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背水一战真相探析——功夫在诗外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2-02-05

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三十)

公元前205年十月,韩信率领汉军主力东出井陉,与扼守井陉口的赵军展开决战。
我们对于这种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的攻防战会有一种错觉。
以为战斗就是围绕着某条险要通道排着队添油式交手。
就和玩电子游戏一样,只有一个口子有路,其他区域都是不可通行的红色区域。
于是一个人在口子那挥着刀,其他小兵密密麻麻排着队上去。
 
现实中的战斗不会是这样的。
理论上在你可以在山道的任何地方修筑简易工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这没有实际意义。
因为你如果是少量兵力去守口子,不过是让敌人费点劲收割你的部队。
你说我大部队都驻扎在这险要道路上,你总没法过去了吧?
敌人倒是没法过去了,问题是你大部队跑到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深山老林来干嘛呢?
 
井陉这样的险要道路,防守方的核心优势就是后勤优势,攻方要穿越几百里狭窄艰难的山道,很难运送粮食。
你现在倒好,跟人家一样跑深山老林里来,等于和敌人一样的后勤难度,把优势给扔没了。
到时候攻方可以随时决定是否派出部队,派出多少部队。
防守方却只能大部队死守着这荒山野岭,没多久就把自己给拖死了。
 
所以面对井陉这样的险要道路,防守方的重点在道路两端出口的喇叭口方向。
防守方在喇叭开口方向建设好坚固防御工事,其背靠平原后勤供应便利。
防守方的目的并不是要阻止你部队进入平原,事实上如果只是人过去,再怎么艰难的山道人都可以想办法过去。
这和前面介绍的河流渡口是类似的,你非说送多少人渡河、过山那一定有办法,长江都能游过去,喜马拉雅山都能爬上去呢。
可问题是你的物资装备可就没法过去了(链接:《韩信灭魏之战)。
 
所以对于进攻方来说,后勤物资都必须老老实实走成熟道路运过来。
而防守方一般在险要道路上最多只是做做骚扰,大部队都部署在出口平地上看着你。
这样攻方即便过了关口也不敢轻易纵向挺进,不然你的物资和装备就成了我攻击的活靶子。
 
理论上攻方可以在关口的狭窄地域囤积重兵,徐徐推进。
可问题是你翻越数百里山道难道目的就是为了和我在关口对峙?
那你得浪费多少粮食啊,你要愿意这种土豪打法那你就打呗,看你能撑多久。
事实上一般进攻方都撑不了多久就只能退走。
后来诸葛亮北伐出关中的两次就都碰到这种局面,每次魏军都只要站住不动就逼得诸葛亮无奈退走。
 
所以进攻方要避免这样的必败局面,就必须打成运动战,轻装到敌人的地盘去,因粮于敌。
这样,战斗就变成了典型的“人盯人防守”。
对于什么叫“人盯人防守”式战术,熟悉《安史之乱》连载的朋友不会陌生。
(链接:《安史之乱之常山之战》)
我们不妨回顾下安史之乱时唐军与燕军的常山之战,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人盯人防守”的实战战例。
而汉赵井陉会战与千年后的常山之战,作战双方的战略诉求和战术手法都有很多类似之处。
我们理解了常山之战,就比较容易理解背水一战到底是怎么打的。
 
简单来说,数百里井陉山道既是运输线又是退路,必须要保护。不然部队就成了一支孤军,非常危险且士气会掉得很快。
但数万大军的后勤没法完全倚赖这条艰难的山道,需要不断派出轻装部队向河北腹地挺进。
这些运动战分队一方面就地寻找粮草物资,一方面打击敌人后勤,一方面寻找敌人薄弱环节,调动乃至歼灭敌人一部,以求量变引发质变。
 
而防守方赵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紧紧贴住汉军,盯着汉军。
汉军各轻装分队绕到哪里,赵军就要派出相应的部队跟住哪里。
目的是利用优势兵力优势装备阻止汉军骚扰后方,阻止其获得后勤物资,进一步还可以歼灭汉军有生力量,以求量变引发质变。
 
经过一段时间的盯人防守,如果防守方调配得当,死死贴住了敌军,那么攻方基本上撑不住后勤,只能退走。
退走的时候攻方很有可能出现混乱,守方抓住时机掌握好反攻节奏,有可能获得很大战果。
八百年后的柏壁之战,李世民就是这么全歼的宋金刚!
 
当然如果守方的基层部队战斗力不行,或者指挥层反应能力不足,贴得不够紧,就会出问题。
攻方得以摆脱防守深入河北腹地,一边劫掠物资补充,一边动摇敌人后方的战斗意志。
如果守方在河北腹地的统治基础比较薄弱,没能力坚壁清野,有可能就此崩溃。
 
同时我们不要忘了一个关键因素:
刘邦亲率的汉军主力正在南边的河内战场猛攻赵军,两面受敌的赵军这次国王加主帅齐齐出动前往北线井陉战场,目的在于一举歼灭北线汉军。
这就会使得赵军在具体的部署指挥上会出现孤注一掷全力出击的倾向,给汉军可乘之机(见链接:《背水一战之战役背景
 
现在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背水一战的战斗经过了。
当汉军打运动战派出一部向河北腹地移动时,陈余当然要根据汉军主力的移动派出部队贴身防守。
在运动的过程中,汉军与赵军进行了一次交手。
这次交手实际上是一次试探性的交手,汉军的主要目的在于判断赵军贴上来盯人的部队有多少。
 
正是通过这次试探性的交手,韩信才决定了后续冒险的背水一战计划。
原因很简单,韩信发现赵军派出贴身的部队数量很多。
很显然,赵军急于重创汉军以便更快的赶往南线战场,因而违背了盯人防守的根本原则。
 
就好比本来是一个后卫贴梅西,一个后卫贴c罗,还有俩后腰随时保护,这样的防守就很有层次,不容易被打破。
可是我现在让两个盯人后卫加一个机动力量都去抢梅西的球,想一下把球断下来。
万一梅西那俩小短腿倒腾开了你没断下来,他一旦传给没人紧贴的c罗那就危险了。
(梅西c罗不在一个队,以上只是打比方顺带开个玩笑)
 
因此韩信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身边两千骑兵部队和步兵分离,分别执行不同的任务!
原理是赵军贴身的部队很多,韩信身边的汉军没有能力击败和摆脱赵军。
既然主力决战没有希望获胜,那留着骑兵部队也没有用。
倒不如利用轻骑兵的隐蔽性和机动性,让他们悄悄向井陉关口一带急行军,配合关口部队尝试进攻关口。
说白了就是充分利用部队机动性差异,抓住一切机会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
 
现在战役就演变成两个战场的战斗。
井陉关口方向由于汉军轻骑兵的紧急驰援,局部得到了兵力补充,并且具备攻击的突然性。
但是在运动战的主力战场,汉军就进一步陷入了兵力的劣势,当务之急是找到合适战场,坚守阵地避免被敌军全歼或者重创。
这才有了背水一战的特定战场选择和特殊战场部署。
 
背水一战的具体战场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后人在史记注解里指出背的“水”是棉漫水。
其实只要理解了双方的战略目的,具体是哪条河流不重要。
对于韩信来说,他选择的主战场必定是附近的某条无法涉水渡过的河流,而且多半是沿途呈新月状的河段。
 
我们要理解河流之于布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如果有一路跟随欣赏安史之乱连载的朋友,应该对于河流在战场上的应用很熟悉。
在《清渠之战》、《决战香积寺》和《新店会战》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指挥官对于河流的充分利用(以上战役直接点击文字可跳到相关内容)。
 
背水一战关于河流的应用,和上述精彩战役都是基于同样的原理:
利用河流对人畜移动的阻塞,保护己方侧背不受敌方高机动性部队尤其是骑兵的包抄冲击。
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断定,韩信在移动中找到的主战场多半是新月状内凹式的一段河道。
这样,汉军的左右两翼和后背都被河流围住,纵深得到充分保护。
赵军想要进攻就只能添油式的攻击汉军相对坚固而狭窄的正面。
 
另一方面,正如史书记录的韩信在事后答疑所提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汉军置于被河流包围的阵地,后路断绝,战斗意志也会有所提升。
于是,赵军猛攻汉军阵地很久,无法取得突破式进展。
 
此时赵军指挥官陈余决定大部队回防休息(相信还会有少量部队看着汉军)也是情理之中。
现在汉军占据了有利地形,赵军与汉军在这个地形下添油式消耗下去,赵军肯定伤亡大于汉军,得不偿失。
汉军背水固守的阵地又不是什么战略要地,赵军在这里白白伤亡干嘛?
 
另一方面,从陈余角度来看,赵军这一次战斗达到战略目的了吗?
可以认为达到了一半,虽然一把全歼汉军的目的没达到,但从军事常识上来说陈余肯定也知道赵军的根本战略目的是“人盯人贴身防守”。
赵军大部队紧紧贴住了汉军,防止了汉军因粮于敌,正常情况下汉军已陷入困境。
 
汉军继续守在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背水地形,那用不了多久你就粮尽崩溃,很可能被全歼。
如果要继续达成骚扰和获取后勤的战略目的,那你就要离开优势地形。
汉军如果撤离背水地形就随时会遭到已经贴住你的赵军优势兵力追击,大概率崩溃。
看上去汉军只能返回关口阵地,伺机展开下一轮运动战。
 
可是当陈余带着赵军主力心态轻松的返回井陉关口的时候,他得到一个令他目瞪口呆的消息:
关口居然丢了!
更令陈余无比绝望的是,赵军居然就此自行全线崩溃了!!
                           
井陉之战,韩信大胆果断的指挥,灵活的战场部署和准确的形式判断,都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韩信不愧为优秀指挥官,不愧为一代名将!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导致陈余惨败的关键因素并不仅仅是军事因素!
 
井陉关口是双方阵地和工事所在,赵军还有着相当的工事优势。
赵军有着不小的总兵力优势,即便汉军二千轻骑兵突然紧急回师,留守关口的赵军也仍然占据数量优势。
但是赵军却就此崩溃,居然丢了关口。
很显然,陈余此时也遇到了与魏豹同样的难题,一旦他本人不在,部队的战斗意志非常值得怀疑!
(见链接:《韩信灭魏之战》)
 
事实上在崩溃前,赵军并没有遭遇重大损失,兵力仍然保持优势,富饶的河北腹地都还在手里。
南线虽然面临猛攻,但是项羽的楚军主力随时都可以支援,赵军的余地其实很大。
当前的局面最多算是战场形势出现了突然变化,遇到了一定困难。
但是赵军就此丧失了战斗意志,彻底崩溃。
 
我们在此前反复介绍过,河北上层建筑一直处于外地强龙和本土豪强的脆弱联盟之中。
而以武臣、韩广、张耳和陈余为代表的这帮外地强龙进行了一波又一波激烈火并,他们的政治基础都已在内讧中消耗殆尽。
可以说陈余的赵政权在河北的统治基础异常薄弱,何况汉军中有老赵王张耳。
基于赵国基层豪强的角度,我们为你一个外来的陈余拼命干嘛呢?
老领导张耳熟悉河北局面,知道怎么和我们一起分蛋糕,我们翻过来投靠他好像也没啥大不了,反正我们这么翻来覆去改换门庭只怕都有五六回了。
这才是陈余转瞬间突然崩溃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真实的背水一战再次证实了那个颠扑不破的原理: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
一个政治势力,能够在脱离领袖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这是千难万难的事情。
因为这需要让相当大一批实力派认为领袖团队的利益和自己小团体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这也是本连载前几节反复进行很多相对枯燥的政策细节介绍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终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胜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