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掖-大佛寺

 hsgzlgg 2022-02-05

大佛寺景区位于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大佛寺景区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明代的弥陀千佛塔(土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

张掖大佛寺,原名迦叶如来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为历代皇室敕建的寺院,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民主西街大佛寺巷,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

佛寺前有一广场,巨石上刻着赵朴初题写“西夏国寺”几个大字,标明着寺院的历史悠久。

背面:“佛”。

弥勒佛像。

广场上立有一石坊,匾额:“塞上禅林”。楹联:“月临白塔,山幻丹霞,看鹫影飞来,高卧莲台拜肃像;霖泽甘州,民熙乐土,听驼铃唱远,低吟丝路媲南天”。

背面匾额:“和谐乐土”。

如今的大佛寺保留下来的建筑多为清代修缮过的,主体建筑主要有山门、牌坊、钟鼓楼、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土塔及金塔殿等建筑,占地约3万平方米。

山门。赵朴初题写匾额:“大佛寺”。楹联:“睡佛非佛睡,只是我未醒”。

寺院的朝向却是坐东朝西,不像中国大部分寺院的坐北朝南。后来查了一些资料得知,原来佛陀涅槃时就是头向北,面朝西,并对弟子们说佛法将在北方弘传,未来也会盛行于西方。北方弘传到是成了事实,盛行于西方还在遥远的未来。塑造这么大一尊睡佛安置在室内,必然要按佛陀涅槃时的样子摆放,如果安置睡佛的大殿是朝西的,而整个寺院的规划是南北向,那会更加的别扭与不协调,所以大佛寺的整个布局,是沿着东西向的轴线来安排。

进大门,一个大圆门,仿园林造景手法。原来大佛寺的山门是从张掖的明肃王府搬过来的。

中间一座牌坊,匾额:“佛法无边”,两侧匾额:“佛国长春”和“普放光明”。两侧钟鼓楼。搬迁自张掖陕西会馆。

背面匾额:“思佛护佑”。两侧分别为“法轮常转”、“万善同归”。

广场上放置香炉、焚香池、宝塔等。

大佛殿。

为两层楼,三重檐歇山顶,高33米,平面长方形,面9间,进深7间,占地总面积1770平方米。殿顶用青筒瓦笨覆盖,殿周围绕廊。这种巨大的体量在国内的寺院里应该说是绝无仅有。台明宽大,四周施望柱、栏板,大殿前后各施垂带踏跺,东西面均设四个龙头出水口,两山面各有两个出水口,檐下施斗。大佛殿面阔九间,进深七间,周围廊,与故宫太和殿及长陵隆基殿的形制有相似之处,在现存建筑中少见,根据李诫《营造法式》,“面阔九间”乃皇室规格,所以大佛寺大佛殿应为西夏皇室所建。

卧佛殿的整体建筑格局保留着明显的唐宋风格,在大殿的屋脊上也蹲坐有鸱吻兽,檐下额枋上也雕有龙、虎、狮、象、鹿等象征威武吉祥的珍禽异兽,可是细看那些蹲在屋檐上的屋脊兽,还是跟咱们汉文化不太一样。二层檐下施重翘五踩斗拱,正心拱、外拽拱用雕花通木枋代替。二层重檐檐下斗拱为三昂七踩斗拱,次明间施四攒平身科斗拱,稍、尽间施三攒平身科斗拱,顶间施两攒平身科斗拱。

二层匾额:“功德须弥”,一层匾额:“无上正觉”。一层檐下施重翘五踩斗拱,前后檐除廊间外均为两攒平身科斗拱。平身科斗拱正心拱隐刻成拱的形状。拱眼壁上雕刻各种动物,外拽拱用雕花的通木枋代替。前后檐明、次间檐柱间即板门中槛之上置双下昂五踩斗拱,均为五攒平身科斗拱。

“无上正觉”,雕刻于清乾隆二十四年(这是复制品)。意为“自觉觉他的功行达到了无上的境界”。

内楹联:“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外楹联:“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

前后檐明、次间檐柱间置四扇木板门,板门均为棋盘做法,上施彩绘,明间四扇组成二龙戏珠图案,两次间四扇组成丹凤朝阳图案。两次间四扇门未开,上有浮雕,两侧楹联:“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古今一梦人间几度续黄梁”。

左侧图案相同,楹联模糊不清。上面依稀可以看出是凤凰的图案,左右对称,组成双凤朝阳的画面,中门估计是龙。上面布满了历史的沧桑。

门板外侧各镶6平方米见方的砖雕一块,上精雕如来佛讲经说法的故事和神态各异的诸佛像。南为西方极乐世界,上书“登极乐天”。砖雕外框,饰以法轮、宝伞、盘长、海螺、莲花,宝瓶、金鱼、宝盖八宝图案,间隔卷草。

右下方书“西方圣境”。对联为“宝殿巍峨无人量天成敬仰,金身显焕河沙凡圣共皈依”。两层亭台,正中端坐阿弥陀佛,侧立两弟子,观音、大势至二菩萨坐于两侧。一层台角,僧俗恭听佛法,台前瑞禽起舞。佛顶上方刻迦楼罗,两侧天神飘带,宝树林立,左立覆钵塔,右建阁楼。下方一带莲池,莲叶葱郁,莲花盛开,特别是每朵莲花中一坐婴童,代表重生西方净土。

北为佛说法图,上书“入三摩地”。

右下方书“衹园演法”,对联为“佛日增辉万善同归登彼岸;法轮常转十方瞻仰正菩堤”。释迦牟尼结跏趺坐须弥座上,头光、背光;侧立迦叶、阿难两弟子,头光;左右文殊、普贤两菩萨,头光、背光;外侧各两人,或为帝释天、大梵天携弟子。佛祖上方刻迦楼罗(金翅鸟),左右天国众像,脚踏祥云。佛祖下方,文武显贵、平民百姓,或跪或立,虔诚礼佛。最下方,怪石嶙峋,草木葱茂。

此为中国砖雕艺术之珍品。

卧佛殿的四周有一圈由四十根顶天立地的大红柱子围成的柱廊,这一排大红柱子看起来相当气派,使得卧佛殿看起来更加宏大雄伟,这与大殿里面卧着的那尊巨佛倒真是堪称是绝配呀。

这些建筑上的木构件真是挺有历史感的,你看上面那些粗糙的花饰,还有那些笨拙的小动物,都好像是经历了多年风吹日晒的颜色,感觉这种由历史积淀出来的沧桑感,不是现在的修旧如旧能仿出来的。

大殿内的柱廊上,绘饰绝少浮图,而是以龙为主。

殿内塑释迦牟尼涅槃像,为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与左下的游客相比,就能想像卧佛有多大

大殿内的柱廊上,绘饰绝少浮图,而是以龙为主。梁柱间红彤彤的一片,只是大佛的腹部袈裟,佛像上部身体高过一层殿梁。

佛教所讲的涅槃就是指这种状态,生死共存于一体。那么用塑像如何来表达佛法中所说的这种状态呢?工匠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佛陀涅槃像他的眼睛是睁开的,上半身代表生;而他的下半身是双脚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姿态僵直,只有死人才会这样,这就代表死。

双脚整齐地叠放在一起。三个脚趾比一个成人还高。还有两个脚趾甲没涂金!

佛祖足底,千辐轮印清晰。

木胎泥塑,金描彩绘,面部贴金,头枕三层莲台,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

右手掌展放在脸下,左手放在大腿一侧,胸前画有斗大“卐”字符号。梵文,意为“吉祥海云相”。

造像精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

北侧可见佛祖的头顶密布蓝色肉髻,高枕于三层莲台之上。佛的头部有密室,可存粮藏宝。

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举哀像。卧佛首足处塑有天部两大护法大梵天和帝释天立像各一尊,通高7.6米,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对佛祖的虔诚与崇敬。

首部大梵天作中年帝后像,云髻高挽,彩带飘扬。

足部帝释天作中年帝王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

南北两侧所塑造的则是十八罗汉群像。

中部三罗汉。北墙正中开窗,有些简陋。

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墙壁上壁画内容有山水树木,竹林奇石,凤鹤角鹰、鹿狮、人物及《山海经》中内容等。

  

  

  

这尊伏虎罗汉身旁有一只虎像狗,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上面的降龙罗汉。这条龙不像其他的降龙罗汉骑在龙身上的造型,而是腾起在天花板上,张牙舞爪面对罗汉。

壁画。

大佛殿现有壁画530多平方米,主要绘在一层殿内的四壁上,二十四诸天礼佛图又称诸天神将图,位于大佛殿西壁殿门南北两侧,共绘神像27尊,其中南侧13尊,北侧14尊,还有犬1只,主要包括以四大天王为代表的二十四诸天神、齐天大圣、二郎杨戬。

供养菩萨壁画位于大佛殿东壁殿门南北两侧,紧靠门的两侧绘哼哈二将各一尊、供养菩萨各六尊。这些诸天神将和供养菩萨衣冠服饰朴素、端庄,白壁为底,流畅的线描细而不腻、繁而不乱,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人物神态生动。

南北两面的壁画。

《观音救难》壁画,左侧和右侧各一幅,绘有“持花二菩萨”、“持花两观音”等。绘画手法细腻,人物刻画凝神生动,线条飘逸灵动。

 

 

  

  

  

    

    

大殿后部,卧佛背屏与后墙形成两间进深的狭长礼佛通道。背屏侧筑坛立像,壁画背景。

南侧大势至菩萨雕像。

中间地藏王菩萨,左手捧宝珠,右手持锡杖;坐骑绿狮。背后墙上画的《西游记》里取经故事壁画。主要有“大战红孩儿”、“活人参果树”、“路阻火焰山”、“大圣拜观音”等大概10个故事。

  《西游记》里取经故事壁画(左侧)。

《西游记》里取经故事壁画(右侧)。

画中人物猪八戒与吴承恩《西游记》中又懒又馋的形象不同,而是探路、遇魔勇挡、遇难勇上的勤快、勇敢形象,孙悟空倒成了挑担子的。

北侧是观音菩萨,左手倒持净瓶。

大佛寺背面,看起来格局和正面几乎一样,依然是中间三个殿门

中间三个殿门。外楹联:“不灭不生,法雨慈云天外现;无尘无垢,十洲三岛梦中游”。内楹联:“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在殿门两边分列着很多石碑,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没有细看。

东侧正中,原址为万圣殿,现迁建张掖文庙大成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清代建筑。作为佛教艺术陈列厅。整个展览分为流沙古迹、佛陀之光、丹青溢彩、法宝敷传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大佛寺遗藏和出土的碑刻、记事碑、造像、绘画、法器、密宝等佛教文物。五个多世纪以来,张掖大佛寺藏经的浩瀚,一直为高僧檀越、雅人高士所津津乐道。作为传统寺院的重要法宝,佛经是构成张掖大佛寺历史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匾额:“法宝敷传”。  

这里保留着大佛殿的“无上正觉”原匾。左右墨书明确:“乾隆二十四(1759)年仲夏,阖郡众姓弟子□□”,非乾隆帝御书。这匾题字有力道有容貌,可谓:苍劲挺拔,端庄秀丽。匾额四周饰以:梅兰竹菊、琴棋书画、金翅鸟和宝珠等图案,镂刻功夫了得。

明确记录大佛寺历史的是明宣宗皇帝《敕赐宝觉寺碑记》。

原碑早失,碑文来自明代《甘镇志》。此碑文反映:1、这里原来就是古寺遗址,存在倒塌殿宇,就是西夏时期嵬咩看到的“崇丘、翠瓦、金甓”,并从中得古涅槃佛像;2、尽管现存大佛殿、卧佛像像是明清,但是仍保存着西夏时的布局——坐东朝西,而且卧佛应受早期涅槃造像的影响。

明万历年间残碑。据称提到,时称弘仁寺,“正统间重修,近二百年,倾颓殆甚。都督同知张公暨子允起而修焉”。

明代佛像残件。

明清两代,每次对卧佛修补后,都用铜、铅、铁制成记事牌,存于卧佛腹中。

老祖宗高明,知道纸会腐烂,用铜牌记事。明成化十三年重修卧佛记事铜牌。这块铜牌高49cm,宽44cm,长方形薄铜板上沿饰做覆莲花瓣状,下沿为仰、覆莲台形,纹饰皆捶揲而成;正面錾刻有239个汉文楷体字,内容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张掖因地震而重修卧佛的记事,落款处有僧职名单。另外,它记载的明成化十三年,张掖发生大地震,卧佛佛首倾颓,大佛寺随后重修。这对于研究大佛寺建筑、塑像的历史及我国古代地震灾害等情况也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丝绸之路上的张掖。

佛教东传路线上的张掖。

明清时期佛像为捐赠和征集文物。




  

  

  

卧佛腹内出,明代漆绘描金人物铜镜。

魏晋莲花形铜吊灯。

元 铜金钢杵

 

 

  

  

  

  

  

  


西夏国师思能,在佛学上有很深的造诣。1098年思能等人在迦叶如来寺见慧光掘地而得数尊古卧佛而发愿建造宏刹。凭借他的皇族身份和“上品等位”的国师地位,争取乾顺的支持。先是策划由张掖僧人法净携三尊出土的古卧佛像献给崇宗乾顺,在他的努力和建议下,贞观三年(公元1103 年),乾顺赐额敕建甘州卧佛寺。燕丹国师返回甘州就获悉嵬咩国师掘出卧佛的消息,他不得不感叹:600 年前拓跋氏毁佛灭法,使张掖迦叶如来寺的涅槃古佛隐于地下600 余年不见光日,600 年后又是拓跋氏的后代幸得重光,真可谓“法情轮回”。

这里有金塔寺石窟的模型。原窟位于马蹄寺东偏南直线7、8公里的一处60米高的红砂岩崖壁上,分东、西两窟,现存佛像227身,壁画百平米,为1600年前的北凉时期开凿。金塔寺石窟是马蹄寺石窟群的组成部分,也是马蹄寺石窟中的精华、北凉佛教艺术代表作。

东窟

西窟平面纵长方形,宽7.9米,深3.9米,高4.3米,覆斗顶。

西窟中心凿四方形塔柱,塔檐为台,分为三层:下层正中开圆拱大龛,内塑主尊佛像结跏趺坐,龛外两侧塑菩萨像;中层正中开圆拱浅龛,同样内塑主尊佛像,龛外两侧塑菩萨、弟子像;上层无龛,塑千佛和菩萨。四壁及坡面满绘千佛、菩萨,上部为北凉开窟原作,下部为西夏补绘。


  

大佛寺卧佛构造示意图。释迦牟尼涅槃像的体内有三层空间,装藏着各时期的信徒们供奉的宝物,其中头部是经书,可惜文革时期被捣毁焚烧。

大佛缩小版。

明 龙首耳吊环铜壶

明  佛骨舍利子

张大千画十八罗汉图

背面,匾额:“诸佛同尊”。其上匾额为篆体“曼荼罗艺术陈列”。曼荼罗又译〝曼佗罗〞、〝慢怛罗〞、〝满拏啰〞等;曼荼罗意译〝坛〞、〝坛场〞、〝坛城〞、〝轮圆具足〞、〝聚集〞等, 是密教传统的修持能量的中心。茶花又名曼荼罗花,它是佛教中的吉祥花,相传佛祖传法时,手拈曼荼罗花,下起漫天曼荼罗花雨,象征宁静安详、吉祥如意。 

藏经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清代建筑。背后是土塔的塔尖。

匾额:“般若藏海”。楹联:“贝叶成文慈云永被,天华散彩法宇弘开”。

藏经殿作为佛教经籍陈列室。大佛寺佛教经籍陈列厅布展分:写经、刊印、藏经的三个单元

展厅局部。

保存最珍贵的是明正统十(1445)年英宗朱祁镇颁赐的《北藏》佛经。当年圣旨有损,原文为:“皇帝圣旨: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朱元璋)之志,刊印三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甘州卧佛寺,永充供养, 听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爱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谕。正统十(1445)年二月十五日”。

《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又名《永乐北藏》。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英宗皇帝朱祁镇御赐,为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敕令在北京开雕之大藏经。《金陵梵刹志·钦录集》卷二曾记,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三月初三日,宣僧录司右善世道成与一如等八人于西红门,降旨“将藏经好生校勘明白,重要刊板。经面用湖水裱素绫”。校经地点北京庆夀寺。《北藏》刊板,自永乐十七年三月开始校勘藏经,至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十一月经版刊竣,历时二十一年(公元1419—1440年)。主要颁赐全国名山大寺。藏经自大乘般若经起,至明三藏法数,集佛教经、律、论之大成,共收经1621部,6361卷,分作636函,以千字文编次自“天”至“石”。 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北藏》首部佛经《大般若波罗蜜经》到达甘州(张掖),至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全部《北藏》赐经完毕,举行了承旨仪式。

金书《大般若经》,出自太监王贵之手。明正统六(1441)年,《北藏》首部《大般若经》初到张掖,时驻陕甘太监王贵组织名士,将经文用金银泥粉抄写在绀青纸上,历时一年完成,为镇寺之宝。其中,金书佛、菩萨及真言,银书其它。500多年来,银字氧化暗淡幽古,金字仍旧灿烂生辉。

金书《大般若经》,卷首为五折泥金曼陀罗(佛坛),后一折泥金龙牌,金书“皇帝万岁万万岁”;后六折金书《金书大般若经序》。金线纤细,层次有致,水平高超。

卷首为五折泥金曼陀罗(佛坛)。画面以本尊释迦牟尼坛城为中心,周围绘以十方众佛、菩萨、诸天、罗汉、神众等尊像,人物多达一百零八尊。经书封皮以绫锦装帧,刺绣龙纹图案,尽其华贵。

后一折泥金龙牌,金书“皇帝万岁万万岁”;后六折金书《金书大般若经序》。经文书法结体周正,字体清雅俊美。

《大般若经》。

佛曲源于印度,初称梵呗,是以短偈形式来赞颂佛、菩萨的颂歌。南北朝时代,民间吟唱赞偈甚多,乐僧辈出,至唐代,佛曲已普遍流行。当时的佛曲名目有《婆罗门》、《悉昙颂》、《佛说楞伽经禅门悉昙章》等三百余首。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行世,这便是张掖大佛寺保存的明代永乐佛曲。大本名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长42cm,宽27cm,厚5cm; 小本名为《诸佛如来菩萨名称歌曲》,长27cm,宽17cm,厚5cm。

仿刻佛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佛顶心大陀罗尼经。

大般涅槃经。

大乘妙法莲华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关圣帝君觉世格言。

印经中图案的模板。


展厅局部。

画。




场景:“金柜焚夹”明朝时期一位僧尼为避免佛经在战乱中毁坏,就将《北藏》经放入十个大柜,金书《大般若经》放入二个小柜,再砌墙挡住经柜,尽管外界战火四起,一片狼藉,墙后的经书却远离红尘,直至后人发现才“重入尘世”。

写经场景: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四月,太监王贵会集书法绘画名士,以《北藏》首部为蓝本,造金书《大般若经》金银书造佛经,从纸张的处理到最后的装潢,需经数十道工序。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初,王贵不幸去世,六百卷金书《大般若经》的制造工作由左少贤李贵继承,于当年圆满完成。刊印佛经:明万历年间,弘仁寺已开始在大佛殿北侧的金塔殿刊刻经版,印刷流通。顺治十年弘仁寺组织僧侣至凉州罗什寺补造佛经时,请来河南的刻经工匠以甘州的梨木为原料经行刊印。

  

藏经殿紧邻土塔,之间有小桥相通。

塔基外侧两层廊殿,分构内外回廊。  

土塔所在的殿内已修建成了一座小型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的都是在大佛寺内出土发现的历朝历代的经书、石碑、铜镜、玉雕、珍珠等珍贵文物,还有中国的古钱币和波斯银币等。    

一层是万佛堂。

正面三世佛。

其它三面为迦叶、阿南、文殊、普贤及大佛寺始创人嵬咩国师共五身像。




背面。

绘有“释迦弘法”、“王贵集士造经”、“佛祖本身故事”、“菩萨救八难”等九通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壁画。  

    

  

弥陀千佛塔,俗称土塔。

塔高33.37米。相传置放着释迦摄摩胜骨灰。全塔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塔基每边长23米,层层向上收小,共13节,该塔造形别致,和北京妙应寺白塔有相似之处。

该塔最突出的特点是双层的四塔,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共计9塔,风格独特,为其他金刚宝座式塔所没有。

塔座之上有两层须弥座。每层须弥座四角各有一座小塔,与主塔型制相同。

塔身之上又有一层须弥座,座四面各开五个小龛,内供佛像。

十三经天上顶置相轮。

华盖直径4米多,四周饰有36块铜质板瓦,悬挂着36个流苏风铃。顶置铜质宝瓶塔刹。

离开土塔,旁边有一个花园,园中有一雕像。她不是佛,而是一个尼姑,叫本觉。

1941年大佛寺住持妙显和尚在得知马步芳的部队在进入张掖之后,张掖佛教协会会长张声威秘密将经卷装入12个柜子,在寺院一处不显眼的房间内砌了一处长40米、高20米、宽4米的夹壁墙,将其藏在寺中。

为使这些经卷留传于后世,在寺院僧侣中挑选最后了忠诚的僧人秘密参与护经。而最后的护经任务就落在了本觉尼姑的肩上。本觉尼姑俗姓姚,190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自幼聪明好心,一心向善。17岁时出嫁为人妇,辛劳操持家庭生活,不幸丈夫因病早亡,从此一心念佛,45岁时出家为尼,1952年碾转来到大佛寺。住持见其诚实可靠,遂选为护经僧人。文革期间她受尽凌辱,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但是她只字未透露佛经之事,直到1975年腊月二十三夜,因土炕透火透烟不幸去世,终年74岁。后来人们在清理这间破屋时意外发现了夹壁墙的通道,才使得这些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从侧门进入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始建于雍正二(1724)年。位于大佛寺的东北角,占地1700平米,建筑门类齐全,山门、牌坊、钟鼓楼、戏楼、观戏楼、厢房、大殿一应俱全,保存完好。砖雕和木雕都很精美,有浓郁的三晋风格。

 首先是歇山顶春秋楼组成的正殿(右),前建抱厦(中),相连卷棚碑亭(左),均阔三间。

卷棚碑亭紧贴东西厢房。

碑亭前额“关帝庙”

碑亭前方有香炉,两侧是东西厢房。

碑亭。

抱厦匾额阎锡山题:“乃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楹联:“汉朝忠义无双士,自古英雄第一人”。

抱厦墙角的砖雕。

正殿。

内供关公。左侧是手掌印信的关平,右侧是手扶青龙偃月刀的周仓。

东西两边为对称的厢房,各宽9间,深1间,悬山式顶,最后正中为大殿3间,平面正方形,宽14米,深14.6米,单檐歇山顶,两侧为东西配殿,规模较小,各宽3间,深1间。整个建筑主次分明,构成了古建筑物的特色。

东西厢房东侧是牌坊。木牌坊为四柱三门,正楼大、左右次楼小,歇山式顶。这是牌坊背面。

牌坊正面匾额:“威震华夏”。

牌坊两侧是钟、鼓楼。

钟、鼓楼形制相同。

钟鼓楼东侧为戏台,左右看楼。

东西看台建制相同,二层走廊,二楼有壁画。

戏台。这是一座独特的大门戏台合体建筑。

下面是通往山门。

会馆山门,山门左右的八字影壁上书有“忠”“义”两个大字。门廊和八字影壁皆为民国五年(1916 )加建。平时不开,必须原路返回。

院内北面西侧为二郎殿。《甘州府志》记载:“二郎庙清源殿,城东南隅,祀陈嘉州太守赵真君昱。明天顺二年,镇守太监蒙泰、宣城伯卫颖修,御史牟伦碑记。我朝乾隆三年,会首陶良臣、宋元郊等重修。”万历二十二年《重修宏仁寺碑记》、卧佛殿光绪三十一年维修题记都记载曾对二郎庙的维修活动。1986 年,二郎庙被拆除,二郎殿迁至大佛寺内原金塔殿旧址上。

现存二郎殿坐北朝南,自北向南由悬山正殿、卷棚天窗、庑殿勾连搭和卷棚献殿四部分组成,结构体系复杂,通面阔三间、进深四间。

卷棚献殿

说明牌。

匾额:“大功德”。后柱楹联:“修行最胜行严净佛国土 常生如是愿成熟诸群生”。前柱楹联:“莲花九品狮吼象鸣登法座,宝相三尊龙吟虎啸出天台”

殿内陈列明正统六年所铸三世佛。


  

  


  

藏经楼。匾额:“慈云法雨”,楹联:“曼叶罗庄严绝妙,菩提树色相皆空”。

藏经楼。匾额:“深入经藏”。楹联:“无上甚深微妙法,般若增长菩提生”

  “诸佛同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