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1553年,戚继光升任为署都指挥佥事一职,成为山东都指挥使司的一名官员,秩正三品。离开京城前的继光,曾赋一诗,名为《马上作》。诗云: 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横戈马上行。 ![]() 继光后来的岁月,确如这首诗中所言,一生戎马倥偬。戚继光在四十多年的戎马涯中,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练兵御边,使蓟门安然。堪称一代爱国名将。他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甚至还出现过歼敌上千人,而戚家军却无一人阵亡的罕例,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多建树,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为后世兵家所推崇,“谈兵者遵用焉”。 ![]() 明朝是推翻蒙元政权而统治全国的,也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此从创业起,明朝统治者就以民族大义为号召。朱元璋据金陵时,飘扬的大旗上即写着: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这样说:“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总体来讲,相比于元朝施行明显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而言,明朝的民族政策还是比较开明的,它具有一定的民族进步性。北伐檄文还说:“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 明代中后期的正德至万历年间,是明朝封建统治全面走向腐朽,国力彻底衰微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明朝统治危机四伏。统治阶级内部,由于皇帝昏庸腐朽,宦官专权,阁臣倾轧,政局混乱,使统治十分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并不断激化。在其统治的陆地边境地区,局势动荡不宁,边患较为严重。主要是北方民族不断南下,给明朝统治者以很大压力,迫使明朝统治者不断加强北边的防卫;南方民族起义此伏彼起,又令明朝军队难以脱身, 只好不断增兵加强进剿。 与此同时,明朝的海防面临的外来威胁开始显现,在辽阔的海疆上不仅倭寇的骚扰持续了数十年之久,而且西方殖民者也开始从海上对我国进行公开的侵略活动。 ![]() 我一直信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古训。我与挚友去过大江南北,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不为别的,只是印证自己心目的历史。中华五千年有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叹息。 而每到与戚继光有关系的地方,我总想做长时间的停留,做更深入的思考。毕竟继光南平倭寇,北抗鞑靼,在明代中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由于戚家军骁勇善战,纪律森严,也深深获得百姓的爱戴,凡是他争战之处,百姓为他立庙祭祀,世代怀念。据我所知,今天继光纪念馆遍布沿海各地,如山东的烟台、蓬莱,浙江的椒江、台州,福建的福州,广东的南澳等地都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