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一詞起源辯證 西周?漢朝vs.清朝

 herngwu 2022-02-05
「中國」一詞起源辯證     西周?漢朝vs.清朝
「中國」一詞起源辯證 西周?漢朝vs.清朝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綜合報導】「中國」一詞到底存在了多久,最近引起熱烈討論。有一種說法是清朝末年,梁啟超才創造出了「中國」一詞,在此之前,「中國」只是古人形容位於地理中間的國家,不是專有名詞;有一篇文章《史籍中的中國》則找到了許多史料反駁,舉證歷歷指出「中國」作為地理名詞可以追索到西周,但是早在漢朝就已經以中國自稱,後來的歷朝歷代也都常常以「中國」自稱,也被外國認為是國名,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就是最知名的證據。

網路搜尋可以發現,《史籍中的中國》最晚在2017年9月10日就已經開始在網路流傳,在以「迷津慈航渡」為作家筆名的「公民醒不醒」部落格,以及「公民醒不醒」的臉書粉絲專頁,都可以看到當天已有全文,該文引經據典指出:

近十幾年來,網路上經常流傳一種說法:「古代沒有中國這稱呼」。網路媒體《報橘》還發一篇文章『梁啟超創造「中國」一詞』。

年輕人愛看網路消息,顛覆式報導對年輕人更是有強烈吸引力,很多人完全相信《報橘》的說詞,到處散播「中國是梁啟超發明的,在20世紀之前沒有中國」。有的人做圖文,有些人以此立論到處論戰,就說「以前有秦國、漢國、隋國…就是沒有中國。」

網路是可以傳播真相,但是也可以傳播謊言。只是真相是要靠自己挖掘,而謊言就自動送上門。

中國很多傳統史書,在網路上都找得到全文,所以利用網路來搜尋「中國」開始追尋真相之旅。

從維基百科找起,維基百科說:『「中國」一詞的字面意思是「中央之國」,最早出現在西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

有些人會說,這裡的「中國」都不是國家的意思。

沒關係,至少我們知道,「中國」這詞是在西元前一千一百年就有,而不是梁啟超發明的。

春秋末期(西元前400年)的史書《國語》的齊語篇有這段:

筑葵茲、晏、負夏、領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諸侯也;筑五鹿、中牟、蓋與、牡丘,以衛諸夏之地,所以示權于中國也。

白話文翻譯就是:

下令修築葵茲、晏、負夏、領釜丘等幾個要塞,用以防御戎人和狄人對鄰近各諸侯國的侵掠;他還下令修築五鹿、中牟、蓋與、牡丘等幾個關隘,用以捍衛諸夏的要地,並向中原各國顯示自己的權威。

同樣是春秋時代的史書《左傳》:

三十一年,夏,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非禮也,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遺俘。

白話文翻譯:

三十一年夏季,六月,齊桓公來魯國奉獻討伐山戎的戰利品,這是不合於禮的。凡是諸侯討伐四方夷狄有功,就要奉獻給周天子,周天子用來警戒四方夷狄;在中原作戰就不這樣。諸侯之間不能互相贈送俘虜。

由於春秋時代是各諸侯分封建邦,所有齊、魯、晉、秦、宋…各國,而這些諸侯國的總稱就是「中國」。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就是《史記》,《史記》裡面有沒有講到「中國」呢?

不難找,開篇的史紀五帝本紀第一:「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爲帝舜。」

《史記-卷二 夏本紀第二》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栞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脩,衆土交正,致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史記-卷五 秦本紀第五》

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史記-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天下有八座名山,三個在蠻族領地,五個在中國內部)

《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分夾而進,事早濟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史記-卷二十九 河渠書 第七》

《夏書》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國也尤甚。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 第二》

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辟遠,不與中國會盟。

隨便找個幾段,「中國」一詞到處都找得到。史記講的「中國」,是「分裂的中國」,還可以用「中原地區」來解釋。

到了漢代,漢朝就是大一統的帝國,所以在《漢書》中,「中國」一詞就有所改變。

《漢書-卷六 武帝紀 第六》

「今中國一統而北邊未安,朕甚悼之。」

意思是「現在中國統一,但是北方邊界還沒平定,皇帝我很煩惱」

這裡提到『今中國一統而北邊未安』,就不能單指中原,因為漢朝的版圖是北到遼東灣,南到海南島,西到河西走廊。這範圍超過中原地區。

《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 第七》

嚴公二十九年「有蜚」。劉歆以為負蠜也,性不食穀,食穀為災,介蟲之孽。劉向以為蜚色青,近青眚也,非中國所有。

這裡講的「蜚」就是蟑螂,所以現代中文的生物分類,是蟑螂就是「蜚蠊目」昆蟲。

西漢中後期,漢昭帝曾經號召當時重要經濟學家發起經濟發展會議,史稱「鹽鐵會議」,會議紀錄成書就是「鹽鐵論」。在書中也可以看出漢朝當時是怎麼稱乎自己國家。

《鹽鐵論卷一 本議》

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厲中國,殺伐郡、縣、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贍,不忍暴士大夫於原野;縱難被堅執銳,有北面復匈奴之志,又欲罷鹽、鐵、均輸,擾邊用,損武略,無憂邊之心,於其義未便也。」

這段開頭就是『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厲中國』,可不是說『犯厲漢國』,而是中國。

在漢代的歷史書中,從來沒有以「漢國」來稱呼,出現「漢」就只有一個字,不會在後面加上「國」。國名就是中國。

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是編年體史書,書中同樣是以「中國」來稱呼這個國家。

卷十二:「皇帝繼五帝、三皇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萬物殷富」

卷十七:「越,方外之地,剪髮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與受正朔,非彊勿強服,威弗能制也,以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煩中國也。」

卷十九:「張騫自月氏還,具為天子言西域諸國風俗:「大宛在漢正西,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多善馬,馬汗血;有城郭、室屋,如中國。」

更明顯的例子是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指的是東羅馬帝國,景教是基督教的分支聶斯脫里教派。這石碑是唐德宗建中二年(西元781年)2月4日在長安城內的大秦寺立下,碑文是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參軍呂秀巖所提。(有些人認為呂秀巖就是呂巖,字洞賓,道教仙人呂洞賓居然是基督教徒)這石碑是以「中國」來稱乎唐朝,而不是「唐國」。

鄭成功寫寫給荷蘭守將揆一的「與荷蘭守將書」,有這幾句:「若有願留者,余亦保護之,與華人同。」明顯提到華人。又有「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也明顯提到中國。這份勸降書距今356年。

有些網路上的圖文作家,看到某些對歷史全然無知者講的一些話,就興沖沖的做圖文,編出一段:「中國皇帝楊堅登基,國號『隋』」、「朕是隋帝國的皇帝,你他媽中國是哪國啊?」這種離譜錯誤的圖文在網路上到處亂竄。更多人相信『梁啟超之前無中國』的荒唐話。

我們來看《隋書》:《隋書第三十六卷》有一段:「突厥嘗與中國交市,有明珠一篋,價值八百萬,幽州總管陰壽白后市之。」意思是突厥要與中國作生意,有明亮的珠子一盒,定價800萬,幽州的地方長官陰壽(字羅雲,陰嵩之子)買下來。

並不是以「隋帝國」稱呼 ,仍是「中國」。

楊堅會「定國號隋」,是繼承自他父親楊忠的「隨國公」封號,後來他起兵反北周,仍是以「隨國公」名義發兵,到奪權後才把「隨」字的走之邊去掉,成為「隋」。

翻遍史料,隋朝並沒有對外自稱隋國,所以「朕是隋帝國的皇帝,你他媽中國是哪國啊?」這是極度愚蠢的亂講。

近代中國的外交文書,仍是以「中國」自稱。明朝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稱:「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

清朝康熙年間的尼布楚條約有提到「將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為界。河之南岸、屬於中國。河之北岸、屬於鄂羅斯。」

所以,『秦、漢、晉、隋、唐、梁、唐、晉、漢、周、宋、元、明、清』這些朝代名,指的不是國家名,而更接近為「政府名」。國家是中國,政府一直換。

就像外國也有各種不同的朝代,以英格蘭為例,英格蘭也有分成諾曼地王朝、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斯圖亞特王朝、都鐸王朝、漢諾威王朝、溫莎王朝。這些王朝的更動,只是王室家族的變換,但是國家名稱都一直是「英格蘭」。

中國這國家概念,在歷史上是一直發展變化,從原先的「中原地區」,擴展為中原王朝控制地區叫「中國」,演變為「整個帝國範圍都叫中國」。

現在「教改」團體又出現「廢文言文,只學白話文」的呼聲,目的之一就是要台灣的學生都看不懂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只要一兩代的人失去在史書中找真相的能力,就可以被台獨論述的謊言洗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