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林田湖”澎湃生命的交响,央视春晚这个节目像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春晚|央视|民歌|石工号子|采茶...

 贫娇堂行道 2022-02-05
文|话无缺(珞思影视研究组)
在今年的央视春晚上,尽显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华美学气韵的歌舞类节目,成为无数观众的心头好。其中,原生态情景表演《土地的歌》在零点过后掀起了一轮小高潮。
《土地的歌》汇聚鄂西《石工号子》、陕北《艄公谣》、大兴安岭《敖鲁古雅》、闽东宁德《采茶歌》、滇西洱海《心肝票》五地民风民乐,一席人与自然的对话,表达了中国人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文明最质朴的情感。
连日来,节目热度持续发酵,广大网友从不同角度品尝着它的独特之美。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这档节目到底独特在哪儿?
在笔者看来,它就像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节目,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山的回响、水的奔腾、林的生机、田的希望、湖的深情,还能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乐观向上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号子一响,文化自信“野蛮生长”
“伙计们啊!上工哒哟!哟嗬嗨哟……”
随着嘹亮的恩施石工号子响起,陕北民歌《艄公谣》、鄂温克族童谣《敖鲁古雅》、畲族民歌《采茶歌》、白族大本曲《心肝票》次第唱响“大地的歌”。
点击播放 GIF 0.0M
不得不说,这是一档会让文化自信“野蛮生长”的节目,笔者至少从中感受到了三重自豪感:
其一,这是东西南北中、山水林田湖共唱的一曲《谁不说俺家乡美》。
节目串联了来自大巴山、黄河、大兴安岭、闽东茶田、滇西洱海的五种非遗原生态音乐,既呼应了“山水林田湖”五种生态样貌,又对应着“东南西北中”五大地理方位。你有没有觉得,短小精悍的节目里,其实藏着一部音乐版的《航拍中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土地的歌》通过内容与技术的结合,打造了一个展示生态多样性和生命共同体的舞台空间,用文艺的形态带领观众巡礼“看的见青山、望的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各地人民纵情放歌,传递出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表演最后出现的蓝色星球,巧妙升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想必节目在这里希望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绿水青山”需要大家并肩携手,继续共创美好。
点击播放 GIF 0.0M
其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时候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了!
我们的文明和艺术,都是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土地上长出来的。《土地的歌》集合了来自土家族、汉族、白族、鄂温克族、畲族的五首原生态民歌,让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华人年夜饭”上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出来,而恩施石工号子、白族特有的说唱艺术大本曲、畲族人民擅长的二声部重唱“双音”、鄂温克驯鹿习俗等非遗文化项目,都是首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表演结束后,收到了很多亲朋好友、闽东社会各界的祝福,我真的太感动了。我觉得这个荣誉是属于大家的,是属于每一个为畲族文化付出的同胞们的”,演出结束后,畲族“双音”传承人雷美凤、雷清梅激动不已。她们说,“这次上央视春晚对于畲族年轻一辈是莫大的鼓舞,增强了他们积极性,非常有利于传承畲族文化,让更多人认识畲族,了解畲族,爱上畲族。”
在文化自信日益崛起的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有着日益丰富且多元的需求,“声”入人心的《土地的歌》,让广大观众看到了蕴含在非遗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里的宝藏,相信这将是一个美妙的起点,未来会有更多创作聚焦这一领域,开采出更多的精品。
其三,这是劳动人民的浪漫主义。
源自现实生活的艺术创造,总是有着澎湃人心的力量。
石工号子是流传于恩施州及我国南方开山采石工地的劳动号子,一领众和,铿锵有力;《艄公谣》致敬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鄂温克族童谣《敖鲁古雅》用孩子的视角展示古老而又神秘的驯鹿文化,传递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独特的人文风情;畲族民歌《采茶歌》演绎欢乐的采茶场景;白族情歌《心肝票》唱出有情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不少观众表示,“劳作中的浪漫”实在是太燃了,《土地的歌》所承载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集中迸发出中华大地上劳动人民的精气神儿,也让中华大地有了更生动的样子。
饱览大好河山,这波审美在大气层
《土地的歌》另一大让人无法忽视的亮点,就是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的舞台呈现。
节目一改依靠大量演员来烘托气氛的传统模式,以少量演员结合数字艺术,形成了运用影像与声音联动、写实与写意融合的数字艺术美学风格。
点击播放 GIF 0.0M
本次央视春晚将整个演播厅用LED屏幕360度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穹顶式的空间。《土地的歌》创作团队在设计中借助这个特殊结构,从借实写意的角度出发,选取每种自然景观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分别用绵亘的山脉、蜿蜒流动的泥沙、连绵起伏的林海等意象化的内容与主舞台场景相融合,并与音乐及表演内容产生互动,为现场观众打造了沉浸式的观感体验。
场景“山”利用台型变化,构建出山峦叠嶂、阳光映照于山头的场景。
场景“水”以南宋马远《水图》为灵感,用三种形态的波纹配合歌曲的三段发展,表现黄河水从平静到波涛汹涌的不同状态。
场景“林”选取树干这一元素,结合斜向的色块形成光栅,伴随轻快灵动的乐曲,展现冬日阳光透过茂密的白桦林的意象。
场景“田”伴随音乐呈现起伏状态的线条,勾勒出梯田的样态。
场景“湖”采用了倒影和涟漪两种与湖相关的元素,涟漪为声音可视化提供了媒介,同时借助山的倒影与开篇场景形成首尾呼应。
点击播放 GIF 0.0M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丰富舞台元素,导演组特意为《土地的歌》准备了两个1.2米直径的LED球体,让其与舞蹈演员产生互动的同时,有效融入整个舞台多媒体设计的方案。
在场景“山”中,LED球是橙红色的旭日,在男性舞者充满力量感的舞蹈动作的衬托下随音乐缓缓升起;接着在“水”段落又变为金色的炎阳,与整体场景色彩相调和;在“田”景中,LED球化为水滴,象征清晨叶片上凝结的朝露,伴随在其前方的女性舞者精灵般的跃动,成为画面的视觉焦点。
可以说,通过对空间及特殊道具的合理使用,《土地的歌》借助数字科技手段使其与舞台设计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创新性的,与歌舞表演融为一体的,充满互动感、灵动感、沉浸感的“视觉表演型”舞台风格。
有人说,每一个走上央视春晚舞台的艺术创作者,都带着一颗为时代留下经典的心——反正在《土地的歌》中,我们已然听到了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澎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