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中国古代皇帝有简历,那么优等生李世民的这份该有多亮眼!

 文史意林 2022-02-05

姓名:李世民

别名:唐太宗、天可汗、二郎、李二凤

性别:男

民族:汉

联系方式:焚香烧纸

祖籍:陇西成纪

家庭出身:官二代兼皇亲国戚

在世时间:公元598年——公元649年

现住址:陕西省咸阳市昭陵

职位:皇帝

在职时间:23年

人生经历:

公元598年,李世民在陕西省武功县别馆出生,父亲李渊是隋朝的官员,也是隋炀帝的表哥,所以李世民是一枚妥妥的官二代,身兼隋朝皇亲国戚。

李世民.jpg

公元613年,15岁的李世民迎娶长孙氏为妻,他们是帝后中恩爱夫妻的标杆。

公元615年,17岁的李世民跟随云定兴的部队,一起到雁门关救援被突厥军队围困的隋炀帝,李世民有勇有谋智退突厥军队,他的军事能力锋芒初露。

公元616年,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留守晋阳,协助父亲多次击败、平定突厥人的进犯以及境内的叛乱。

公元617年,19岁的李世民劝说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随后跟随李渊率军占领长安。同一年李世民主动独自带兵进攻洛阳,但是没能攻克而退兵。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同一年,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大胜薛仁杲,趁势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

公元619—621年,李世民先是击败进犯的刘武周势力,收复失地并、汾二州。其后,在虎牢之战中,李世民巧用围点打援的计谋,以少胜多,一战擒两王,一举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割据势力,功勋卓著被加封天策上将,这一年他才23岁。

src=http___p0.itc.cn_images01_20200526_31f4cf8fd3204ecfad5a5d1201379e60.jpeg&refer=http___p0.itc.jpg

公元622年,李世民再次率军击败并消灭刘黑闼、徐圆朗割据势力,至此唐王朝统一了北方。

公元624年,少数民族突厥犯境,李世民与突厥首领会谈后双方结盟后,突厥主动撤兵。

公元626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政变,他除掉了李建成、李元吉及二人诸子,随后李渊封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后李渊直接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登基称帝。同年,突厥颉利可汗入侵,李世民与之达成渭水之盟,突厥退兵。

src=http___www.rb139.com_workspic_261_d_0352.JPG&refer=http___www.rb139.jpg

公元630年,李世民32岁,唐朝灭东突厥,颉利可汗被生擒到长安(君子报仇,何须十年!),西北蕃邦给李世民上尊号为“天可汗”。

公元635年,李世民37岁,唐朝灭吐谷浑。

公元638年,李世民40岁,唐朝击败吐蕃,松赞干布遣宰相禄东赞到长安谢罪,并向唐朝求亲,李世民同意,后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文成公主和亲.jpg

公元640年,李世民42岁,唐朝灭高昌王国,生擒其国王。

公元641年,李世民43岁,唐朝消灭薛延陀20万主力军,重创薛延陀。

公元642年,李世民44岁,唐朝击败西突厥汗国。

公元645年,李世民47岁,他亲征高句丽,然而唐朝军队作战五个月仅夺取高句丽10座城池,后因天气原因不得已退兵。

公元646年,李世民48岁,唐朝灭薛延陀汗国。

公元647年,李世民49岁,唐朝派军扫荡高句丽,高句丽王派王子觐见请求宽恕。

公元648年,李世民50岁,唐朝灭中天竺,生擒国王。同年,唐朝击斩焉耆王;又灭龟兹王国,生擒国王。

公元649年,李世民51岁,唐朝灭北突厥,生擒车鼻可汗。同年,西南蛮族归附唐朝。

其中公元627年—公元649年,在位的李世民知人善用,虚心纳谏,整饬吏治,制定了休养生息、文教复兴等利民政策。经过李世民君臣多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在唐朝最巅峰时,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长安成为最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世人赞誉唐朝是“大唐盛世,万国来朝”。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jpeg

公元649年,李世民在翠微宫含风殿去世,被葬于昭陵。

其他技能:

1、箭术无双:李世民年轻时力气大,所用的两米长的巨阙天弓是常用弓的两倍大,一般弓弩手拉不开,最逆天的他还百发百中。

2、李世民还特别喜欢书法,隶书是他最拿手的。

3、善于用人:李世民网罗了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代表的时代风云人物,手下人才济济。

4、藏书小能手:贞观年间,李世民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收集四部群书20余万卷。此时的唐朝官府藏书机构的藏书质量、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李世民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个人名言:

1、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3、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4、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5、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