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世界》|| 邵帅 等:经济结构调整、绿色技术进步与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基于总体技术前沿和空...

 蓝林观海 2022-02-05

图片

经济结构调整、绿色技术进步与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基于总体技术前沿和空间溢出效应视角的经验考察

文章来源



作者:

邵帅(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范美婷(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

杨莉莉(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文章刊发:《管理世界》2022年第2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发展目标,低碳转型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而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这对“双引擎”有效驱动碳排放绩效改善,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针对现有文献在碳排放绩效测算上存在的有偏测度问题,将总体技术前沿的概念与非角度、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提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新型效率测算模型,对1996~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更加准确的测度及分解;进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全面考察了反映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多维因素对碳排放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在“九五”期间处于较高水平,随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进入“十一五”时期后又开始回升;在各投入和产出要素中,碳减排效应和要素节约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省份间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及经济关联效应的存在,碳排放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碳排放绩效的提高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包括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本地及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总体上产生了“结构红利”;城市化与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则分别呈“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归咎于市场失灵和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缺陷,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并未对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能源效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促进了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改善,但其间接效应的稳健性较弱。最后,本文指出我国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要素市场完善、绿色创新突破、城市化集约推进、区域间协调合作等经济结构、技术和政策领域做出协同努力,才可能有效推动低碳转型发展这一世纪工程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碳排放绩效  经济结构调整  绿色技术进步  低碳转型发展  空间杜宾模型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进一步强化了促进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定力。同时,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发布了一系列相关工作部署与行动方案,为全方位推进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无疑,有效推动节能减排和经济低碳转型是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部署、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必然选择,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寻求包容性绿色增长,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愿景的“金钥匙”。

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科技进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解振华,2008)。现有文献就结构调整对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已经提供了充分论证(Lucas1993;张军等,2009),并普遍认为结构调整可以通过对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产生“结构红利”。同时,技术进步则被视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唐未兵等,2014)。可以说,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将是驱动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经济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引擎”。因此,在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走向的前提下,明晰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在经济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可以为充分挖掘“结构红利”和“技术红利”的重要贡献、破解能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困局、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目标,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持和政策注脚。

二、主要内容

本文以包含碳排放和能源要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即碳排放绩效)反映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程度,进而在对我国省域碳排放绩效进行准确测算的基础上,考察和明晰由不同维度相关因素所反映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由此洞察二者在推动我国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本文从现有环境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存在的生产前沿有偏设定问题出发,将AfsharianAhn2015)提出的总体技术前沿DEA模型加以扩展,并与Zhou等(2012)定义的非角度、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DDF)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基于总体技术的非角度、非径向DDF的新型碳排放绩效测算模型,进而从投入产出要素的角度对碳排放绩效进行了分解。

进而,本文运用上述碳排放绩效测算及分解模型,对1996~2018年我国省域层面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科学测度,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能源环境政策的演变历程,深入解析了我国碳排放绩效的演变趋势;同时,从投入产出要素的角度,系统识别了碳排放绩效改善的主要驱动要素

最后,本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及地理经济嵌套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下,全面考察了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能源结构、所有制结构、人口结构5个维度的经济结构调整因素,以及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绿色偏向性”程度两个角度的绿色技术进步因素对碳排放绩效改善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采用改变参数估计方法、替换空间权重矩阵等策略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果表明,中国的碳排放绩效在2000~2005年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而随着节能减排战略及能源强度约束性目标的提出,2006年后碳排放绩效开始回升;在各投入和产出要素中,碳排放效应和综合投入效应均促进了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并且二者贡献率相当,规模效应对碳排放绩效则表现出促降效应。

由于省份间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及经济关联效应的存在,碳排放绩效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于各经济结构调整因素的直接效应而言,归咎于市场失灵,非国有经济比重的提高未能发挥出预期的积极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劳均资本存量的降低均具有“结构红利”效应而有助于提升碳排放绩效;城市化与碳排放绩效则呈“U型”曲线关系,这可归因于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的规模效应所引致的能源刚性需求,以及“高级”阶段的城市化所显现的集聚经济的正向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从绿色技术进步变量的直接效应来看,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实际利用效果的强化对碳排放绩效均表现出显著的促增效应,这意味着绿色技术进步能够对经济低碳转型发展发挥引擎作用。

间接效应估计结果显示,大部分经济结构调整因素和绿色技术进步因素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其溢出效应在经济关联密切的地区间更为明显。在各经济结构调整因素中,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间接效应最弱,因此结合其直接效应来看,可以说我国的所有制改革对经济低碳转型尚未产生明显的“结构红利”;与直接效应一致,二产比重下降、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具有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由于资本密集程度的加深通常伴随着经济重型化发展,而地区间存在广泛的投资竞争,因此更高的劳均资本存量反而有助于经济关联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提升;本地城市化率的提高与空间关联地区碳排放绩效的变动具有“倒U”型曲线关系,这源于城市化发展初期对生产要素的吸纳效应,以及城市化“高级”阶段绿色转型发展压力增大所引致的产业转移效应。就绿色技术进步变量的影响而言,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能源效率的提高均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实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还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及技术吸收和消纳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区域间也存在创新要素的“排他性竞争”、技术研发及能效改进的“逐底竞争”和“搭便车”行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间接效应并不稳健。

以上结果表明我国必须在经济结构、技术和政策领域做出协同努力,才能有效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发展,从而加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及美丽中国美好愿景。首先,我国必须积累环境友好型要素“存量”,优化绿色低碳化行为“增量”,着力推动构建全社会积极追求节能减排的绿色行为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供给体系。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建设和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以此强化市场在经济发展低碳转型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同时,公共物品属性和时常存在的自然垄断现象也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其资源配置职能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此外,考虑到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转型发展具有引擎作用,我国还需致力于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提供必要的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手段。最后,由于碳排放绩效具有正向的空间外溢性,因而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地区协作机制的构建,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合力,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政策效果,从而为实现全面低碳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其一,本文提出的新型碳排放绩效测算模型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环境效率DEA测算模型存在的生产前沿设定偏误和径向或角度效率测量有偏问题,同时克服了潜在的线性规划无解问题,在科学测度包含环境约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其二,基于上述碳排放绩效测算模型,本文对1995年以来中国省域层面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准确测算及演变趋势分析,并深入讨论了各要素变动对碳排放绩效的实际贡献,从而识别了低碳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其三,本文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条件下,就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因素对碳排放绩效改善的不同贡献进行了系统考察,从而为我国推进碳排放绩效改善、促进经济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在考虑数据样本包含随机误差的条件下对碳排放绩效进行更加准确的测算。同时,对城市及企业层面碳排放绩效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与省域层面的研究形成互补,从而有助于全面把握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瓶颈。因此,在城市甚至企业层面对相关问题的“降维”考察,也应该成为后续研究值得努力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五、写作、投稿、修改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我们一直致力于能源与环境经济及政策领域的研究工作。本文的选题即来源于我们的研究兴趣点与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促低碳转型发展这一现实背景的碰撞。从研究问题提出、实际研究开展及初稿撰写完成,到投稿、修改、录用和刊发,本文经过了近六年、十余次的反复打磨和完善。我们在“经济聚能环”研究团队组会上第一次报告了本文的初稿,在对初稿进行充分讨论并进行多次修改后,将其投往《管理世界》杂志社。在三轮匿名外审过程中,三名审稿专家给出了中肯而专业的修改意见。根据审稿意见对论文进行重新审视和修改完善的过程,不仅促使本文质量大幅提升,也使我们获得了与同行专家深度学术交流的宝贵机会,从而深化了我们对相关研究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此外,令我们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管理世界》编辑部老师们高效的稿件处理工作,以及终审环节对本文行文表述等问题所作出的细致批注,编辑老师们耐心、认真的指导使本文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审稿专家和编辑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我们在此深表谢忱!














文章刊发:

邵帅、范美婷、杨莉莉:《经济结构调整、绿色技术进步与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基于总体技术前沿和空间溢出效应视角的经验考察》,《管理世界》,2022年第2期,第46~69页。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