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点赞系列(2):眼界和思考的层次

 江海博览 2022-02-03

先申明,本人没有购买珍老师的课,但感觉课程非常值得大家去购买,特将心得写上,以感激珍老师。谢谢!

这是珍老师非常不经意的一节课,标题是讲行业研究的,但内容几乎都没有粘上边,但对我个人来说,几乎就是醍醐灌顶。

我现在就是公司最底层的一线员工,这辈子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工具人。老板越用我,我越喜欢,但是每次看到工资单就暗暗地说:

留点时间给自己的副业吧,那是你的将来!

我承认能力不行,也不是不想走到中层干部,其实,这方面的书有意无意也看了不少,从之前的职场中也偷学了很多。

但直到我看到珍老师将一线员工、中层干部和老板三者之间的差别,我才意识到原来不是能力、知识、意识的问题,而是你思考的角度不对。

珍老师用《三十而已》中女主角为例,她到总公司续职,每年总公司要考核一线员工叫分公司的人来说明自己的工作。

女主的开篇非常的精彩,从宏观经济形式说全球奢侈品因经济下滑而销量大减,中国因人口因素而份额增长。

话说到这里,考核人员全部抬头望着她。

如此宏观地视角是很难出现在普通一线员工视野的,而且,顺着这个逻辑下去,就是行业要面对困难、机遇和挑战,后面就是解决方案。一个一线员工的所思所想到中高层都是有用的一手信息。

不管对错,至少你是与众不同的。

但女主真不愧是一线的员工,接下来,她开始抱怨自己能力这么强,为啥不提拔,自己也是有梦想的,但公司提拔的没有任何经验的留学生。

这种事,我没见过,但明明自己努力干活,是一线中最努力的,但是升值的人中没我,而且还是被中层重点监管的对象,出事第一个想到我,不管的背锅还是解决问题。

问题都是你能力强,那你就顶上,离开你,接着找第二个人来替代,不行找HR培训更多人等等,总有办法替代的。

思考备用方案,把现有员工的作用发挥最大,这是中层干的事,尤其是我现在也是在一家公司的总部,作为营销团队的一部分,我也算是那种乱出主意的那种,而真正一线卖东西的都是分公司的人。也算是见识到什么是浑水摸鱼、走流程、每天搞事谋私的事。

但如果真的要发挥作用的话,我也开始学会提前思维、流程思维、管控思维等,比如公司即将上线的商城,前端的采购、后端的物流客服都不用管,就我这一部分工作的导流、创意、产品介绍、员工培训等问题,都是我一个人在思考。

甚至,我心理都在嘀咕:好产品在这价位下都是卖不出去的,但流程要走通呀,不然后面的活动搞起来,前后流程因为跟不上就全乱套了,反正我的预案都已经在心理打了底稿。

回到电视里《三十而已》,女主是一线的销售,她都开了这好的头,却提不出解决方案,却扯到自身价值没有体现,公司就算满足了你的愿望,那这个分公司的业绩能提升多少?反而不然找一个留法的大学生当店长,也许能看到店里有什么问题和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如何提升现有组织的效率,解决困境的方法才是中层的核心。这至少包含你要能熟悉和维持该组织现有的业务,其实,万一出现问题你能思考,能解决。

不是亲自下场去解决,而是拿出一套解决方案。

至于高层或是老板,那么,他就是要找到更好的资源、合作对象,比如公司榜上了国家的大腿,找到行业大佬咨询和把控政策方向,一次签单就能给公司带来上亿价值的流水。

这是思维层次的不同。

这种思维层次的不同背后是认知水平的巨大落差,这才是教育和传承的方向。

前几天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条链接,说的是“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晚当家”?

穷人家的孩子早早地就要参加家庭并分担一部分可能是父母该承担的责任,但他们走到社会后却很晚成家,是因为他们的收入太微薄以至于要更长的奋斗才能成家立业。

原因就是他们的认证太低,工作的附加值太低,自然收入就太低。

相反有钱人家的孩子,学业或许不好,但家庭环境好,很多东西见过、玩过;很多有分量的人见过、谈过,甚至见到他们对自己卑躬屈膝或和颜悦色地沟通过。

就算他们没脑子,至少不会怯场,总好过少说少错的方式处理要强,他们的机会显然也更多,这对于我这个内心充满自卑的人来说,每次见到大人物后,脑子都会反复地回忆吸收高人的行为,检讨自己的错误导致失眠,这种自信和见识其实是巨大的鸿沟让我基本上放弃和人打交道的想法。

老板的儿子是见过世面,他们见过钱是怎么从社会消费再回到自己身上,这认知其实已经强过那些读过经济和金融的人了。

但还有更多的中层和又聪明又向上的学霸呢?

他们该如何学习,并通过学习完成这种认知的升级和飞越,跨过阶层呢?

在珍老师的课中没有提到,但是她的课本身就是。

比如对经济学知识框架的梳理,目前已经听到60节课了,但整个经济学其实可以用一条逻辑主线去解释:

经济学是解决人的决策问题的,尤其是生产和消费中的决策问题,比如两个决策哪个产出更高,占更多便宜等,这个问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说组织,乃至国家都可以如此按一种模式去决策。

你看当我知道这些后,很多经济学的书、名著是不是可以轻松地儿快速地读下去,因为,你如果不是搞理论的,完全没必要深入,反而只要框架。

难怪连经济学家自己都在自嘲。

而相反的社会上的经济学家虽然是满嘴胡说八道,但到哪都吃香还能收割韭菜。其实就是因为经济包含太多,但里面的逻辑非常简单,导致我们像学习哲学一样崇拜他们,其实他们说的都废话,毫无价值可言。

相反,枯燥的研究报告,各种数据才是我们决策的依据,但大家都没兴趣读,反而听专家忽悠。

如果把这个问题推广到其他学科也是一样,很多书高手写的读书笔记,大家爱看,但是大师的原著没人读,反而要听这些解释着乱说。

同样一件事,真懂的人其实能讲明白,从最简单到一般复杂,到形成专著。不懂的人胡说八道,浪费后来者看他们的书,还要浪费时间听他们胡说八道。

掌握了认知,就看透世界的运作规律,社会中的不完美、运行中的BUG、风口的规律等等,只要自己能把握好一个,哪怕不行跟着行业老大混,把老板的公司当做自己创业的试验田一样可以收割老板的韭菜。

而且,这种价值更大、老板还愿意帮你,当兄弟一样帮你,因为这种人才是稀缺的。

社会越复杂,其实普通人越难看懂,这才是摆在阶层中最大的不公平,一种你无法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再次感谢珍大户的《认知世界的经济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