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概述:明朝人是如何评价元朝的?

 若悟369 2022-02-05

纵观我国历史,明朝似乎是最喜欢拿“华夷之辨”学说来“说事儿”的中原封建王朝之一。那么问题来了,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明朝人是如何评价元朝的?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文章图片1

坤舆万国全图

1)明朝中前期:元朝是“中国正统”王朝

1)朱元璋和朱棣的“元朝观”

可能与大家想象的有所不同,实际上,明朝的开国君臣们,对于元朝的印象一直都比较不错。

就拿明太祖朱元璋来说,他不仅宣称“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还说“(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统中华,生民赖以安靖七十余年”,给予了忽必烈非常高的评价。

他多次强调,元朝一直都不是自己要推翻的对象,“(元末)盗贼蜂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开拓疆域。当是时,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在《即位诏》中,他再一次表达了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认可,“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元世祖)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

文章图片2

朱元璋与元顺年

与太祖朱元璋一样,明成祖朱棣也认为元朝是“中国正统”。

1406年,明朝遣使致书蒙古乌格齐汗(明史料中的“鬼力赤”),“昔者天命宋主天下,历十余世,天厌其德,命元世祖皇帝代之,元数世之后,天又厌之,命我太祖皇帝君主天下。此皆天命,岂人力之所能也。”

简言之,在朱棣看来,无论是“宋元更替”还是“元明更替”,本质上都是“天厌其德”的结果,“王朝更替”是“上天的旨意”。

文章图片3

明成祖朱棣和蒙古乌格齐汗

2)忽必烈入围“历代帝王庙”大名单

如果说这些文献记录多少有统战之嫌的话,那么朱元璋“以元世祖入祀历代帝王庙”的举措,深刻印证了明朝对元朝“正统性”的承认态度。

始建于1373年的南京历代帝王庙,“祭三皇至元世祖凡十六位,皆开基创业、有功德于民之主”。简言之,在“开国”之初,明朝不仅视元朝为“中国正统”,更将元世祖忽必烈誉为“开基创业、有功德于民”的君主(拓展阅读:忽必烈的执念:为什么要一门心思“征服”日本?)。

后因历代帝王庙失火,明廷于1389年改建新庙于北极阁。新庙建成后,文渊阁大学士宋讷(ne,1311—1390)在为新庙撰的《敕建历代帝王庙碑》中,对入祀帝王的“入围”标准,做出了极为详细的解释:

“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王、曰两汉、曰唐、曰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皇帝王之继作,汉唐宋之迭兴,以至于元,皆能混一寰宇,绍正大统,以承天休而为民极,右之序之,不亦宜乎。秦、晋及隋,视其功德,不能无愧,故黜而不与。”

文章图片4

宋讷(1311—1390) ,洪武十五年超迁翰林学士,改文渊阁大学士,再迁国子监祭酒

简言之,“入围大名单”的标准是相当“苛刻”的。在新的历代帝王庙中,从三皇五帝开始算起,一共仅有16人。其中,秦汉以后的帝王,仅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和元世祖忽必烈五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五位入祀的帝王中,忽必烈是如假包换的“异族(蒙古族)”,而“千古一帝”秦始皇和恢复“中原大一统”的隋文帝杨坚,却因为“功德”的原因,均被排除出了大名单。

由此可见,明初君臣和当时的主流知识分子们,不仅对元朝的“正统性”不存在异议,对于“异族”皇帝忽必烈也有着非常高的评价。

文章图片5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3)“元承宋统”的官方史观

在这样的认知大背景下,由宋濂、王袆为总裁,汪克宽、胡翰等十六人全程参加纂修,最终于1370年定稿的《元史》,不仅将元朝视为“中国正统王朝”,甚至将元朝历史上溯到了“大蒙古国”时期(《元史》首卷为“太祖(成吉思汗)纪”)。

文章图片6

中华书局版《元史》封面

除了官修史书之外,在明朝前中期的“科普性”历史读物中,这样的认知在同样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比如初刻于1432年,屡次增修和重刻的“历史教科书”《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中,对于元朝的评价是这样的:“以宋为统,辽金分书之,元则直续宋统”,“元灭金、夏, 有中国,而犹分注其年,系于宋统之下者,明天命之未绝也。”“元自世祖至元己卯灭宋方大书,承大统也。”

一言概之,此书不仅严格贯彻着“元承宋统”的准则,并明确承认了元朝“中国正统”的地位。有趣的是,这一观点一度惹得钱穆先生颇为恼火:“所谓民族大义,光复汉唐旧统,诚千载难逢一机会,而明初诸儒似无此想。”

文章图片7

青年时代的钱穆

2)“排蒙心理”的发端与蔓延

通常来说,中原王朝每当受困于“外族”威胁或国内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时,“华夷之辨”的学说通常会大行其道(拓展阅读“华夷之辩”的沉浮:10至13世纪中华世界的分裂与再统一

1)全民“排蒙”心理的蔓延

学界普遍认为,“华夷之辩”学说在明朝的“死灰复燃”,始于15世纪中叶。至于“罪魁祸首”,无疑是被斥为“北虏”的蒙古势力。

伴随着土木之变(1449)和庚戌之变(1550)的先后爆发,不仅让明蒙关系陷入了冰点,更给了“华夷之辩”学说的“野蛮生长”的,开辟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拓展阅读:

文章图片8

“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主题画作

2)大受追捧的《谕中原檄》

在明朝全民“反蒙”的舆论大环境下,自弘治(1487—1505)时期开始,太祖朱元璋于1367年10月发布的《谕中原檄》,因其慷慨激昂的陈词,受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强烈推崇。原文如是写道: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这篇檄文,最早见于《明太祖实录》(1418)。值得注意的是,在实录中,本文不仅没有作者,也没有篇名。

直到弘治年间,学者程敏政(1446—1499)在编辑《皇明文衡》时,首次将该文纳入其中,并命名为《谕中原檄》,文章作者署名为宋濂,更将文章排在《皇明文衡》一书之首。除《皇明文衡》外,佚名《皇明诏令》、高岱《鸿猷录》等书,也将《谕中原檄》纳入其中。

简单地说,在这些知识分子看来,《谕中原檄》具有十分强烈的象征意义,尤其是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一句,更是被赋予了鲜明的“排蒙”意味。

文章图片9

《皇明文衡》首页与程敏政

3)日益尖锐的“排蒙心理”

到了嘉靖(1522—1566)年间,明朝社会各界“排蒙”和“仇蒙”的情绪,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历史记载,因为不堪俺答汗所扰(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为什么俺答汗要三番五次主动向明朝“纳贡”?),嘉靖皇帝“最厌见夷狄字面....世庙晚年,每写夷狄字必极小,凡诏旨及章疏皆然,盖欲尊中国卑外夷也”。

与统治阶层一样,知识分子群体的“仇蒙”心理也颇为严重。士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写道:“余家先世分关中,写吴原年、洪武原年,俱不用'元’字。想国初恶胜国之号而避之,故民间相习如此。史书无所考见,姑记之以询之熟典故者焉。”

文章图片10

嘉靖帝和俺答汗

4)忽必烈被“开除”出历代帝王庙

不过,说到明朝“仇蒙”情绪的终极体现,莫过于官方将元世祖忽必烈“开除出历代帝王庙大名单”的事件。

1530年,明廷决定在北京(阜城门内保安寺故址)新建历代帝王庙。次年,翰林修撰姚涞(1488—1538)便以元朝“为中国之大仇耻”为由,上疏“请罢元世祖祀”。不过,新的历代帝王们建成后(1532),依然维持着”十六位神主”的格局。

文章图片11

忽必烈招降日本的诏书

不过,这样和谐的局面并未持续多久。1545年,礼科右给事中陈棐(fei)两度上疏,极言当黜祀元世祖以正祀典。

“胡元为中国之所当驱,是中国决非胡元之所当居矣;中国非胡元之所当居,是胡元决非中国之所当祀矣。故必除胡君之祀,而后駆胡之功彰。今欲存胡君之祀者,顾不自小圣祖驱胡之功耶….臣固知祀忽必烈于帝王庙者,非皇祖之本心也,是则当黜也。

在他看来,“必除胡君之祀”的举措,既可以彰显太祖朱元璋“驱胡攘夷之功”,也具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深刻意味。显而易见,在明蒙关系陷入冰点,举国“排蒙”的舆论带动下,这样的说辞迅速激起大多数人的普遍支持。

不久,入祀历代帝王庙近二百年的元世祖忽必烈,被“撵出了”历代帝王庙。与此同时,包括木华黎在内的著名蒙古将领和重臣,均被“驱逐了出去”。

文章图片12

北京历代帝王庙

3)“排蒙”背景下的“元朝印象”

1)“华夷之辩”在明朝

在明朝,最早拿“华夷之辩”说事儿的,非江南大儒方孝孺莫属。他认为,“有天下而不可比于正统者三,篡臣也、贼后也、夷狄也”。不过,他的主张遭到了当时主流知识分子的“訾笑”和“诋诟”。

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他的“正统说”却在百年之后,成为了支持知识分子们“正统观”的最强武器。

文章图片13

方孝孺

2)元朝“中国正统”地位的动摇

伴随着“全民排蒙”心理的蔓延,知识分子们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认识与评价,发生了180°的大反转。

成书于1476年的官修史书《续资治通鉴纲目》,尽管依然沿袭着“元承宋统”的史观,但在字里行间,已经对元朝的统治,表达了些许不满。

“若胡元之主中华,尤世运之丁极否。冠履倒置,天地晦冥,三纲既沦,九法亦斁(yi,有破坏之意)。第已成混一之势,矧(shěn,有况且之意)复延七八之传,故不得已大书其年,亦未尝无外夷之意。”

文章图片14

《续资治通鉴纲目》内页

丘濬(1421—1495年)编纂的《世史正纲(1481)》一书中,有着比《续资治通鉴纲目》更为情绪化的议论:

“….自有天地以来,中国未尝一日而无统也….而皆夷狄之归,如元之世者也。三纲既沦,九法亦斁(yi,有破坏之意),天地于是乎易位,日月于是乎晦冥,阴浊用事,迟迟至于九十三年之久!中国之人,渐染其俗….忘其身之为华,十室而八九矣….”

文章图片15

《世史正纲》内页

与《续资治通鉴纲目》一样,丘濬不仅视元朝的统治“三纲既沦,九法亦斁”,还痛心疾首地表示,“中国之人(明朝百姓)渐染其俗….忘其身之为华,十室而八九矣”(拓展阅读:读书笔记:明朝日常生活中的“蒙古风”)。

坦诚说,以上两本书对于元朝的评价,与明初《敕建历代帝王庙碑》中的“混一寰宇,绍正大统,以承天休而为民极”的认知,可谓大相径庭。

文章图片16

丘濬(1421—1495),明朝著名的思想家 、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被史学界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

3)元朝形象的彻底颠覆

到了嘉靖时期,元朝原本的正面形象被彻底颠覆。以周复俊(1496—1574)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对宋濂等人主持编撰的《元史》,进行了大肆抨击,“(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史臣大书元太祖,与宋宁宗并称”,因谓“是书也贱夏尊夷,乱名没实,蔑万古帝王之正统,紊万世是非之公议”。

由王洙主持编撰,成书于1546年的《宋史质》,更是彻底否定了元朝的“中国正统”地位。他将两宋诸帝本纪列为《天王正纪》,而将元朝列为《天王闰纪》。

“按《通鉴》及《续纲目》俱以宋元并称,祖宗号谥,视历代帝王无异。今《史质》削'大元’之号,而以闰纪名;去世祖皇帝等谥,而直书忽必烈等名;芟除其至元、大德等元,而概以一年、二年纪事。何哉?曰:所以辨人类而明天道也。”

文章图片17

《宋史质》内页

由于《宋史质》里的观点实在是太过偏激,以致于同为“异族帝王”的乾隆嘲讽道,“....自有史籍以来,未有病狂丧心如此人者。其书可焚,其版可斧”(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乾隆是如何评价“辽金宋”“孰是正统”的?)。

4)结语

一言概之,“元朝印象”在明朝的“急剧恶化”,主要归咎于明蒙关系的急剧恶化。对于“苦虏久矣”的明朝知识分子们而言,尽管他们很难借助武力“干掉”北元(蒙古),但完全可以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对元朝进行彻底的清算和批判。

从近代“中国”的内涵演变看(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国观”),唯有强调“华夷一体”,进而构筑更为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才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基础(拓展阅读:读书笔记: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如此重视民族团结?

另外,“元朝印象”在明朝的“奇幻转变”,再次印证了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所有的历史,本质上都是“当代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