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及设计团队: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图源:《面向社区生活圈共享的公园绿地微区位分配公平性研究》 a.随着社区服务和资源投放重心日益下沉,各地大力推进社区生活圈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而社区公园正式这两者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b.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转向存量阶段,社区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其可持续发展方式逐渐成为热点。 c.公园绿地作为社区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趋势日趋精细化、人性化、生态化,从微观角度精准响应居民需求。
该项目是有近40年历史的福田区梅林片区中康公园区域改造项目。周边为大量的老旧社区、商业,人口密度较高,而中康公园是其中唯一的社区公园。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项目以公园改造为契机融入海绵系统化设计,尊重场地竖向与山体公园的特色,改造后的中康公园兼顾城市界面与公园景观的融合、场地历史文化的塑造、邻里情感空间的营造、重点绿地植被的保留与利用、社区公园活动场景的重建,现已成为周围居民的日常重要活动场所,为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拓展性。 场地位于城市中轴线上,完善中康公园建设有助于完善该轴线上景观系统。 场地周围分布有大面积郊野公园和城市综合公园,这使得中康公园定位需更加明确,即服务周边居民的日常活动。 a.上层植物郁闭度过高,导致空间失活;下层植物长势差。 1.适当疏伐,形成较好的城市界面,创造易于导入的积极空间。 2.对遗留的荔枝林及重点大树进行保留,重塑地形空间,形成疏林草地的氛围。 降低郁闭度,打造具有引入性的城市界面:入口形象标识形成展示面引人进入,平面(不断向内重复的弧线形成吸引力)、立面(种植总体不宜过密,过高)相结合营造“引入感”。 (1)构筑物借场地高差选择地势较高处,同时打通构筑物到台阶的视线做到“眼前有景,背后有靠,头顶有盖”。




 对陈旧活动场地和设施进行焕新。(通过铺装的改变可很好地界定空间。)
东山少爷广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非常独特的位置,一直以来都是东山口商业活力轴与居民生活轴的交汇点,也是公交站点的始发点与终点,更是人们搭乘地铁前往新河浦历史保护片区必经的城市公共节点场所。东山少爷广场2000年经历过一次整饰翻新,十年过去,植物依旧绿意盎然,但广场整体使用品质低下,使用人群单一,公共维护不到位导致景观构筑物区变得消极,成了卫生黑点与治安盲区。 改造前场地内直线形流线略显枯燥,且过密的植被致使空间郁闭更难引人使用。改造后弧线的设计语言是基于场地原有树木而形成的,加强了空间的流动性与使用性;同时适当疏伐也使空间变得更加灵活。 座椅没有直接落地,而是“浮起来”跟人的坐高一致;为了不使人们忽略草坪的存在,设计师特意设计了一层钢板围合的高程,将绿意“捧”到人们面前。 https://www./a/Zhongkang-community-regeneration-ideal-Park.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