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分析:缺爱是一生的遗憾(完整篇4300字)

 猎户ywysh4sdge 2022-02-04
(给你们推荐的歌一定要听,我都是精挑细选的音乐)

这篇是所有的整合,包括抖音里的,还有之前发过的。

越到最后越偏向于本质理解和精髓,但是看你能不能看到最后了。

图片


粉丝问我:缺爱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如果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情绪没有被父母接纳,反而被责备谩骂,父母也没有承担好孩子情绪的容器功能的话,

会让他们时常处于一种恐慌的情绪下,致使成年后无法安然地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他们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被爱的,但同时又非常恐惧爱。

因为长期积累的不安失望,让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不会被他人深爱的,这种不配被爱的念头根深蒂固。

由于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很难去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如果有人对他们示以好感,他们会惶恐,恐惧,不知所措。

心底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提醒他:对方现在对你有好感只是不了解你,当看到了真实的那个你,没有人会爱你,在意你。

他们不愿意麻烦别人,让别人帮忙对他们来说比登天还难,骨子里害怕被拒绝,被无视,被嫌弃无用或麻烦。

一旦进入了一段亲密关系,他们就会像抓到了一根浮木一样,疯狂去补偿去索取,来弥补童年缺失的爱。

于是她们开始疯狂索取,明明在感情里有足够的安全感却不相信,一点点小事就可以夸张到哭泣,情绪喜怒无常。

需要不断地确定对方是不是爱你,如果能不到肯定的答案就会崩溃,封闭自己变得冷漠,以此来保护自己。

图片


缺爱的人,都是怎样谈恋爱的?

超强的控制欲,强烈的不安全感,随时翻手机、吵架直接删联系方式,各种不合理的要求证明自己是被爱的。

虽然清楚的知道自己“作”的过头,但却无法控制,这些行为虽然会让自己感到安全,但是这会让伴侣非常耗竭。

这些缺爱的女生大多是在孩童时期经历和母亲忽冷忽热或持续冷淡的对待形成矛盾 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

自然在长大后情绪变得不稳定,强烈的被抛弃感让他们常常在亲密关系里显得很焦虑,歇斯底里。

我们现在与恋人建立的亲密关系,其实是我们小时候和母亲依恋关系的复制与延续,从而衍生出的心理对抗机制。

我记得李雪老师曾在书里写过一段话;
因为早年和父母无法建立亲密依恋,成年后也很难学到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

于是很多人发展出各种防御机制,以避免在关系中被抛弃:

男人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更成功,赚更多钱,女人就不会离开我了。

女人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努力照顾家人,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会被抛弃。

这些策略像木马程序一样,暗中操纵我们的一生。
图片

这些对抗机制的不同,也是因为父母以及国家文化与教育,对每个个体不同的影响与预期造成的。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同性父母对家庭的付出,并且在模仿同性父母的同时,接受到了被认可的暗示。

那么TA就会把“付出” 当作亲密关系的示范,那么就会变成一个以“付出”的方式来得到亲密感得到安全感的人。

他们的对抗亲密心理公式就变成了:付出=一直被爱  不付出=被抛弃

所以说,爱人之前先学会爱己。

要么越缺什么你就会越失去什么。 

因为,越缺什么,越怕会失去什么,也就越容易用一种错的的方式,来维系长期关系。

用付出来维持自身没法自生的安全感,就是亡羊补牢,答案永远都是错的。

所以现在缺爱者的恋爱模式:

要么付出过度,付出到没有自我。要么过度自我,不愿意为另一半付出。

图片


为什么不建议缺爱的人去谈恋爱?

因为你内心的窟窿越大,你就越容易在遇到一个给予你些许好意的男孩时,拽紧这条救命稻草,死也不想放弃。

想让他把你从这阴暗不见底的深渊中拉出去,对温暖的贪婪促使你一点一点加大力度。

可是你忘了,没有人能扛得住这般强烈的索取,没有人能被你牢牢攥紧,你攥得越紧,它反而流失得越快。

你也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可你做不到。

你一定控制不住的,你心里那个窟窿,压根不在你的控制范畴,一次又一次重蹈覆辙,一日又一日都摆脱不了这种死循环,看着自己沉沦却毫无办法。

只要他少关心你一次,多不耐烦一次,你就会焦虑,会想他是不是不像之前那么喜欢你了?

是你做错了什么?你无法容忍他和之前不一样了,对吧?

这种缺爱带来的后遗症:焦虑型依恋,是原生家庭根源上缺失爱或者长期孤单所产生的病态式渴求的心理。

当一段爱情中有一方疯狂索取时,感情的缺口就出现了;当一个女孩永远不知道满足,学不会爱的时候,她最大的缺点就出现了:

当你急于进入一段关系来逃避原生家庭的伤,逃避低自尊,只会是情路坎坷,一败涂地。

图片

粉丝问我:为什么越缺爱的女孩子越没有人去珍惜?

因为缺爱的人,本身就容易成为情感精神的吸食者,缺的爱越多,想要从他人身上获取的更多。

但是我们可以供给他人被吸取精神的储备是很有限的,而缺爱者的吸食量往往超越了他们能够供给的最大程度。

那么被吸食者(伴侣)就会有一种恐惧,他的自我会被拽进缺爱者的泥沼里,从而内心失去平衡产生冲突。

在她们的世界里:越缺什么,越渴求抓住什么。

因为缺爱,所以形成补偿性的防御机制,热切又匆忙地想投入一段亲密关系中,甚至不惜飞蛾扑火,以此来确认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缺爱的人,容易感动,也容易误把感动当心动。

有一种人,他们爱人的初衷,不是真的爱伴侣,而是希望被爱,渴望拥有,仅此而已。

一个对爱敏感、极度需要他人的爱来证明自己的人,可能早在童年时就没有得到足够的爱。

在长大之后,她们会尝试通过进入亲密关系,来弥补那种童年缺少的爱,以确认自己是被爱的。

所以我希望你明白: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别人身上,本身就不是件多么合情合理的事情。

图片


缺爱的人,大多会有两种心理状态

一种是用力过猛寻求“真正的爱”,另一种是“爱无能”。

而“缺爱”其实也是一种童年创伤。

这些影响看起来微乎其微,好像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现象。

可是,多数缺爱的人,现在可能还始终在为过去受的那些创伤而耿耿于怀,他们自己一直不肯从过去走出来。

《强迫的爱》里对于缺爱患者们的描述:

“特别是对于缺爱患者们来说,一旦当他们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中的时候,总是试图采用各种手段拴住目标对象。

目标对象就越急于疏远他们,他们越痛苦,自我感觉就越不好。

他们越是感觉不好就越想通过把痛苦释放出来而摆脱这种痛苦。

这就像一个死循环,明明知道没有什么好结果,却就是停止不了执迷的行为,所有的痛苦在不断持续下去。”

这不是你的错,也一定不要过多的苛责自己,你依然值得被爱,依然可以去勇敢爱别人。

有粉丝问我:缺爱的女孩该如何谈恋爱?

“缺爱的话还是先不要考虑谈恋爱了,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别人身上,本身就不是件多么合情合理的事情。”

图片


拼命寻求爱的人,太缺乏安全感就很难进入亲密关系中。

一旦进入就不想想牢牢地抓在手中,安稳的关系靠谱的人比所谓的爱情对她来说重要得多。

遇见了爱遇见了温柔就想被好好抱住,就算对方不是那么好,但起码对她是有温柔的就足够了。

对她而言,能不受伤,就已是最好的选择,不再对更好的人有任何期望。

可是爱情不是救命稻草,不是雪中送炭,也不是多么昂贵的奢侈品。

它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正如黛比·福特曾经说过:阴影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拥抱它,我们的生命才算完整。

东野圭吾在《时生》写到:“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

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并不是你不够好,只是不够幸运而已。

你现在的这一切都不怪你,你也要好好爱自己。

我希望你明白成年后的爱情不是救命稻草,它也无法完全拯救你。你只能自救,也最好自救!

图片

“缺爱”其实是一种童年创伤,这种创伤的产生于离异,家暴,虐待,长期分别,寄宿,托管,隔代教养等。

多数缺爱的人,现在可能还始终在为过去受的那些创伤而耿耿于怀,他们自己一直不肯从过去走出来。

如果一个始终认为自己不重要,别人给她再多的关注、再多的美好的物质、再好的人际关系。

这一切也不会对她起到太大的帮助,甚至是这一切还可能会被她搞砸。
若我们想要解决童年缺爱,就必须意识到:

始终纠结于过去,不断地哭诉自己过去受的创伤,这些没有丝毫意义。

也许你可以试着丢开自己的面具,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

你要试着允许自己的脆弱和无力,允许自己偶尔也有犯错和失败的时候。

你要明白,没有任何爱,值得你委曲求全;没有任何关系,值得你忘记自我。

图片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母爱就其本质是:
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得到母亲的爱,因为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可是缺爱的人无法这么下意识认为,因为他们觉得,爱都是有条件的,比如成绩 听话 乖巧等。

他们不相信爱人会因为这个人是自己所以爱自己对自己好,只会认为是某种条件的互换,自己也需要同等去付出换取付出。

没办法,这种匮乏让人们的习惯不同。

而渐渐的,有时候付出无法换回爱时,他们就会重新抱住自己,告诉自己别人都是靠不住的。

有很多缺爱的人,都习惯自己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保护自己。

有的时候甚至忽略了这种方式会不会让身边的人都远离他,会不会适得其反在看到身边的人远离时更加难过和无力。

也许你看上去坚强到能扛大山、成熟稳重懂事,但你心里一定藏着一个孩子气的小女孩小男孩。

所以在你觉得关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啊,内心的孩子气就开始溜出来了。

索求另一半的宠爱,这几乎是趋于本能,“焦虑式依恋”“病态式渴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缺爱的一种潜藏本能。

图片


可又恰恰因此,让自己路走偏峰,劝又劝不动自己。

只能一次次用各种行为和言语去求证到底爱还是不爱,搞得自己和他人都浑身疲惫。

一句话,严重缺爱的人,你看上去像是在不停的付出,也非常热烈热情的投入,但是你只是在找一个理想的爸妈。

你是本着找一个理想父母来补偿自己内心的缺失,而不是真正的去寻找一个爱人。

打着爱的旗号索取爱,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爱黑洞,是严重缺爱的人构建的亲密关系的实质。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在构建亲密关系时,经常遭遇挫败。

因为他们不会爱别人,看不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他们被自己内心的黑洞裹挟,只关注自己吃不吃的饱。


别人只是一个被索取的提供爱的工具,那时间长了,别人肯定不干了。

这就是可能为什么很多人在感情里不走运的真相。

注:部分内容源自知乎 公众号 简单心理 壹心理 内容,经理解整合修改后发布,尊重原创。

图片

至于具体的个案,具体的个人还要是具体情况而定,以上皆是参考。

尊重每一个来访者 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是原则性问题。

最后再次借用阿德勒的理论:

重要的不是过去,过去也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过去的创伤对我们的人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但决定不了我们的人生。

而对过去经历和创伤意义的赋予,是我们抵抗创伤最坚定 最有效的力量。

另外,反驳阿德勒的一个理论:
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在此我想说:

不幸的童年,依然可以治愈一生,而我就是。(我的故事慢慢给你们讲,慢慢续写)

这世界也有太多的人,有着悲惨和不被爱的童年,却也成功救赎了自己的整个人生,超越了环境的局限性。

粉丝群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