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继承与创新】大环:一种对城市周围山水环境的感知模式

 弯刀书斋 2022-02-03

1

   何谓大环

中国规划先贤对城市周围山水环境的感知,往往以“环望”的方式进行,即通过城内或附近的高地,由内向外进行四周眺望,以收揽和探寻可能作为城市风景资源的环境要素,推敲城市与周围山水环境的关系,为城市空间秩序的建立提供参照。在古代文献中有“环顾”、“环眺”、“周目”、“周览”等语汇记载,其义皆同。

在“环望”城市山水环境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中国规划先贤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每一个城市四周都有一个“大环”存在,诚如古人“四合若大环”、“隐然如大环”、“四围如环”等文本记载。“大环”是古人以真实环境中的视域、心境体验为标尺,对环列聚落外围的山川风物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是古人周身所见四境山川风物的状态,并非纯客观的物理空间计量。当然,“大环”还随着人看点位置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可视作是人们在一系列看点上的真实在地体验的集成,其投影在大地上的边界范围往往突破了所处城市的行政界域,并呈现为大尺度、不规则、多层次等特征。

2

  基于大环的传统规划实践

基于大量的文献和调查可知,至明清时期,结合自然山水环境的“大环”感知与规划模式已在各地城市中普遍运用,例如安徽的无为、萧县,江苏的溧水、徐州,陕西的扶风等,都可谓这方面的典范。从明清时期留下的各地城市图绘可以看出,相当部分的城图都清晰记录了城市与周围山水环境“大环”的关系;从各地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亦可发现,许多城市都积累了感知“大环”及结合其进行规划设计的典型经验,并各具特色,皆有启发。例如:安徽萧县“处万山之中,冈峦起伏,四围如环,探其幽峭,颇多奥区名胜”(清嘉庆《萧县志》);江苏溧水“眺览其邑治,地脉蜿蜒南来,两水翼之,襟邑而北,以西达于秦淮,东庐西横,远障四合若大环”(清光绪《溧水县志》);

图片▲  江苏溧水县全境图(引自清光绪《潥水县志》)
图片▲  江苏潥水山水“大环”示意图

江苏徐州“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陵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清乾隆《徐州府志》)等。

图片▲  江苏徐州图—引自清康熙《徐州志》

图片▲  江苏徐州山水“大环”示意图

为客观而清晰地呈现古人进行城市感知及规划时所可能获取的“大环”样态,本文选取陕西扶风县城为例,基于“地理空间数据云”获取城市的地形栅格数据,进而选取县城内部及周边的关键看点,应用ArcGIS软件进行视域模拟,示意出所能看到的城外山水环境,呈不规则分布状况。具体而言:扶风县城北部约50里的北山“顶峰高峻、青石叠出”而形成依靠,南部约1里的飞凤山“一峰孤峙,两掖如翼,形似飞凤”而构成屏障;城址东、西约1里为台塬凸起,形成城址周边重要的游憩登临场所。同时,城址及周边用地因“北高南低”、“中部平坦”等特征及适宜的视域条件,还长期拥有着与南部约110里处太白山的大尺度视线联系,由此界定了扶风县城的大尺度、多层次式自然山水“大环”格局。关于该格局,清嘉庆《扶风县志·卷三·山水》中有所记述:“右岐左梁,渭湋汤汤,沟胜碁列,原隰犄张”,这从清顺治《扶风县志》县境图中亦可清晰看出。

图片▲  陕西扶风县境图(引自清顺治《扶风县志》)

在充分观照自然山水环境“大环”的前提下,扶风古代城市规划者便开始寻找“大环”的特别之处,锁定环境格局中位置最关键、资源最丰富、景致最突出的若干区段及点位,进而以之作为城市空间布局的参照,开展基于“大环”的规划创造实践。扶风县城伴随明洪武时期的重建与清乾隆时期湋峰塔的修筑,逐步形成了以多条相互交错的轴线为核心的城市空间网络秩序。

扶风县城在明洪武进行大规模重建时,其一,县城整体沿袭传统东西大街格局,其走向乃以城外东、西台塬的历史遗迹及文化景观为对景,形成了城市的东西主轴线。其二,县衙建筑群的选址及朝向恰指向城北3里处的河谷,该轴线同时成为县城南北大街、城门、多贤书院等关键要素的选址布局基准。其三,城内的标志建筑——城隍庙的选址位于城北约20里处的法门寺塔至城南1里处飞凤山“一峰孤峙”处的连线上;若将该连线向县城西南方向做延长线,又可准确指向相距约110里的太白山主峰,由此形成区域内纵贯南北的大尺度文化景观轴线。
图片▲  结合山水“大环”的扶风县城格局
图片▲  由飞凤山看县城南部山水“大环”实景
到清乾隆时期,在继承历史空间脉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创造。在县城东南约10里的湋峰山上修筑标志建筑——湋峰塔,其入口设于西北边,恰指向县城中的城隍庙、县衙等关键要素,通过对景的形式标识了县城与湋峰山的空间关系;同时其选址恰位于县城北部约20里处法门寺的轴线南向延长线上,建立起与法门寺塔的大尺度对望关系。

图片▲  陕西扶风山水“大环”视域模拟图

图片▲  由湋峰山看县城北部山水“大环”实景

正是基于这样的山水认知,重视了大尺度山水环境与城市格局的关系,才构建了一种城市融合自然山水的独特格局,这在历代《扶风县志》等史料文献中均有记载。

总之,“大环”作为一种重视环境、统揽山水的整体感知模式,蕴含着深邃的中国规划思维。基于“大环”的发现和把握去创造城市山水构架的规划传统,对当今城市规划仍具启发意义。

主持:王树声

图文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