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今年最火打卡圣地,三个字

 洲upi6oofv9q93 2022-02-05
作者|黄可乐 
来源|网易数读「ID:datablog163」

有没有发现,年轻人越来越追捧传统文化了?

河南卫视推出《唐宫夜宴》后,一时间几个唐宫少女居然霸屏了各大头条,引起千万人围观。三星堆出土新文物的消息,也让年轻人开始考虑周边雪糕该买“出土味”还是“青铜味”。

永远不要低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他们会身穿汉服,到故宫感受四季;叠加上当代科技的 buff,他们还能足不出户,在家中云游敦煌。

年轻人,居然也喜欢上了博物馆,不论是实地还是云端,在最硬核的穿越感面前,古装剧都稍逊一筹。

图片

这届年轻人,正在爱上博物馆

现在的博物馆可不再是以往印象中被遗忘的冷清行业。去博物馆打卡,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新风尚。

当代人很忙,如果有时间休息或娱乐,博物馆会是他们最常去的地方。除开受疫情影响的 2020 年,其余年份中,走进博物馆的人次一直在保持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 年,中国博物馆参观人次超过 11 亿人次,同比增长了 7.5%。这个数字已经是 2001 年的 14 倍,足够堆满 5.6 亿个足球场。

图片

那又是谁在掀起这场新风尚呢?答案正是年轻人。

2019 年,参观博物馆的游客中,七成都在 30 岁以下。其中,26 岁以下的人群占比为 34.7% 。年轻人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走进博物馆的主力群体。

图片

根据猎豹用户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博物馆游客中每四人就有一个尚在校园,毕竟在年轻人当中,学生的业余时间最充裕。其次,企业普通职员也常来博物馆,占比将近 20% 。

图片

大家爱去博物馆的原因多种多样,占比最高的,是他们真的喜欢博物馆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

兴趣爱好在各类原因中排在首位,占比超过一半,达 50.3%。也有 44.7% 的人是奔着学习知识去,在博物馆,你不仅可以探知革命历史、古代文物、建筑残骸的脉搏,还能观赏最新的艺术潮流与科技展品。

还有 34.1% 的人去博物馆是为了朋友出游需要。毕竟,博物馆这个选项真的太万能了,你很难找到一个比这里更老少咸宜、男女通吃的地方。

图片

我们不仅可以和朋友、恋人、长辈同游,单身一人周末不知道去哪好,也可以前往博物馆消磨时间。一趟下来涨了点知识,还没有多少开销,性价比极高。

所以,博物馆自然也就成为了年轻人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图片

博物馆虽好,但想说爱你不容易

当一个年轻人开始爱上博物馆后,那他就有福了,因为中国的文化资源真的超!丰!富!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博物馆机构数就达到了 5446 家。这个数字在全球排到了第四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

更快乐的是,国家文物局资料显示,博物馆中有 5215 家都是免费向大众开放。一天逛一家,你也需要 14 年才能看完。

图片

但是,博物馆虽多,逛博物馆可不是个轻松活。一个年轻人如果依照传统游览博物馆的方式,那他的热情很快就会被浇灭。

在“逛博物馆有多累”这件事上,全球人民是有共识的。

早在 1916 年, 波士顿美术馆的本杰明·伊夫斯·吉尔曼就提出“博物馆疲劳”(Museum Fatigue) 的概念。

在参观中,我们会逐渐精力耗竭、注意力涣散,以及出现认识活动机能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在 30 到 45 分钟后,观众的参观兴趣就会达到“坍塌”的临界点。

造成这种疲劳的原因之一,是博物馆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展示的文字信息太少,以及信息全部都是文字。

图片

而线下逛一个博物馆,常常时间紧张,2019 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显示,观众在游览上的普遍停留不足 1 小时。

时间限制下又要看乌压压一堆文字,除非你熟读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不然的话,很快就会在海量信息中败下阵来,而后感到身心俱疲。

逛博物馆累这件事上,连中国最受欢迎的博物馆——故宫也无法幸免。

在大众点评的故宫博物院条目中,97% 的游客都对故宫之行表示满意,只有 0.8% 的游客打出差评,原因最多是因为人流。

其次是出于文物保护原因,游客所能看到的建筑和文物数量有一定限制。

很多宫殿不能进去,只能在外面远远地拍个照。

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水泄不通,接踵摩肩,还有什么形容人多的成语,大家补充。

况且,博物馆也不是每天都能来,常常文物还没看够,闭馆时间就到了。

在线下游览中,游客在每件展品上停留时间的中位数只有 17 秒。按这样估算,故宫博物院目前有 186 万件文物,一般人不吃不喝不睡觉,也要花上整整一年时间才能看完。

就算是本地人,逛故宫的次数也不多,更别提外地人了。

图片

这些博物馆,在家躺着也能逛

不过,这届年轻人很幸运,他们恰好生长在一个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年代,许多博物馆都开始和互联网平台联手,颠覆我们对博物馆游览的传统认知。

早在 2011 年,谷歌公司就推出了“在线博物馆”计划,通过 AR、VR 等技术,让大家欣赏到全球 2000 多家博物馆。

在中国,许多博物馆也相继实现了线上游览。

打开电脑与手机,心里思索感兴趣的地区与年代,一场穿越就开始了。你不仅能随时随地一睹敦煌莫高窟中霓裳飞天的神采,还能足不出户欣赏故宫太和殿中的皇帝龙椅。

图片

不满足于云游览,你还能观看博物馆的各类直播。

在 Bilibili 上,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直播间热度一骑绝尘。

截至 2021 年 12 月 10 日,这两家博物馆的 B 站直播账号的粉丝总和已经接近 100 万人。

图片

除此之外,博物馆的各种微信小程序也在悄悄地俘获大众的心,至少有 70 家博物馆已经推出小程序,包括深圳博物馆、安徽博物院等。

这其中,尤以先后上线的“云游敦煌”和“数字故宫”小程序表现突出,它们在展现出强大的功能性同时,还对文物进行了创造性演绎。

去年 2 月 20 日,由敦煌研究院、报日人民新媒体、腾讯联合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当天访问量就突破了 200 万人次,目前总浏览量超过 5000 万,去重用户数将近千万人。

腾讯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发的“数字故宫”小程序也广受欢迎。

根据今年 7 月份的数据,上线不到一年,“数字故宫”访问次数就突破了 2300 万,超过了故宫 2019 年全年的游客数量。

这些小程序大多功能强大,能给我们提供保姆级的逛博指南。

图片

例如“数字故宫”就提供了地图导览与语音讲解等多种基础功能。12 月 21 日,该小程序还升级到了 2.0 版本,更多新功能让人眼前一亮。

你可以在小程序上实现购票、约展一条龙服务。

来到故宫,你也可以不只从午门到神武门一条直路走到底。“宫廷历史生活”“秋日赏银杏”等多条小众观赏路线可供选择,甚至还有一条无障碍路线图,专为行动不便的人士设计。

文物看不到、看不懂也不要紧,升级后的“看文物”入口以独特视角给文物分类。用户不仅可以赏高清图、赏 3D 文物、赏建筑、赏名画,还可以按日子赏、按颜色赏、按生肖赏、按纹饰赏……

如果你担心线下逛故宫总要把时间浪费在排队上,可以试试“参观舒适度指数“功能,它能提供实时人流拥挤度供你参考,高效安排行程。还有贴心的 AI 虚拟小狮子作伴,实时交流。

图片

“云游敦煌”小程序也“不甘示弱”,除了提供导览与在线看展,还有许多文化创意产品。

你可以为壁画填色,迎接属于你自己的敦煌瑞兽,还能观看云游敦煌动画剧,甚至自己为其配音。多样的逛博方式,和新奇的文化打卡体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办不到。

这些推陈出新的数字化技术在疫情期间更是发挥出了巨大力量。

2020 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博物馆平均闭馆时间 150 天,收入缩减 40% 到 60%。

国际博协(ICOM)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在闭馆后,使用线上藏品展示、线上展览、直播等数字化服务的博物馆至少增长了 15%。

其中,博物馆对于社交媒体的利用更是增长了 50%。

如果我们想得更远一些,数字技术可不只是让我们逛博更便利那么简单。

文物与建筑都会随着时间磨损,一场大火也可能无情地抚平一座博物馆中所有历史的痕迹。但是,数字化技术可以让文物在某种程度上永生。

从 30 多年前开始,敦煌研究院就致力于敦煌的数字化采集,迄今完成了超过 200 个洞窟的采集工作。目前,有不少采集下来的洞窟数字图像,已经呈现在“云游敦煌”小程序上。

未来,腾讯还要完成 10 万件故宫文物的高清影像采集,让这些珍宝以另一种形式活在赛博世界中。

或许有朝一日,不会再有人因为忙碌、贫穷甚至身体残疾,便与文物擦肩而过,到那时,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受到历史文化的震撼,故宫就有可能成为所有人的故宫,文物中流淌的历史血脉才有可能被每一个中国人留住。

文章为被转载公众号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馒头商学院立场。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