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俗新风《农家历》

 捉光凑影 2022-02-05

      我爷爷不是农民,我爷爷的爷爷从家谱里看也不是农民,但爷爷每年都要买一本《农家历》,年复一年从不间断,而且每年的《农家历》都保留着,积攒多了,就订成厚厚的一沓。

图片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农家历》发挥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作为写春联的参考书。爷爷读过私塾,有毛笔字功底,每年的春联都是自己写,而每年的《农家历》里都有新春联专栏,这些春联新词居多,即有辞旧迎新之意,又构思新颖,别具一格,贴出去不落俗套。爷爷的那些《农家历》中,还有几本年代久远的“老皇历” ,都是民国时期的坊刻本,印刷质量低劣,用纸又薄又软,翻看时有些费劲儿,为了防止书角卷起,还涂了蜡油。里面的内容除了月历表,二十四节气,农时民俗等内容外,还有出行宜忌,周易神课等内容。其中周易神课上图下文,每卦的解读“象曰”“诗曰”“断曰”都朗朗上口,还以历史故事作为引证,甚是有趣。除夕一乐,就是排出六枚大钱玩一玩儿,如果摇到上上卦,自是欢喜,但摇到下下卦,心有不甘,必再摇一卦,直到满意为止。弟弟顽皮,先把大钱在手心排好,然后双手合拢做摇晃状,其实手心里的大钱都叠在一起,位置并未改变,自然是上上卦,众人皆大笑并不识破。这样的游戏,也是《农家历》所带来的乐趣吧。

图片
      

      当然,《农家历》作为根据历法编写的“时间之书”,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阳历(公历)、阴历(农历)、干支历等多种纪年方式,并编制成表,相互对照,以供查询使用。爷爷就经常戴上老花镜,查查哪天“打春”,哪天“立秋”,有时也帮人择看结婚的“良辰吉日”,但爷爷不是食古不化的人,好日子总是选在农历阳历两相宜的节日或假期。《农家历》作为“农家”历,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记录节气农时、物候气象,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老黄历”走进了新时代,《农家历》剔除了周易神课等封建迷信的内容,增加了更多与农业生产,农村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比如二十节气的介绍及对应的农事安排,气象展望,农业谚语,生产生活知识,就像一本农业生产的小百科全书。新中国顺应“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历法改革趋势和呼声,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因此,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编印的《农家历》封面,特别在书名的两侧分别标注了“公历1950年”和“夏历庚寅年”的字样。这本新中国第一年发行的《农家历》,封面图分上下两幅,上图是马拉犁杖的春播场景,下图是联合收割机的秋收场面,通过对比,表达了新中国要改变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美好愿望。

图片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气象万千,各地区还会编印一些有地方特点的农家历。昭乌达盟时期,昭盟气象局等单位在1961年到1963年曾编印过农家历,因为昭盟处在半农半牧区,书名叫《农牧历》。传统农家历的封面设计一般都具有民俗性,这几本也不例外。其中1961年《农牧历》的封面设计,具有民俗性又不乏时代感,画面彩云当空,凤舞呈祥,三面红旗的飘带环绕着炼钢炉和麦穗,原野里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庄稼,草地上一位手持套马杆的蒙古族姑娘正在放牧牛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1959年到1961年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严峻时期,粮食严重短缺,物资供应困难,农业生产并没有封面图那样美好,共和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翻开1961年的《农家历》你会看到,这本农家历是用粗糙的黑纸(海纸)印刷的,与铅印的字顺色,字须仔细辨认才看得清。书的首页是醒目的大字标题“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前言也指出,1961年的农牧业生产任务更艰巨、更伟大、更光荣,大办粮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并指出,气象是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参谋和助手,是战胜自然灾害的哨兵,为此我们编写这本内容包括农业、牧业、气象的昭盟农牧历,供夺取以粮为纲大跃进的人民群众参考。从中可见,当年农业形势的严峻和紧迫。书里还有一篇文章是介绍几种代食品的制作方法。有用玉米杆、玉米轴(棒子瓤)做淀粉的方法,有黄豆秧做淀粉、做豆腐的方法,为了战胜自然灾害,填饱肚皮,真的是千方百计。1962年和1963年的农牧历印刷质量就好多了,1963年农牧历的前言中自豪地说,1962年我盟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贯彻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与各种自然灾害做顽强的斗争,获得了较好的收成。这几本《农牧历》中,气象预测和减灾抗灾的篇幅比较多,前面有昭盟气候资源、本年度气候展望、气象工作总则等内容,每个月还有当月气候展望、当月平均地温、农业预报专栏等内容以及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法等。在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我盟开始编印《农牧历》,这可能也是重视气象预测,指导农业生产,战胜自然灾害的一种决心和表现吧。

图片

       从1964年到1981年,农村读物出版社还推陈出新,连续出版过一本特殊的农家历—《东方红》,也称《人民历》。与传统的农家历相比,这是一本大型农村综合文化读物。普通的农历一般只有几十页,而这本书长达二百多页 ,而且还是十六开本。内容包括历表、节气气象、时事政治、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文化娱乐、科学卫生等诸多方面,是一本真正的农村生活万事通。这套丛书印刷精良,内页插图非常多,其中1964年首本《东方红》有许多张铜版纸的彩色插页,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突破了美帝和苏修的封锁,再看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与前几年的《农家历》相比较,真有种扬眉吐气、神清气爽的感觉。再看1966年的这本《东方红》的封面,神采奕奕的伟大领袖正把手中的枪交给民兵,仿佛告诉我们,时刻准备着,要敢于斗争,敢于战胜困难,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本书的内页也不乏喜庆气氛,每页的月历表都是套红印刷的,新春联采用了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用了红底黑字的真写版,年味十足。这本书在新农村建设专栏中,还介绍了二十八个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其中有赤峰县当铺地生产队治理风沙的宣传介绍,占了满满的一页,而且还刊登了三张照片,作为赤峰人,真感到骄傲与自豪。这种新型的历书,集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从1964年到1981年,一直沿用《东方红》之名,1982年更名《农村年书》,由人民出版社继续出版,一直到1997年终刊。

图片

      在集体经济年代,《农家历》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充当生产队社员的劳动工分手册。这种历书一般是六十四开的袖珍本,便于随身携带。年历表设计成双页贯通的方式,这样除了年月日的编排外,还能设计出劳动名称、应得工分、累计工分、计分员盖章等表格,成了一个带节气日历的,非常实用的劳动手册。不得不说,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真是无所不在。

图片

      现在,农耕社会日渐走向工业化,田园牧歌也渐行渐远,二十四节气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农家历》基本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显示时间的工具虽然随处可见,但时间的观念反而变得模糊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是否可以放慢一些,像爷爷那样,把《农家历》一页页翻看,并且一年一本积攒成一沓,这才是“过日子”,是岁月静好的从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