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禽

 洞天1 2022-02-03

这是“禽兽多出没”的“禽”字,这个字原为象形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个网形,下部是网具的柄,可见“禽”本为捕捉禽兽的工具。②是金文的形体,从象形字变成了上声(今)下形(网形)的形声字.反而变繁杂了。③是小篆的形体,变得更为繁杂了,其上部的“今”字与楷书的“今”字有所不同。④是楷书的写法,基本上与小篆相同。

“禽”字的本义就是捕捉禽兽的工具,后来又引申为鸟兽的总称,如《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大意是:吾有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名字就叫“五禽戏”,也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这些“禽”(鸟兽)的动作。“禽”字亦可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也就是说:两只脚而长羽毛的叫做“禽”,四只脚而长细毛的叫做“兽”。至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说的“禽灭六王”,不是“禽鸟”灭了六王的意思。这个“禽”字后世写作“擒”,加了个“提手旁”,表示活抓之意,如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请注意:“禽”与“犊”(小牛),古代常常连用,写作“禽犊”,这个词多指馈赠札物。所以“禽犊”也可以作为取悦于人的东西,如《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这就是说:小人的学问,是用来夸耀自己,像以禽犊之物赠送别人一样地来取悦于人。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象形字。像长柄有网的狩猎工具,即“畢”的初文。“禽”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为会意字,从手持网以示捕捉意。西周金文添加声符“今”,并将下面的手形变为与“萬”、“禹”等字下部相同的构形,此后一直保持这种构形,并逐渐地将“今”与下面的部分融为一体。至楷书变为从人从离,作“禽”,沿袭至今。本义当为“捕兽网”,但在甲骨文中用作“捕捉”之义,本义反而不用。后写作“擒”。《说文》:“禽,走兽总名。”马叙伦《六书疏证》:“禽,实'擒’之初文,禽、獸皆取获动物之义。禽字金文……皆从本书'田网也’之'畢’,今声。'畢’所以捕取动物,故即从畢。《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禽”作为一种狩猎活动,又成为“田猎”的代称,《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由“捕捉”义引申出“猎物”、“战胜”等义,再由“猎物”引申为“飞禽走兽总名”。汉代华佗所创“五禽戏”中的“五禽”,就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不同的动物。此外“禽”还能特指“走兽”或“鸟类”。古人常用猎物作为礼物,尤其是行聘礼时要用雁来纳彩,故“禽”又有“礼物”的意思。(王颖)

——李学勤《字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