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2019年10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历史有话说 2022-02-02

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揭示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是一种P41 (  C  )   A.归纳分析 B.功能分析   C.历史分析 D.演绎分析

 2.马克思·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即P42               (  B  )   A.社会行动类型 B.理想类型

   C.理解社会学 D.社会事实 3.达伦多夫的社会学理论是P45 (  C  )   A.符号冲突论 B.功能冲突论   C.辩证冲突论 D.理解冲突论

 4.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来自于P46 (  B  )   A.奥地利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5.1903年,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翻译为《群学肆言》并出版的是P48 (  A  )   A.严复 B.康有为

   C.谭嗣同 D.章太炎 6.借用中医学的术语“五脏六腑”比喻社会学建设的学者是P54 (  A  )   A.费孝通 B.孙本文

   C.吴文藻 D.言心哲 7.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属于                   (  D  )   A.预测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P62

 8.田野调查指的是P68 (  D  )   A.问卷调查 B.抽样调查   C.社会实验 D.实地研究

 9.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有P72 (  B  )   A.两个阶段 B.三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五个阶段 10.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称为                    (  C  )   A.社会结构 B.社会管理   C.社会建设P79 D.社会治理

 11.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P87 (  B  )   A.文化细胞 B.文化特质

   C.文化集丛 D.文化模式 12.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是指社会化的P97                  (  A  )   A.生物因素 B.环境因素

 第 1 页 共 26 页   C.文化因素 D.技术因素 13.根据角色规范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角色划分为P104 (  A  )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14.农村中的左邻右舍帮助乡里将病危老人送往山外医院救治,属于P117 (  C  )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自发性的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5.个人空间理论的提出者是P122 (  D  )   A.米德 B.托马斯   C.库利 D.霍尔

 16.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P126 (  D  )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7.失去家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被称为P137 (  C  )   A.丁克家庭 B.断代家庭   C.失独家庭 D.残缺家庭

 18.由萨姆纳最先提出的群体类型是P145 (  B  )   A.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B.内群体和外群体

   C.大群体和小群体 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9.科层制的提出者是P148 (  B  )   A.摩尔斯 B.马克思·韦伯

   C.洛斯奇 D.布劳 20.在组织管理理论中,巴纳德和麦克雷戈的理论属于P152 (  A  )   A.组织行为理论 B.权变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人际关系理论 21.在对集体行动的解释中,奥尔森提出的是P156 (  C  )   A.价值累加理论 B.乌合之众理论   C.搭便车理论 D.资源动员理论

 22.属于现代学校教育潜功能的是P161 (  D  )   A.社会选拔 B.社会化   C.知识技术创新 D.建立未来人际关系

 23.在对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中,保罗·威利斯的主要观点是P166 (  C  )   A.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B.教育与文化资本   C.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 D.教育与社会流动

 24.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  B  )   A.社区建设 B.社区发展P184

   C.社区管理 D.社区建构 25.勒·柯布西耶从城市规划视觉角度提出的城市群研究理论是P195 (  D  )   A.田园城市理论 B.组合城市理论   C.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D.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26.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在P203 (  D  )   A.1978年 B.1980年   C.1989年 D.1994年

 27.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过激烈争论。此后,产生了一种折中的社会分层理论,其代表人物是P215           (  A  ) 

 A.格尔哈特·伦斯基 B.K·戴维斯

   C.W·摩尔 D.达伦多夫 

28.社会失落会使人们处于失范性紧张状态,为缓解这种紧张,默顿认为人们的适应方式可能有                   (  C  )   

A.三种 B.四种   C.五种P231 D.六种

 29.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称为P264 (  B  )   A.社会发展愿景 B.社会发展计划

   C.社会发展战略 D.社会发展策略 30.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起步阶段开始于P267 (  A  )   A.1840年 B.1890年

   C.1911年 D.1949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P39 (  CD  )   A.社会静力学 B.社会动力学   C.社会有机体论 D.社会进化论    E.社会结构论

 3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有P64 (  ABC  )   A.社会现象的性质 B.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C.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D.经验事实的解释

   E.研究方式和研究技术 

33.社会化的类型包括P95 (  ABCDE  )   A.基本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正向社会化    E.反向社会化

 34.消费的特征体现为消费的P171 (  BCDE  )   A.政治属性 B.经济属性

   C.心理属性 D.社会属性     E.文化属性

 35.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主要有P243 (  ABCDE  )   A.社会病理学 B.社会解组理论

   C.价值冲突理论 D.行为偏差理论    E.社会建构理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P36 答:(1)社会变革的需要。(2分)(2)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2分)(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1分)(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1分)

  37.简述中国的人口问题。P81 答:(1)人口素质问题。(2分)(2)人口流动问题。(1分)(3)人口分布失衡。(1分)(4

)人口老龄化加速。(1分)(5)人口性别失衡。(1分)

  38.简述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P132 答:(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1

分)强调家庭的功能对整个社会的福址及平衡运行非常重要。(2分)

   (2)社会冲突理论分析。(1

分)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这一视角指出了家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2分)

 39.简述社区的功能。P176 答:(1)经济生活功能。(2分)(2)社会化功能。(1分)(3)社会控制功能。(1分)(4

)社会参与功能。(1分)(5)社会保障的功能。(1分)

  40.简述社会控制的特点。P234 答:(1)普遍性。(2分)(2)规范性。(2分)(3)多重性。(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试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P74 答:(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不同点有:着重点不同;(1分)依据不同;(1分)手段不同;(

1分)学科基础不同;(1分)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分)

   (2)在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互补的,经常配合使用。(2分)

   (3)二者是一种辩证关系。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1

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上准确定性。(1分)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学研究的正确方向。(1分)

  42.试述家庭功能的变化。P141 答:(1

)家庭功能的变化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内涵的演变、功能外移、旧功能消失与新功能出现,以及家庭功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而发生的改变等。(2分)

   (2)经济功能弱化。(1分)家庭的生产功能外移,家庭的主要经济功能表现为组织消费。(1分)

   (3)抚育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1

分)社会化越来越成为学校、专业服务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的责任。(1分)

   (4)家庭的生育偏好开始改变。(1

分)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宣传和推行,以及养儿育女成本的激增,深刻改变了人们对子女数量的基本观念。(1分)

   (5)养老功能的挑战。(1

分)随着现代社会中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机构养老等新模式正在逐渐弱化和取代家庭的赡养功能。(1分)

  43.试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P210 答:(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1分)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此时,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2分)

   (3)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1分)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从这个意义上说,

“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2分)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这种分离贯穿延续至今。(2分)

   (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一方面,分工促进了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分工将社会中的某一集团和个人,终生固定在特殊的、狭窄的活动范围内。(2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