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读|存钱罐的启示

 年之计在于春天 2022-02-04
存钱罐的启示

小时候,我们大多都有过存钱罐,后来还给孩子们买过存钱罐。平时家里大人给的零花钱舍不得花,就一分一分地投入存钱罐里,希望早点存到一定数目后,能用来买自己心仪的文具、图书或是玩具。特别是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打开它的那一刻,激动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但古代的存钱罐,还有着一些超越存钱功能的启示。

缿――从存钱到举报

古代至迟在汉代就有了存钱罐,但那时有个雅名“缿xiàng)”但是“缿”字有些生僻,它的构成及读音让人有些难以捉摸,但它有“缶(fǒu)”旁,说明最早是陶制的瓦器,且多为园罐形,所以俗称存钱罐也源于此。“缿”有多种样子,有的上面有鼻,侧面还有孔,可以系上绳子挂到屋梁上,可见古代它在家中地位之重要。当时不光小孩使用“缿”存钱,大人也会用“缿”给自己存些钱以作应急之用。

古代的缿

后来,可能陶制比较困难,人们开始改用竹编制缿,所以也叫“缿筩(tǒng)”,或简称为“筩”。

再后来“缿”不仅用于存钱,竟还被官府用于接纳民众举报信件。这事源于西汉时期的赵广汉。

赵广汉画像

当时,他在被汉昭帝任命为颍川太守后不久,发现地方上的土豪劣绅、地痞无赖为霸一方,但被欺压的老百姓却不敢公开到官衙告发。如何才能让百姓积极举报那些恶人坏事呢?他想到了存钱罐。于是,便让窑工烧制出形状如瓶的瓦器,有小口能放信件,但可入而不可出,挂在官衙门侧。当有人暗中投入举报信件后,便可用铁条钩出或将瓦器砸碎取出。后汉书》载:又教吏为缿筒,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这样,有了各种举报信息,他便有的放矢,迅速整治了那些狼狈为奸、鱼肉百姓的地方黑恶势力。后来他出任京官后,照样把缿筒也挂到了官衙大门前,收集到了可靠的信息,先后惩治了当朝国丈、官任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儿子博陵侯霍禹,以及贪赃枉法的督建昭帝陵墓(平陵)总管杜建,京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资治通鉴》记载:京兆政清,吏民称不容口,所以他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十大清官之一。

赵广汉受到“缿筒”的启发,把小物件派上了大用场,调动了老百姓举报贪官污吏、黑恶势力的积极性,得以成就了他一生的功业而青史留名。我们多年前在党政机关附近,甚至公司厂矿里都曾设置过的举报箱、投诉箱、意见箱之类,这应该是与汉代的“缿筒”一脉相承吧。

扑满――勿遭“扑满之败”

“缿”还另有别名“扑满”,言“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是说它存钱只能进不能出,待到存满了就被“扑之”――扑打而破以便取出存的钱,所以称为“扑满”。这一别名真还颇具哲理。

满而扑之

西汉建立后的第一位以丞相封侯的名人公孙弘,他在推举故人邹长倩为贤良时,曾特意送给他“扑满一枚”并解释说:“扑满者……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上有聚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可不诫欤。故赠君扑满一枚。”是告诫不要像扑满那样,只进不出,积而不散,贪得无厌,最终只能遭“扑满之败”。这的确是用心良苦,真心一片。

唐代诗人齐己也写了一首咏物诗《扑满子》:“只爱满我腹,争如满害身。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这些以存钱罐所喻之理,与“满招损,谦受益”“戒之在得”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悭囊――饱汉不知饿汉饥

存钱罐还有一个少为人知的名字,悭(qiān)囊。悭,本义为吝啬;囊,指袋子。“悭囊”则意指存钱罐是那些悭吝者的钱袋。其实悭啬与节俭是同一习性的两种表现而已,如何认定则常常因人而异。所以“悭”在字义上也有节俭、珍惜的意思,如,《宋书》:“刘秀之俭吝,呼为老悭。”《春从天上来辛丑灯霄》词:“无奈东风,又悭芳信,隔林好梦难寻”。因此,把存钱罐呼为悭囊,恐怕也有两层意思。我想只有富得流油的人或“今日有酒今日醉,那怕明日喝凉水”的人,才会把存钱罐看成是吝啬者的玩艺。

宋代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催租行》:“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说的是官府逼交赋税,里正(古时掌管户口和纳税的基层官员)醉醺醺敲门而来,穷百姓只好打破存钱罐,取出平日攒下的三百钱给里正,央告说我没钱陪你喝酒,这全当是给你的跑腿费吧。百姓之苦,跃然纸上,不禁令人唏嘘。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存钱罐了。分币几乎派不上用场了,角币也用得不多了,过去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一分钱》后来改成《一元钱》也唱不起来了。小孩花钱直接取之大人的钱包,一般是有求必应、随要随有,所以没有了用存钱罐的必要。大人们则使用手机,花钱都不经手了,所以更不在话下。现在,从存钱罐延伸产生的举报箱有时还能见到,而存钱罐只有作为玩具和摆设还偶尔可见,不过重温一下存钱罐的历史,品味一下它的启示还是颇有意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