,余皆浩浩荡荡成泽国焉……雨如悬绳连三昼夜……水连八日,人多下乡依戚家避水,无依者就近地托身……迟半月水始落,街道欹侧,房庐倾塌,大半未倾者污淖充塞,腥腐逼人……历两月之久。

炊烟起,稍可居人,满城精华一洗成空,十余年来未复元气。此城内被水之大略也,而乡里之水,如思居镇口雕石龙头,水封其顶,以尺寸计约高十五六丈。渠江如蒲溪沔溪等场,常年水灾入街,今则全市浮沉,大小舟俱从屋上过至各浪。二溪外狭内宽,水灌进十余里汪汪大湖也。涪江之临渡河地最低,水平铺如海子,纵横数十里不见村墟。当三江下流者蔡坝、照镜坝也,百年老屋从未及门者皆随浪漂去,田土数千亩拥成沙堆,不辨轮郭(廓)。

【4】万县:同治十三年(1874年)编撰《万县志采访事实》记载:六月十五日江水泛,十六日没河岸,十七日啮城根,十八日及县署照墙,十九日夜子时,大雨彻宵,骤涨平明,县地陆沉,道路断绝,舟船阻碍,不进房舍,庙宇木树,禾苗人畜杂踏蔽江下了(六月十五至六月十九对应公历是7月13日至17日)……

县署淹及平屋,文庙大成殿水与阶平,武庙学署余后屋数椽,倚城民舍屹立三四间,城北常平仓地稍高,削官民杂处无隙址,由炮台后掘阙女墙支架木桥出入。四堡街道无存,南屏岭公洞口形如偃月,上武陵瀼渡下小江盘沱,西迄李家河高梁铺,洪波巨浸,浩瀚无涯矣。市肆浮沉,厨烟稀少,经两日雨止,水迤逦退。城垣崩塌八十五丈五尺,鼓裂四十余丈,保坎坏、南城门楼圮,文武署坍倒七十余间,城乡漂没,倾陷民屋七千六百四十二间,溺毙男女四十,丁口田地冲决淤废无收者一万二千五百五十四亩……

【5】丰都:光绪十九年(1893年)编撰《丰都县志》记载:六月大水,全城淹没无存,文庙、文昌庙、关帝庙、龙神祠、火神祠、各宦祠、乡贤祠、忠义节孝祠、知县典定守备、驻防把总署社仓、崇圣祠、孔子庙、五云书院,同治九年毁于水。昭宗祠、考棚……同治九年大水,漂没训导署、教育局、牧畜局。同治九年大水,淹没常平仓……同治九年水灾,漂没谷三千九百一十七石五斗余,余悉浸霉社仓……仓毁于水藉(籍)田……水灾仓毁漂失谷六十四石五斗一升。

《修复文庙记》:同治九年夏,涨泛溢水高于城数丈,官廨民宅半为波臣徙去,圣宫东西广戟门以外祠宇皆漂没,惟大成殿崇圣祠巍然仅存,而龛座棂扇亦坍圮漫滤矣……福禄宫钟序……福禄宫建自同治初年,将落成适遇九年奇水楹桶漫滤……

【6】云阳:民国24年(1935年)编撰的《云阳县志》记载:江水大汛,冒城濒江,数千里奇灾,近古所罕,水退城东南,面水者皆沦没。

跳鱼洞(龙门滩)上有古刹,土人刻石以纪水灾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水淹龙门滩,同治九年(1870年)水涨到蛇前嘴(蛇前嘴在三坝溪内12里,距龙门滩2里)。张桓侯庙在县治对岸飞凤山麓,其来已久,未审创建年时,宋宣和间刑曹似赏更修之,清嘉庆中又修之,同治九年大水,庙倾圮付东流,仅余正殿数楹。

【1.3 1870年云阳县洪水题刻】

【1.5 云阳张飞庙后山石壁题刻洪水】

【7】涪陵:同治十一年(1872年)年编修的《涪州志》云:夏六月十六至二十日(7月14日至18日),江盛涨水入城,江岸南北漂没居民无数,此数百年未见之灾也。

民国17年(1928年)重修《涪州志》云:夏扬子江大水,淹没小东门城,不没者一版义西门,北门俱进水。城外居民房舍被淹,儿尽漂流者二百余间,大渡口及李渡珍溪镇俱于水至处刻其石日“庚午大水涨至此”。

【8】忠县:同治十二年(1873年)编撰《忠州直隶志》云:六月大水浸入州城南门内,沿江州县民房漂没殆尽,同时治属戚家河陷。夏大水舟行南门内,《重修水府宫碑记》……旧有斯庙,星霜既移,考无载祀,同治庚午郡被水灾,庙地卑下泛滥尤甚……

【1.6 原奉节县政府一招旁的1870年水位题记(选自《千古三峡》乔德炳摄)】

【1.7 奉节县安坪镇粮库旁1870年洪水碑刻(选自《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

【1.8 原奉节县政府一招旁的1870年水位题记(选自《千古三峡》乔德炳摄)】

【9】奉节:光绪十九年(1893年)编撰的《奉节县志》记载:夏大水泛涨城没洪波巨浪中过五丈,临江一面崩塌,倾陷无完址。六月(川北川东大水)十七八日,洪水潮涨入城,十九日又涨至府署牌坊下(7月15日至18日),城中不没者仅存城北一隅……水退后城中淤泥高数尺。

《大隋仪同三司龙山公墓志》左侧碑刻记载: 同治九年六月十九日,大水为灾,高于城五丈余,此碑被淹。中州吕辉来权奉节,令重拭装,典史何鼎元同观记。(这个石碑很有名,是著名书法碑帖之一,碑刻四周被历代人员涂鸦了很多历史事件,1870年大水是其中之一)

【1.9 原奉节县第一招待所墙上1870年洪水题刻(选自《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

【1.10奉节白帝城大隋仪同三司龙山公墓志】

【10】巫山:光绪十九年(1893年)编撰的《巫山县志》云:六月大水,城垣民舍淹没,大半仅存城北一隅(知县衙署、专城汛防领哨、千总署、典史署……在县署大门内东狱一所……同治九年大水淹塌社仓……六月十八九等日(7月17日、18日等日),被水淹没仓谷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七石一斗七升五勺八抄,颗粒无存。常平仓十三所,监仓四十一间,社仓三间……同治九年大水,淹没漂流无存。

《巫山县志·祥异》卷十记载:同治九年庚午六月,大水,城垣民舍淹没大半,仅存城北一隅。人民奔逃溃乱,不法之徒乘隙窃发。邑令李詠拘为首者絷弃江心,为从者割耳徇示。逃水之民,始获安靖。水退,人民无处觅食,仓厫被水淹塌,任民从淤泥中分取湿榖,暂救眉急,后乃详请赈恤民困。始甦,四乡禾苗,复遭虫压,秋收歉甚。

第二部分:湖北省

【1】湖北省:1955年版《湖北省自然灾害历史资料》转载《东华录》:荆门等三十州县及武昌二卫十灾。

民国31年(1942年)版《再续行水金鉴》记载:(1870年)八月丁酉(八月初三)谕李瀚章(李鸿章弟弟,1868年任湖广总督)、郭柏荫(1869年任湖北巡抚)奏《川江水势异涨,荆宜等属猝遭水患并汉江时发,沿河民田垸堤漫淹一摺》:本年夏间,湖北大雨时行,江水陡涨,五月间汉水又发,以致宜昌郡城内外概被淹没,荆州南岸公安地方被淹最重。

此外松滋、石首、监利、嘉鱼、咸宁、蒲圻、江夏、汉阳、黄梅及钟祥、荆门、京山、潜江、天门、沔阳、汉川、黄陂、孝感、云梦、应城、各州县均因各堤漫溃、田亩淹没、人民迁徙……所有被淹较重之宜昌、公安二郡邑。著李瀚章等……筹款……赈抚……

【2】巴东:1993年版《巴东县志》记载:六月,淫雨成灾。江水泛涨至县署二堂(今测其海拔高度为110.60米)。漂没民居甚多。

【2.1 宜昌县黄陵庙禹王殿内大柱上1870年洪水痕迹(选自《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

【2.2 黄陵庙禹王殿的洪水痕迹】

【2.3 宜昌黄陵庙内1860及1870年洪水碑记(选自《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

【3】秭归:光绪八年(1882年)编撰的《归州志》记载:六月十九日,江水暴溢,归州河一带巨涨,高逾屋楼,沿江水势几有越岭之虞,实国朝二百余年目所仅见……当江水泛滥时,屈公祠内积水湮没,而口清烈公遗像仅及项下。“泛滥上坝,洗平河底”。“洪水暴溢,坏民居无算。”

香溪刘家坝万寿桥石碑,碑上刻记有同治九年大水灾害:刘家坝多数人家被淹没,水没过房顶,人们只能在房顶上划船救人。

【4】宜昌:1991年版《宜昌县志》记载:清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大水,川江暴涨,高数丈,汹汹入郡城,坏公私庐舍,居民纷纷上城墙避难。郡城内外,概被淹死。

【2.4 黄陵庙前身黄牛祠】

【2.5 宜昌水文站水位记录牌】

【5】松滋:民国版《松滋县志》记载:庞家湾黄家铺堤溃水时,洪水泛滥,漂流屋宇,人民田禾无算,所谓庚午灾之也……黄家埠于同治九年溃口,至十二年(1873年)尚无力修复。

《荆江大堤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31页记载:同治九年(1870年)大水在黄家铺决口,堵塞不坚,十二年(1873年)复决,并新决庞家湾,遂冲成松滋河。至此荆江河段便形成“四口”南分的形势。

【6】江陵:民国版《湖北通志》记载:县境,江堤西起万城东南,抵拖茅埠计长二百二十里,险工林立,不独沙市、郝穴二工,盖万城一带实为首险,故二百余里江堤统名万城堤。自万历间(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大堤溃决,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又溃,均在万城。同治庚午,岁江水暴涨,狂风雷雨连日不息,大堤出险万状,危而获安。筹荆江堤防者莫不以万城为首要焉。

【7】公安: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安县志》记载:庚午大水异常,斗湖堤决二处,是年蛟水盛涨,江(陵)松(滋)二邑江堤俱决,冈峦宛在水中,水漫城垣数尺,衙署庙宇民房倒塌殆尽,数百年未有之奇灾也……

大水溃城,淹平屋脊,围墙倒塌,尽被漂流。水患频伤,复于同治庚午年两处溃口,其他遂与江合,长年积水。邑城苦于水屡议迁……庚午(1870年)癸酉(1873年),水益汜移于唐家冈新城。大成殿、学宫、考棚,庚午癸酉复圮于水,今移新城。庚午癸酉大水,宫墙倾圮殆尽,今移建新城。

【8】监利:光绪六年(1880年)《荆州府志》记载:监利六月,邹码头、引港、螺山等处堤溃……修复三处挽筑新堤,共长七百七十三丈……(1870年)夏,县属邹码头等处堤溃,沙城等一百五十八垸被水成灾。

【9】潜江:1955年版《湖北省自然灾害历史资料》记载:潜江,夏五月(1870年农历5月)荆河(东荆河)两岸、深河潭(深河村)、坨中垸、孙家剅、通顺河东岸、永林泗河(竹根滩镇永林村、泗河村)场堤俱溃。彭宅旁复溃……六月淫雨伤稼(《湖北省自然灾害历史资料》1955年)

【10】钟祥、天门:1955年版《湖北省自然灾害历史资料》记载:钟祥、天门,夏襄水盛涨,钟堤(钟祥老堤)石牛潭溃口,天门杂粮棉花苗叶尽化,频繁已成灾象,地方饥荒……下游各县同受灾害。

【11】汉川:1955年版《湖北省自然灾害历史资料》记载:汉川,夏大水江汉并涨,上游襄堤南北俱溃。

【12】沔阳(仙桃):光绪二十年(1894年)版《沔阳州志》记载:夏江汉并溢;民国《湖北通志》记载:沔阳峰口以下诸垸溃;1955年版《湖北省自然灾害历史资料》记载:沔阳宏恩江堤溃决。

【2.6 枯水期的松滋河】

【2.7 如今的松滋河】

第三部分:湖南省

【1】湖南省:民国31年(1942年)版《再续行水金鉴》记载:湖南今春桃汛甚小,雨肠又复得宜……五月夏汛涨,发水虽淹没堤身而修筑既坚,未致被冲溃决,迨六月初……

讵湖北襄水横贯,荆河遏阻,川水东下,荆川诸水倒漾入湘,湖河因以并涨。复值大雨,连宵达旦,逐日水涨四五尺不等,致澧州所属之安乡,岳州所属之临湘、华容,常德府属之沅江、龙阳、武陵,长沙府属之湘阴、益阳,被水情形较之去岁尤重。安乡、华容素称泽国,地极低洼,水从堤头漫过,田禾悉被淹没,官署民房亦遭漫浸……

龙阳、湘阴田多滨水,专恃堤垸护防,亦因水高于堤被冲溃漫。湘阴六十余围,龙阳数十余障,田均被淹,临湘、沅江、武陵、益阳或冲淹十余村障,或漫数十围洲,或漾没数十余垸……惟较安乡等县略轻,各该县无岁不水,无水不灾,今年水涨虽属稍迟,而抢获早谷不过十中一二,获存之谷间亦为水彪流……房屋亦多倒塌……

1961年版《湖南自然灾害年表》记载:(1870年)六月长江上游之水因湖北襄水陡涨不能宣泄,倒灌洞庭,适逢大雨,安乡、华容地势极低,水皆漫堤而过,湘阴、龙阳围堤尽溃,无一存者。田禾淹没,庐舍漂流,灾情历年以此为最,湘潭、安化、巴陵、临湘、武陵、益阳、永兴亦皆大水为灾,乾州淫雨。

【3.1 洞庭湖从1850年代到1950年代百年变化】

【3.2 荆江南四口注入洞庭湖】

【3.3 洞庭湖流域各水系流向图】

【2】汉寿:《汉寿县志》记载:庚午年(1870年)夏秋均大水,邑东北堤垸少全者……又长江之水(荆川水者)倒灌洞庭,适于连日大雨,每天(涨)水数尺……湘阴龙阳堤溃数丈余围,大部稻田被淹,临相武陵等二十余县被水,受灾较往年为重。

【3】安乡:民国《安乡县志》初稿记载:(同治九年)大水堤决。

【4】湘阴:光绪六年(1880年)《湘阴县图志》记载:历年以此(同治九年)为最,围堤无一存者。

【5】岳阳:同治十一年(1872年)《巴陵县志》记载:岳阳,同治八九年大水。

【6】临湘:同治十一年(1872年)《临湘县志》记载:(同治九年)大水。

【3.4 洞庭湖按月水势变化

【3.5 洞庭湖水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其他备注:

①武汉关水位:海关贸易公报(1871年英文版),上海海关收藏。《全国主要河流水文特征统计》中,1870年汉口最高水位为27.36m(平差前吴淞基面),若采用资用吴淞基面,则为27.15m。

②碑刻记录:文字部分引自《文物》(1975年第5期)中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水文考古研究组编的“从石刻题记看长江上游的历史洪水”一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