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农村大集体时代(一)

 若悟369 2022-02-02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当中,农村承保到户的这段时间,不断有人说农村大集体时代是一个“磨洋工”的时代,以各种形式大肆诋毁农村大集体。有句话说得好:欲灭其国,先灭其史。个人认为,农村大集体时代,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正确的必然选择,为农村基础建设改造,为农业生产力快水平快速提升,为改变农民精神风貌所做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无法用一个准确的数字去描述他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解放前的河南林县,许多地方都是“守着漳河种旱地,守着漳河没水吃”,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稳步推进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条件。这一时期林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向前推进,为大规模治水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林县是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后就出现了生产变队、劳动互助组、常年互助组等互助合作形式。1949年底,全县40%的农户加入了互助组,1951年这一数字达到70%。组织起来的农民在兴修水利和发展生产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势,更加激发了人民开展互助合作的热情。

1953年2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克服小农经济的弱点,形成一种新型的协作分工的生产关系。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互助组开始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1956年春,全县2500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344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社农户108232户,占农户总数的99.87%。高级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统一集中到人民公社后,原来的季节性半农闲转变为季节性全农闲,那些需要集中力量才能办成的大事得以有效开展。农民开始摆脱过去只能开展小规模治水的束缚,依靠集体力量大兴水利。通过完整制定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林县迅速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和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的治山治水运动。治山治水以点带面,从小型到大型,规模越搞越大,成效也更加明显,大大增强了全县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心,有效积累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经验,为后来引漳人林,修建英雄渠,红旗渠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坚实的技术基础。

1957年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也是林县水利建设史上的关键节点。当年1月18日国家水利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以及1957年水利建设的方针和任务。5月2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9次会议通过《水土保持暂行纲要》,并决定设立国家水土保持委员会。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总结过去几年来特别是1955年冬季和1956年春季水利建设高潮时期的经验教训,指导国内各地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党中央、国务院的上述决策部署迅速在国内掀起了1957年冬、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国内有近1亿人参加了这场运动。

林县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治山治水运动,截至1959年底,全县共修建渠道46条,打水井5652眼,打旱井27120眼,引山泉650处,挖水池2397个,建设中、小型水库36座,可蓄水5100万立方米。挖鱼鳞坑2235万个,修渗水沟26804条,筑谷坊18500座,修梯田47205亩。植树造林面积达1.25万亩。新修成的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密如蜘蛛网,控制了97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实现了一次降水200毫米水土可以不下山。水浇地面积由1.2万亩迅速增长到了20.12万亩,解决了307个村、28万人的吃水难题。大规模治山治水极大地改善了林县的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英雄渠、南谷洞水库等中型水利工程的相继建成,让长期饱受水旱煎熬的林县人民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几百年来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历朝历代都没有得到解决,却在中国共产党的治理下短短10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让林县人民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些详实的历史资料和鲜活的数字,以及留在祖国大地上,大集体时代完成的一个个工程奇迹,都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劳动人民最光荣的劳动结晶!谁还要说大集体时代是“磨洋工”时代,就是对历史的污蔑和别有用心的抹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