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去的汽笛声】序

 十米阳台黄手帕 2022-02-05

姬家五代族谱

姬家人物排序:

元字辈:大爷元烁、姑姑元灵、二爷元灼、三爷元灿

初字辈:长女初昌、老二初珞、老三初江、四女初慧、五子初许、六女初睿、七子初湘、八子初胜、九子初解

闲话纪武

初识纪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从铁路公安部门调到当时铁道部为数不多的一家星级酒店做管理干部,兼做企业报纸的总编。

纪武是从铁路另外一家关闭的企业里调动过来,第一次在酒店见到他的印象就是这个伙计头很大。

因他之前从未做过酒店的工作,酒店老总为安排这个人颇费了脑筋。

后来想起当时酒店引进的一套德国啤酒设备没人接手,于是纪武就成为啤酒屋的“酿酒师”。

这个啤酒屋是前期建造方谈下的项目,由于合同或者其他什么问题,交付下来的设备没有设备资料。

他到啤酒屋没有多久,有一天,就拿着一卷图纸到我办公室。

撑开一看,竟然是他自己画的啤酒设备的图纸,流程原理、管线走向等,赫然纸上,不禁让我对他立马刮目相看。

那个叫“汉斯啤酒屋”的黑扎啤在他的打点下竟然誉满峡江小城,那是后话。

90年代,企业人才济济,能写会画的不少,所以我办的那个企业报纸十分红火,1998年曾经被评为“全国饭店业最佳企业报纸”。

但说实话,副刊上的文章多是小资浓厚的东西,鲜有深度文章。

某天他却突然送来几篇小文,其文文采飞扬感情真挚,让我惊讶大过惊喜,不曾想到原来这个“大头”伙计,居然还是个文化人。

后来我们以文会友,成为至交,也知道了他的家世。

纪武出身铁路世家,他的太爷爷从湖北汉川老家考入武昌的两湖书院,后赴日学习铁路报务,回国后投身中国铁路建设。

爷爷十几岁顶职入铁路,历经北洋、民国、抗战、解放,在铁路上做了一辈子。

我见过他爷爷的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是三个年轻的铁路员工站在守车上,白衬衣黑裤子气宇轩昂,一股超然的民国风采扑面而来。

纪武的父亲也是顶职入铁路,经历了中国铁路史上最动荡、荒唐和发展缓慢的“文革”时期,未及建树,刚退休就逝去。

纪武本人即是在中国铁路开始复兴的时候考入铁路司机学校,在襄阳机务段干起了火车司机,那个时代管火车司机叫“大车”(铁路人对火车司机的俗称),可见其职业生涯的亦有风光过。

如此算来,纪武可谓是正宗的铁路四代。

后来纪武离开了酒店,做过一些职业经理人的其他行当,但我们联系一直没有中断。

几年前,他告诉我准备把自己的家族史写出来,并且给了我几页大纲征求意见。

几页读完,使人眼睛一亮,这个题材之新颖,特色之鲜明,故事之传奇,完全是一部好的传记小说资源,还是一部长篇剧本的选择。

中国的铁路史,相对于其他比如战争史、文化史之类,在人们的认知当中,似乎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在小学课本里普及的就只有一个詹天佑,发明了火车连接挂钩和“人”字岔道。

再后来可能还有人会晓得二七大罢工的施洋大律师、工人领袖林祥谦、“样板戏”《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朝自己开一枪的王巡长等故事,或许还有慈禧太后担心惊动龙脉而乘坐马拉火车的荒诞野史流传……

自然,这些支离破碎的铁路记忆远不是中国铁路的原貌。

在中国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史中,中国铁路一直承担着先驱的作用。早期的铁路人是最早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熏陶的一代人。

纪武的太爷和几个青年同乡从汉川乡下走出来,被历史和命运裹挟着,有的进入铁路后成为高级管理人才,有的投身军界而成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有的献身教育成为教育家,也有的参加了共产党成为政界翘楚……

他们每个人用一生的际遇,在时空中投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纪武的铁路家史,富有独特的传奇性,从民国到解放到现代,跌宕起伏,展现的是一部中国铁路史的缩影。

纪武硕大的脑袋里储存的家族历史沉淀,就他本身铁路四代的身份已可算是稀缺资源,又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撑在骨子里。

为了将厚重的沉淀酝酿成一部血肉丰满的作品,纪武从各个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从文字到图片,品种数量之多,整理一下就是一份中国铁路史资料大全。

加之他自身的文学天赋,和好学善察的本性,竟将博览群书之厚积,薄发成鲜活的文字,历经数年,终为我们还原了这部铁路世家的百年传奇。

书中讲述了一个铁路世家在中国铁路建设中,所经历的悲喜人生和家族命运。

用铁路人的个性与风范,成就了他们对中国铁路事业的传承和坚守。

同时,也记录了武汉这个中国铁路重镇,百年来的历史、地理、文化和民俗的变迁。

纪武从“大车”开始,沿着铁路两条铮亮的铁轨,抛洒下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光景,又用笔捡拾起时间的碎片,镶嵌于铁路基石的记忆中。

铁路仍然在中国的大地上延伸,现在的动车、高铁无不是在老一代铁路人夯实的基石上起飞。

雄壮的路基上铭刻着中国铁路人的功绩和血泪,直往前去!

徐晓光

2017 年11月15日

于香龙山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