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病小结

 了然3z5ctoaa2w 2022-02-05

阳明病提纲:

    1、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2、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3)

    3、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84)


    4、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5、问曰:缘何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6、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

    7、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也,是转属阳明也;(185)

    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187)

    9、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203)

    10、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鞭也;(245)

    11、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12、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246)

    1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


    阳明病,阳气亢盛,邪从热化的极期阶段,证候性质属里实热

    病邪多以“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等热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热自内发,故病位在;要么表现为无形大,要么表现为有形邪。

    从脏腑角度讲,阳明病多表现为胃与大肠的病证。

    阳明病多表现为热和实的特点,习惯上称以胃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为阳明经病,以大肠实(便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为阳明腑病。

    脉象也多表现为两种脉象:大脉(经脉)或实脉(腑脉)

    中医治病,因势利导,“其高者,因而越之”,用吐法;在中者,“热则寒之”,用清法;在下者,“腹满痛者,急下之”,用下法。

    所以,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吐、清、下。

    根据吐清下的治疗原则,同时结合用药规律,阳明病大致按瓜蒂剂、栀子剂、葛根剂、石膏剂、大黄剂等进行分类。

    瓜蒂剂:瓜蒂散

    瓜蒂散:病在上脘,或为痰饮,或为宿食,或为不当食物,“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当吐之”。

    瓜蒂散=寸滑+气上冲喉咽不得息

    栀子剂: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柏皮汤;枳实栀子汤。

    栀子豉汤:“胸中烦(懊憹、结痛)不得眠”,“按之心下濡”,说明热停胸膈,并非有形实邪,而为无形之热扰心神证。

    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利三焦水道;豆豉辛苦,辛以透宣,苦以清热。二药清轻宣泄,且病位靠上,多一吐而愈。

    栀子豉汤=三部脉数(气分)+心中懊憹+心下按之濡

    栀子甘草豉汤:心烦懊憹,伴有少气疲乏,加炙甘草补气。

    栀子甘草豉汤=三部脉数(气分)+心中懊憹+心下按之濡+少气

    栀子生姜豉汤:心烦懊憹,伴有呕吐恶心,加生姜止呕。

    栀子生姜豉汤=三部脉数(气分)+心中懊憹+心下按之濡+呕

    栀子厚朴汤:本为厚朴七物汤证,误用不当下法,造成表邪内陷化热兼气机痞塞证,栀子除烦袪热,厚朴枳实除满导滞。

    栀子厚朴汤=三部脉数(气分)+寸郁+尺郁+心烦腹满

    栀子干姜汤:上热,心烦;下寒,下利,寒热格拒,阳明与太阴合病,解决“旧有微溏,不可服栀子汤”之弊。

    栀子干姜汤=三部脉数(气分)+心烦+下利

     栀子蘗皮汤:湿热熏蒸,发热,身黄。栀子清三焦之热,从小便而出;黄柏燥湿袪热,从先天清湿除热。热与湿去,“发热身黄”自消。

    栀子蘗皮汤=三部脉数(气分)+身黄发热

    枳实栀子汤:大病初愈,因劳造成气机不畅,心烦懊憹,或二便不利,枳实导滞,栀子豉汤除烦。

    枳实栀子汤=三部脉数(气分)+尺郁+心烦

    葛根剂:葛芩连汤

    葛芩连汤:邪热入里,热邪急于外出,故脉促。邪热出表,皮肤“汗出”,肺“喘”散热;邪热入里,“利遂不止”,大便臭秽。葛根辛凉从表散热,黄芩黄连苦寒从里清热,炙甘草反佐顾护中州。

    葛芩连汤=整体脉大而促+汗出而喘+热利

    石膏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苍术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无形大热入里,脉洪大,口大渴,全身大汗,体温灼热。

    白虎汤=脉洪大+大渴+大汗+大热

    白虎加人参汤:大汗伤阴,加之脾虚,运化乏力,化源不足,或烦渴引饮;或寒热格拒,“背微恶寒”;为阳明与太阴合病。

    白虎加人参汤=脉大而芤+烦渴+大汗+大热

    白虎加苍术汤:脾虚体湿,感受暑温,大汗,大渴,大热,但身体困重。苍术燥湿,湿袪身轻,也是阳明与太阴合病。

    白虎加苍术汤=脉大而濡+大渴+大汗+大热+身重

    白虎加桂枝汤:表有寒邪,里热炽盛,热多寒少。热多,故大渴大汗大热;寒少,表有寒邪,故“骨节疼烦”。“烦”为热,“疼”为寒;白虎汤去热烦,桂枝去寒疼。

    白虎加桂枝汤=整体脉大+寸沉关大尺数+热多寒少+骨节烦疼

   竹叶石膏汤:气阴两伤证。“热伤气”,故“少气”;阴液不足,故“虚羸”;气阴两伤,津液无力上呈,造成“咽喉不利”,欲自救,故“气逆欲呕”。

    竹叶石膏汤=整体脉大+寸稍数+关滑大+口渴心烦+乏力+欲呕

    大黄剂: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茵陈蒿汤;蜜煎导;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泻心汤:阳亢火盛,扶摇直上,殃及中上,胃热则痞,动血则衄。大黄寒下,直折火势;黄芩黄连,去热清火。

    泻心汤=寸数+关弦+心下痞&衄&便秘

    附子泻心汤:上热下寒,寒热格拒。上热,则颈以上“汗出”;下寒,则“恶寒”或厥逆。泻心汤去上热,附子温肾阳,为阳明与少阴合病。

    附子泻心汤=寸数+关弦+尺沉+汗出恶寒&上热下寒&便秘(脐上一寸按之痛)

    调胃承气汤:胃有邪热,或停有宿食。造成心烦恶热,甚则谵语。大黄芒硝攻下泄热,引邪下行,无形泄热,有形去实,炙甘草反佐,顾护中土。

    调胃承气汤=脉沉实+心烦恶热&宿食谵语

    小承气汤:阳明腑实,潮热,汗出,腹胀满,大便硬。大黄苦寒,以下气通结,荡涤肠胃。枳实苦寒,理气破结除痞,厚朴苦温行气除满,三药合用,通便导滞。

    小承气汤=整体脉沉实+寸尺郁+便秘

    大承气汤:大黄苦寒,攻下泄浊;芒硝咸寒,润燥通便;枳实苦寒,行气破滞;厚朴苦温,散结除满。四药配伍治疗实热结聚、痞满燥实坚俱甚之阳明腑实证。较之小承气汤,力量更足,通下之力更强。

    大承气汤=脉沉实+痞满燥实

    茵陈蒿汤:湿与热结,汗出不彻,或“但头汗出”;或“小便不利”;或大便秘结;湿热蒸腾,表为黄疸;湿热裹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茵陈清利湿热退黄;栀子苦寒,清热除烦利小便;大黄苦寒,清热导滞;三药合用,邪从大小便而去。

   茵陈蒿汤=三部脉沉数+小便不利+大便不畅+黄疸

    蜜煎导:便秘又误用汗法,津液严重不足,不可用下法,欲大便者,只可用润法,蜜煎导操作麻烦,现代多以开塞露代之。

    大陷胸汤:水热互结,结于心下,硬满而痛,不可触碰,情势紧急,霹雳手段。大黄芒硝,清热导滞;甘遂,泻火逐饮。皆为峻下之药。

    大陷胸汤=脉沉紧+心下硬满而痛+不可触碰

    大陷胸丸:结胸证,水热互结,硬满而痛,多在心下,兼有项强,非大陷胸汤急证者,缓下法。

    其他剂:小陷胸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旋覆代赭汤。

    这三个方剂虽无阳明病的“汗出,恶热”等普遍特点,但多表现为阳明胃腑的特点,所以,也列在阳明病方剂。

    小陷胸汤:“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痰热互结,病位在胃上口贲门位置,是西医所说的贲门炎。

    小陷胸汤=寸滑数+关滑+心下按痛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枢运转不利,寒湿互结,胃的降浊能力不足,自感痞满不适。中枢汤中加量生姜半夏,增强胃的降浊能力;减少炙甘草人参,以佐脾升,从而斡旋中枢;厚朴除满,对症治疗;大枣生满,弃之不用。病在胃,阳明经当令,故午后三点到晚上九点自感腹胀。

    朴姜夏草参汤=整体大脉+寸郁+关滑+申至戍时腹胀

    旋覆代赭汤:因汗吐下不当,波及中枢运转失司,造成神经性不自主噫气。用中枢汤恢复中枢运转功能,旋覆花行气化痰降逆,代赭石平肝镇逆,对症治疗,解除噫气。

    旋覆代赭汤=心下痞硬+噫气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