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日,随着2020世博会帷幕的开启,主办地迪拜又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昔日的小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在发展道路上不断创造奇迹。 迪拜(Dubai)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一迪拜酋长国的首府,位于中东地区的中央,面朝波斯湾,是一片平坦的沙漠之地。这里最早的文明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5世纪的米诺斯文明早期,那时它还是一片繁茂的红树林沼泽。强烈的日照和干燥的气候使这里逐渐变成干涸的土地,人类开始在此居住。据考证,最早定居迪拜的是青铜时代的游牧民族,约公元前2500年,逐水而居的他们在此地建立了椰枣种植园,开启这块土地最初的农耕时代。公元5世纪时,今迪拜著名旅游胜地之一的朱美拉(Jumeirah)所在地区,已发展成连接阿曼与伊拉克贸易通道上的驿站,四方商客云集,推动迪拜的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迪拜”一词最早于1095年出现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地理学家巴克里所著《地理志》中。安达卢西亚中世纪时曾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涌现出大量阿拉伯学者。巴克里在著作中专门对阿拉伯半岛、今天的阿联酋等地进行了稽考和钩沉。继巴克里后,威尼斯珍珠商人巴尔比也在日记中提及迪拜,时间为1580年。据他介绍,当时迪拜人的生活高度依赖渔业和珍珠采集业,造船业也比邻近地区发达,而且待人友善,常为途经此地的商人提供食宿,照顾有加。 1793年,巴尼亚斯部落定居于今天的阿联酋,他们以今阿布扎比所在地为政治中心,把迪拜视为属地加以开发。后来,巴尼亚斯部落的一支迁至迪拜,并于1833年建立阿勒马克图姆(Al Maktoum)王朝。从那时起,迪拜开启小渔村的历史。在阿勒马克图姆家族的统治下,迪拜迎来发展兴盛时期,特别是免除外籍务工人员税收等新政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外籍劳工源源不断拥入迪拜,尤以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工人居多,大力推动了迪拜贸易、经济和旅游的发展。不过这一时期迪拜的经济和收入来源仍主要依赖采珠业、渔业和贸易。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明人造珍珠,晶莹剔透且物美价廉,迪拜潜水采珠业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 ![]() ![]() ![]() ![]() ![]() ![]() ![]() 此前被“迪拜眼”刷新的最近地标是“金相框”(Dubai Frame),也称“迪拜之框”,始建于2013年,2018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相框”高150米,宽95米,使用了9900多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2000吨钢材、2900平方米夹层玻璃,耗资1.6亿迪拉姆(约合人民币3亿元)。“相框”最初设计成银色,后因效果不理想——缺乏美感和大气,遂改成金色。白天,艳阳下的“相框”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夜晚,“相框”时而红色,时而蓝色,耀眼夺目。由于它矗立在新旧城交汇地带的扎比尔公园,被视为“将迪拜的过去和现在有机融为一体,使迪拜像画一样定格在相框中”。笔者曾“钻”进“相框”,一窥其真容。 ![]() ![]() ![]() ![]() ![]() ![]() ![]() ![]() ![]() ![]() ![]() ![]() 同时,政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除加强对野生动物和沙漠的保护外,还努力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加速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提出到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到15%、到2050年成为碳中和经济体。 在迪拜,可以看到身穿长袍的阿拉伯人,也不乏西装革履的西方人,更有身着不同服装的南亚劳务人员,甚至中国人的身影也比比皆是。迪拜堪称一座兼具新与旧、东与西、传统与现代的万花筒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迪拜湾将迪拜分为两个区域,东北是德拉区,也叫老城区;西南叫布尔迪拜(Bur Dubai),是新城区。两者并不全然分开,也有相互交叉的部分。不过,德拉区的矮房居多,与新城区大片的摩天大楼形成鲜明对比,市政府划定了保护区对一些传统阿拉伯民居加以维护和修复。德拉区有中东地区最大的香料市场,还有中东最大、最壮观的黄金市场。阿法迪历史街区(Al Fahidi Historical Neiboughood)又称巴斯塔基亚区,是迪拜最古老的遗址之一,富人居住的毛石墙建筑是这里的标志。墙的顶部建有风塔,能将风引入室内,是早期空调的雏形。徜徉在老城街头,仿佛置身于往昔岁月,商铺里的商品充满浓郁的阿拉伯风情,街上弥漫着香料混合的气息。 ![]() ![]() ![]() ![]() ![]() 最初,鹰猎更多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需,后逐渐发展为当地人喜爱的一种休闲运动方式,一些旅行社专门推出相关项目,让外国游客领略鹰猎文化的魅力,如从热气球上欣赏猎隼俯冲捕食、参观猎隼博物馆、体验与猎隼的互动,等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