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迪拜的世界之最,你知道几个?

 观海览书 2022-02-03

2021年10月1日,随着2020世博会帷幕的开启,主办地迪拜又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昔日的小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在发展道路上不断创造奇迹。

小渔村的华丽转身

迪拜(Dubai)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一迪拜酋长国的首府,位于中东地区的中央,面朝波斯湾,是一片平坦的沙漠之地。这里最早的文明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5世纪的米诺斯文明早期,那时它还是一片繁茂的红树林沼泽。强烈的日照和干燥的气候使这里逐渐变成干涸的土地,人类开始在此居住。据考证,最早定居迪拜的是青铜时代的游牧民族,约公元前2500年,逐水而居的他们在此地建立了椰枣种植园,开启这块土地最初的农耕时代。公元5世纪时,今迪拜著名旅游胜地之一的朱美拉(Jumeirah)所在地区,已发展成连接阿曼与伊拉克贸易通道上的驿站,四方商客云集,推动迪拜的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迪拜”一词最早于1095年出现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地理学家巴克里所著《地理志》中。安达卢西亚中世纪时曾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涌现出大量阿拉伯学者。巴克里在著作中专门对阿拉伯半岛、今天的阿联酋等地进行了稽考和钩沉。继巴克里后,威尼斯珍珠商人巴尔比也在日记中提及迪拜,时间为1580年。据他介绍,当时迪拜人的生活高度依赖渔业和珍珠采集业,造船业也比邻近地区发达,而且待人友善,常为途经此地的商人提供食宿,照顾有加。

1793年,巴尼亚斯部落定居于今天的阿联酋,他们以今阿布扎比所在地为政治中心,把迪拜视为属地加以开发。后来,巴尼亚斯部落的一支迁至迪拜,并于1833年建立阿勒马克图姆(Al Maktoum)王朝。从那时起,迪拜开启小渔村的历史。在阿勒马克图姆家族的统治下,迪拜迎来发展兴盛时期,特别是免除外籍务工人员税收等新政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外籍劳工源源不断拥入迪拜,尤以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工人居多,大力推动了迪拜贸易、经济和旅游的发展。不过这一时期迪拜的经济和收入来源仍主要依赖采珠业、渔业和贸易。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明人造珍珠,晶莹剔透且物美价廉,迪拜潜水采珠业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

20世纪60年代的迪拜还只是个小渔村
1966年,迪拜的地下发现了石油,一个全新的时代大幕正式开启——采珠业退出历史舞台,石油裹挟着滚滚财富一天天更新着迪拜的一切。最终,迪拜跻身当代繁华国际都市之列,其华美转身的弧线令人炫目。
1966年石油的发现,为迪拜的腾飞注入巨额资金。

欲与天公试比高
富裕后的迪拜,“个头”也不断往上“窜”——一座座彰显时尚与前卫的现代化高大建筑拔地而起,吸引世人眼球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和投资。这些新颖别致的建筑,如同一部部立体书卷,记载下迪拜现代化进程的演变轨迹,托举起这座港口城市的富庶、辉煌和荣耀。
自2005以来,迪拜天际线的迅速崛起令人惊叹,它还是2020年世界上建设摩天大楼最多的城市。
世贸中心是迪拜第一座摩天大楼,主楼于1979年落成。
2021年10月21日,被称为“迪拜眼”(Ain Dubai)的摩天轮正式开放。它的高度超过250米,由48个双层玻璃客舱组成,一次最多可搭载1750名乘客,转1圈需38分钟,所用钢材量约1.12万吨,比巴黎埃菲尔铁塔多33%,是世界上迄今最大、最高的摩天轮。此前,迪拜已拥有“金相框”、哈利法塔、亚特兰蒂斯酒店、帆船酒店、朱美拉棕榈岛、室内滑雪场等标志性景观和地标,由此可见,“迪拜眼”是迪拜又一最新地标,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2021年10月正式开放的“迪拜眼”是世界上迄今最大、最高的摩天轮。
“迪拜眼”玻璃客舱内景
帆船酒店金碧辉煌的大堂

此前被“迪拜眼”刷新的最近地标是“金相框”(Dubai Frame),也称“迪拜之框”,始建于2013年,2018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相框”高150米,宽95米,使用了9900多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2000吨钢材、2900平方米夹层玻璃,耗资1.6亿迪拉姆(约合人民币3亿元)。“相框”最初设计成银色,后因效果不理想——缺乏美感和大气,遂改成金色。白天,艳阳下的“相框”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夜晚,“相框”时而红色,时而蓝色,耀眼夺目。由于它矗立在新旧城交汇地带的扎比尔公园,被视为“将迪拜的过去和现在有机融为一体,使迪拜像画一样定格在相框中”。笔者曾“钻”进“相框”,一窥其真容。

金光闪闪的“迪拜之框”矗立于新城与旧城交汇地带,被视为“将迪拜的过去和现在有机融为一体”。
“迪拜之框”由2幢柱形塔楼、1个与塔楼相连接的廊桥以及与廊桥平行的底层建筑组成。笔者先来到“相框”的最底端,这里花草繁茂,透过雾气投影呈现出花果山水帘洞般的喷泉效果。进入内部,发现它竟是个博物馆,展有迪拜人的生活用品、服饰以及房舍、老市集等模型,还原了城市的旧貌。墙上的三维投影循环播放着有关迪拜历史的短片,一幅幅3D图像生动讲述着城市的演变,方便观众更好地了解迪拜发展史和辉煌遗产。
登上“迪拜之框”的廊桥,一览新旧两城风貌。
再往里走到“相框”边缘,准备乘坐透明的景观电梯。电梯内的楼层按键只有2个,即底层和74层。随着电梯的升降,游客可从不同角度饱览城市风光。抵达最高层——93米宽的观景廊桥,即“相框”的横梁部位,新旧两城一览无余。南边是新城,高大的哈利法塔直入云霄,有着“第一大道”之称的谢赫扎耶德路赫然在目,这条纵贯整个迪拜城并与首都阿布扎比相连的交通要冲,宛如北京的长安街,一马平川通向前方; 再向南远眺,波光粼粼的迪拜码头及其他现代工程奇迹相继扑入眼帘。北边则是迪拜老城,德拉区(Deira)、克拉码头(Clarke Quay )等地区密密麻麻的低矮楼房,独桅帆船遍布的迪拜湾(Dubai Creek)及其周边的传统阿拉伯市场⋯⋯尽收眼底。廊桥中间,有一条特殊的玻璃道,可俯瞰脚下清晰却惊险无比的美景。
迪拜音乐喷泉位于哈利法塔旁的人工湖中,是世界上最大的音乐喷泉。
在距地面400多米高的At.Mosphere餐厅(哈利法塔内)享用美食
老城区内多为密密麻麻的低矮楼房
迪拜新城的现代、豪华、繁荣,与旧城的传统、古朴、沧桑,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时光倒溯、穿越历史的感觉,这也正是“迪拜相框”的设计者竭力想达到的效果。工作人员送给笔者的小册子上写着:“'迪拜相框’是一个文化景观和建筑地标,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并瞩望着未来。”迪拜官方发言人也强调:“这座建筑物是为了营造一种时间旅行的幻觉,通过一个转身,人们可穿梭在3个不同维度中,欣赏到迪拜的过往、当下和来日。”
果不其然。当笔者结束观赏下到底层欲离开时,发现还有一个“未来博物馆”:透着神奇色彩的霓虹灯走廊,寓意迪拜的明天;一个“虚拟都市”,带领观众体验“旋涡隧道”,感受迪拜不断演变的过程,以及专家对迪拜未来发展的预言。“在这个未来展馆内,人们可以通过3D投影、VR技术等,身临其境地展开一场科幻之旅。”“50年后的迪拜究竟是什么样的,或许你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小册子如此介绍道。
笔者这些年游览过不少迪拜标志性景观,譬如828米高的哈利法塔,楼层多达160层,其中包括世界最高的游泳池(76层)和清真寺(158层);位于朱美拉棕榈岛的亚特兰蒂斯酒店,被称为“将古希腊哲学家伯拉图在《大西国》中描绘的亚特兰蒂斯古城复活”“把埋藏在海底的古文明用现代科技打捞了上来”;造型奇特、极尽奢华的帆船酒店;在50℃的盛夏,于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中体验冰天雪地⋯⋯每一次造访,迪拜的景观都有惊人的变化。更令笔者感慨的是,迪拜在发展中并没有完全依赖石油,而是坚持在多样化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路上探索前行其零售业、批发业、运输和仓储业、金融和保险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在 GDP 中所占份额较大,而经济收入中来自石油的部分不到5%。
迪拜购物中心毗邻哈利法塔,是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
迪拜水族馆坐落于购物中心内,总蓄水量达1000万升,拥有140种海洋生物。
棕榈岛上的亚特兰蒂斯酒店还建有失落的空间水族馆、水世界冒险乐园和海豚湾等景观。
棕榈岛包括一系列填海而建的人造岛屿,从空中俯瞰酷似一棵棕榈树。
迪拜室内滑雪场堪称中东地区最具创新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旅游景点之一。
阿拉伯塔酒店因外形酷似船帆又称帆船酒店,以金碧辉煌、极尽奢华著称。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世界主要金融机构的陆续入驻,迪拜已成为中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图为迪拜国际金融中心。

同时,政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除加强对野生动物和沙漠的保护外,还努力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加速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提出到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到15%、到2050年成为碳中和经济体。

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迪拜,可以看到身穿长袍的阿拉伯人,也不乏西装革履的西方人,更有身着不同服装的南亚劳务人员,甚至中国人的身影也比比皆是。迪拜堪称一座兼具新与旧、东与西、传统与现代的万花筒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迪拜湾将迪拜分为两个区域,东北是德拉区,也叫老城区;西南叫布尔迪拜(Bur Dubai),是新城区。两者并不全然分开,也有相互交叉的部分。不过,德拉区的矮房居多,与新城区大片的摩天大楼形成鲜明对比,市政府划定了保护区对一些传统阿拉伯民居加以维护和修复。德拉区有中东地区最大的香料市场,还有中东最大、最壮观的黄金市场。阿法迪历史街区(Al Fahidi Historical Neiboughood)又称巴斯塔基亚区,是迪拜最古老的遗址之一,富人居住的毛石墙建筑是这里的标志。墙的顶部建有风塔,能将风引入室内,是早期空调的雏形。徜徉在老城街头,仿佛置身于往昔岁月,商铺里的商品充满浓郁的阿拉伯风情,街上弥漫着香料混合的气息。

蜿蜒入海的迪拜湾将迪拜分为古老的德拉和新兴的布尔迪拜两个区域
乘坐“水上的士” 阿布拉船游览迪拜湾沿岸风光
巴斯塔基亚是迪拜最古老的城区遗址,其阿拉伯式风塔房屋尤为显眼。
鹰猎、赛骆驼、斗牛、传统婚姻、沙漠腹地行等传统习俗在迪拜仍盛行,并成为其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至今的特色项目。
拉斯·阿勒胡尔野生动物保护区是一处与迪拜湾贯通的咸水湖湿地,每年冬天火烈鸟等多种鸟类来此栖息避寒。
鹰猎已在阿联酋传承数百年,代表着贝都因人古老的生活方式,是陆地游牧民族和“空中游牧民族”的一种交流和对话。在迪拜,猎隼和游隼是用于鹰猎的主要品种。相较而言,猎隼更适合沙漠中行猎,它们性情勇猛、有耐性、视力佳,能够轻易地抓获猎物,而游隼的羽毛较为脆弱,在和猎物撕打时容易受损。猎隼还是阿联酋的国鸟,是阿联酋人心目中的国宝。当年,开国总统扎耶德利用酋长们对猎隼的共同爱好举办猎隼狩猎大会,将大家召集起来共商建国大计,成立了今天的阿联酋。而这次迪拜世博会阿联酋馆的猎隼造型,既体现了大会的主题——“沟通思想,创造未来”,同时也是为了向国父致敬。
在阿联酋,鹰猎不止是一项狩猎运动,它已成为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鹰猎更多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需,后逐渐发展为当地人喜爱的一种休闲运动方式,一些旅行社专门推出相关项目,让外国游客领略鹰猎文化的魅力,如从热气球上欣赏猎隼俯冲捕食、参观猎隼博物馆、体验与猎隼的互动,等等。

迪拜世博会中通体洁白的阿联酋展馆外形灵动,酷似一只展翅的猎隼。
斗牛在阿联酋同样历史悠久,只是现在不如过去普及。与西班牙斗牛不同,这里既没有衣着考究的斗牛士,也没有极具挑逗性的红布,更没有血腥的场面。身着白色长袍的斗牛士的主要任务是抓紧系在牛头上的绳子,以控制进攻和防守。斗牛都是印度次大陆牛的后裔,高大威猛。比赛时,两头牛用角顶撞对方,直到一方敌不住掉头逃跑结束。斗牛比赛存在于阿联酋各地,尤以东部的富吉拉酋长国最为著名。
在阿拉伯语中,描述骆驼的词语多达数百个,仅次于“宝剑”一词,可见阿拉伯人对骆驼的喜爱程度,迪拜人也不例外,而且他们更喜欢举行骆驼比赛,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每周都有比赛。阿联酋各地分布有多条骆驼赛道,其中最大的一条是迪拜的马蒙骆驼赛道(Al Marmoom Camel Racetrack)。该赛道也是迪拜赛骆驼俱乐部(Dubai Camel Racing Club)所在地,距离迪拜市区有半小时的车程。
在迪拜开启穿越沙漠的骆驼骑行探险之旅
以前骆驼大赛的骑手多由男童担当,但在2002年被禁止,今多为机器人“骑手”,它们都配有鞭子和扬声器。比赛开始后,各家操控员通过对讲机向“骑手”适时下达鞭策、吼叫骆驼的命令。别看骆驼平时慢条斯理,但在你追我赶的比赛中,它们却一反常态,拼了命地疾步健跑,时速可达五六十公里,掀起滚滚沙尘。赛道旁,不少骆驼主人或操控员驾驶越野车追随着“运动员”们,看台上挤满了呐喊助威的观众,热闹非凡。
改革后的赛骆驼既确保了现代性,又不失传统本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