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曾致力于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发展的李维汉同志说,陕西为我们党贡献了两个领袖人物,一个是谢子长同志;一个是刘志丹同志。 这两位同志,都是“井冈山道路”在陕西的代表,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陕西安定县的谢子长同志生于1897年,是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优秀指挥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早在学生时期,谢子长就深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积极探求真理,努力寻觅救国救民之道。 1925年,充满着家国情怀的谢子长离开陕西,来到了他的向往之地,激荡着进步思想的北平(今北京)。不久,追求进步、立志报国的谢子长经白超然、白志诚两位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之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谢子长回到西北地区,投身到兵运工作之中。同时,他深入社会基层,广泛宣我党的政策及马列主义,大力开展农民运动。打土豪,分田地,为民众谋利益。因而,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谢青天”。 大革命失败后,谢子长切实践行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想方设法地组建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27年10月,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活动于驻清涧的、军阀井岳秀部队中的谢子长、李象九等人,与省军委委员唐澍等人,组成起义军事委员会,领导了西北地区的清涧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和意义都是深远的。清涧起义打响了我国北方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陕甘边区武装斗争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次起义及谢子长后来参与领导的渭华起义,使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武装斗争关乎中国革命的兴衰。于是,他切实总结斗争经验,密切配合党组织,不断投入到新的斗争中。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开始遭受日寇明目张胆地蹂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了更好地、积极地应对外来侵略者,1931年10月,南梁游击队与刘志丹同志率领的部队会师甘肃合水县后,于当年冬天,改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总指挥、副总指挥分别是谢子长、刘志丹同志。 1932年2月,根据上级指示,“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 在领导陕甘游击队的过程中,谢子长立足我党的政治建军原则,管理、建设部队,使其战斗力不断提升。同时,率领部队不断袭扰、打击敌人于旬邑、耀县、正宁等地域。 不久,陕甘游击队在谢子长、刘志丹的率领下,趁陕西军阀与甘肃军阀混战于陇东之际,进驻正宁县四村原,建立农民组织,开展土地运动,创建了陕甘边区历史上最早的一个革命根据地。 就在这时,中共陕西省委的杜衡来到了陕甘游击队,强力推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于是,这支发展壮大中的革命武装开始遭灾受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