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可以用4个字概括!大多数人没办法做到

 轶工坊 2022-02-04

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前段时间刷到一个视频,聊的就是该问题。
1)
视频中提到的理论很多,讲得也比较杂,笔者根据视频里的一些概念,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整合出了与学习有关的内容,现与大家分享。

在心理学界,人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区:第一个区叫舒适区,因为在这儿全会、全擅长,所以待着特别舒服;第二个区叫学习区,也叫脱离舒适区,在这个区,是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第三个区叫恐慌区,那个地方所有的东西都不会。
舒适区是最低层级,恐慌区是最高层级,学习区是在这两个层级之间,高于舒适区,低于恐慌区,是最适合开展学习的“区域”。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有人爱下象棋,但一辈子技术不长进,因为他图的是舒服,而不是刻意练习,他一直待在舒适区,而不是在学习区;有人爱玩游戏,如果玩游戏是为了图个爽快,就永远成不了高手,而那些成为游戏高手的少数人,会把游戏里的细节抠得清清楚楚,对游戏里的隐藏数值进行大量反复地测试,他们主动脱离舒适区,刻意去学习。
视频总结出一个结论: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四个字“脱离舒适”,不过大多数人很难做到。
2)
在舒适区学习是一件没有任何难度的事情,没有难度就没办法提升自己的水平,也就没有办法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耐力。比如有些人,天天学一些自己懂的、一看就明白的东西,那花再多时间学习,也学不到多少有意义的东西,更不会成为学习高手。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高分低能”,就是与长期待在舒适区有很大关系。在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体制下,一些考试能力很强的学生,一直辛勤地耕耘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刷题、考试。他们虽然考上了好大学,但因为在舒适区待久了,个人能力被框定在考试领域,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低能”就凸显出来了。
事实上,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不会让自己待在舒适区。
一流的赛车手,在赛场上比赛的时候,每个动作都是有意识的,绝不允许进入下意识状态,但是平时我们开车,已经很熟练了,一边听歌一边开,全部是下意识状态;搞运动学研究的人发现,普通运动员,拼命练已经掌握了的动作,而高手会不断挑战高难度动作。业余和高手的区别,就是一个在舒适区,一个不在舒适区。
可能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一个人重复一个动作久了,也会成为高手,不一定非要挑战高难度,非要脱离舒适区。
持这种观点的人,多会提到刀削面师傅。他们认为,一些技艺很高的刀削面师傅,眼睛不看就可以把面削到锅里面,就是长年累月地做一件事,并没有挑战所谓的“高难度”。
如果仅仅是削面这个技能,确实太简单,重复地做,长年累月地做,是可以达到非常纯熟的程度。不过,如果想把刀削面做到极致,仍要脱离舒适区、不断挑战高难度。刀削面师傅要想如何调整水、面的比例,搓揉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让面团更劲道;要对配料进行怎样的改进,才能让味道更鲜美……食品的味道、口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


真正会学习的人,会找一些对自己有挑战的东西来学习,一定会让自己“脱离舒适”,但“脱离舒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既然我们达不到牛人的境界,不能主动地脱离舒适区,那还有没有办法成为某个特定领域的高手呢?有,就是进入好的学习环境,被动地脱离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好的学习环境,不是指窗明几净的教室,有大量的、免费的学习资料;好的学习环境是指能够提供即时反馈的环境。
即时反馈是指你每个微小的动作,外界都会很快给你反馈,告诉你是对了,还是错了;是已经够了,还是得继续接受训练。我们要创造这样一个环境,让自己在学习区不断往前奔跑。
当然,对未成年的孩子而言,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这个任务是要靠父母去完成的。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反馈,并告诉孩子如何改进。这有点像从电脑里拷贝东西,能看到进度条,知道进展到百分之几。只有让反馈信息变得更为迅速、具体和明确,孩子才能在学习区长久地待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