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夷水注》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2-02-05

○夷水

△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

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

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是以法孝直有言:鱼复捍关,临江据水,实益州祸福之门。

夷水,又名盐水。即今湖北省西南部之清江。为长江支流。《水经·夷水》:“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东南过佷山县南。又东过夷道县北,东入于江。” [1]赵庆淼认为按照杨守敬所提出的“互受通称”原则,今之清凉河虽实系古夷水支流,但在古代典籍中仍可以“夷水”称之。[2]

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江”在古文献中单独出现 ,乃是专称长江, 朱圣钟认为据上面材料所载 ,则夷水当源自巴郡鱼复县境之长江水。考巴郡鱼复县境确有长江流径。鱼复县隶于巴郡是在两汉时期 ,见于《汉书·地理志》、《后汉书·州郡志》 ,此后 ,鱼复县隶属别郡。《水经·江水注》载“江水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 ,……江关都尉治 ,公孙述名之为白帝”。《汉书·地理志》载巴郡鱼复县有江关 ,显见《水经·江水注》所载鱼复故县也就是《汉书》所载之巴郡鱼复县 ,其时长江流经巴郡鱼复县境内无疑。后人的考证也证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之白帝城即两汉时之巴郡鱼复县 …… 而今之奉节县境内有长江流过。故此可以断定《夷水注》所载“鱼复江”其实就是指长江。夷水源出长江水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以地形状况论之 ,今之清江 (即夷水 )上游与长江之间有高大山岭阻隔 ,其间并没有水道相通 ,说夷水源出长江水显然不符实际。考夷水之源 ,实出湖北利川之都亭山。[3]

鱼复,古族名。或省作鱼。《逸周书·王会》载,周成王时成周之会,西南少数民族有“鱼复国”,以鼓与钟为贡物。《左传·文公十六年》载庸人率群蛮叛楚,楚人伐庸,“七遇皆北,唯裨、儵、鱼人实逐之”。杜预注:“鱼,鱼复县。”《水经·江水》:“又东径鱼复县故城南。”郦道元注:“故鱼国也。”鱼复国地在今重庆奉节县东[4]

捍关,段渝认为过去人们一提捍关就以为是一专指名称,或谓在今四川奉节,或谓在今湖北长阳。其实捍关本非专指名称,捍为捍卫、防卫之意,不仅奉节、长阳有之,而且其他地方也有之。《盐铁论·险固》记载:“楚自巫山起方城,属巫、黔中,设扦关以拒秦。”扦与捍,音同义通,可见楚在其西部边疆也是遍设扦关以为捍卫的。在排除捍关专指的成见以后再来看“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的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廪君先世从夷水南下节节设关之事了,这也就是《水经·江水注》中“捍关,廪君浮夷所置也”一语所从来。[5]

夷水又东迳建平沙渠县,县有巫城,水南岸山道五百里,其水历县东出焉。

建平沙渠县,三国吴置,属建平郡。治所即今湖北恩施市。北周为施州及清江郡治。隋开皇五年(585)改为清江县[6]。比对文物地图集,颇疑与今恩施市章家坝遗址有关联。该遗址位于舞阳坝街道办事处五峰山村板壁岩东南·汉代)面积约9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采集陶片均为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器形有罐、壶、盘等。[7]

巫城,即巫县城。在今四川巫山县。《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径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县以隶南郡。吴孙休分为建平郡,治巫城。”《三国志·蜀书·霍弋传》 裴注引《襄阳记》:西晋泰始四年(268), 罗宪“袭取吴之巫城”。[8]

图表1沙渠县示意图(底图截自《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上),西安地图出版社,第242

△东南过佷山县南。

夷水自沙渠入县,水流浅狭,裁得通船。东迳难留城南,城即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上里馀,得石穴。把火行百许步,得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阴石堂湿,阳石常燥。每水旱不调,居民作威仪服饰,往入穴中,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说,往往有效,但捉鞭者不寿,人颇恶之,故不为也。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每乱,民入室避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昔巴蛮有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中之。又令各乘土舟,约浮者当以为君,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舟,从夷水下,至盐阳。

难留城,古地名。又名难留山或武落钟离山。武落钟离山是土家族先民巴氏首领务相与其他四姓氏族酋长结盟祭祀之圣地。武落钟离山位于湖北省长阳县西北都镇湾东侧,距县城78里。其山西北临清江,东南靠南汉溪,三面环水,高峻突兀,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山上五峰并立,其主峰网鱼包, 又名佷山包,海拔384.8,从江北岸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巨型金字塔,塔基是一片开阔的河台阶地。第二峰名魁头岩,海拔320, 比网鱼包略低,峰巅又巍然屹立着奇巧壮丽的五座石峰,从东到西依次为魁头岩、牛角岩、女神岩、石神台、向()王台。其余三峰,则较二峰略低。从鸭子口东渡远眺,可见五座山峰雄踞清江。故“武落”当为“五落”之谐音。《长阳县志》载佷山产药材二百余种。其山气势雄伟,景色秀丽。“西望佷山,诸岭重峰叠秀,青翠相临,时有丹霞白云游曳其上。”郦道元在《水经注》作了如此描绘。驰名的巴氏与四姓氏族首领居住的赤、黑二穴,就在魁头岩的东西两侧。东边为黑穴,幽深阴暗,漆黑无光;西边为赤穴,穴屋呈喇叭状,左右及顶壁呈灰褐色,底面呈朱红色。与《晋书》所载:“昔武落钟离山崩,有石穴二所,其一赤如丹,一黑如漆”相符。[9]

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原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宿,旦化为虫,群飞蔽日,天地晦暝。积十馀日,廪君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乘土舟,下及夷城。夷城石岸险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叹,山崖为崩。廪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死,精魂化而为白虎,故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

盐水即夷水也。又有盐石,即阳石也。盛弘之以是推之,疑即廪君所射盐神处也。将知阴石,是对阳石立名矣。事既鸿古,难为明征。夷水又东迳石室,在层岩之上。石室南向,水出其下,悬崖千仞,自水上径望见。每有陟山岭者,扳木侧足而行,莫知其谁,村人骆都,小时到此室边采蜜,见一仙人,坐石床上,见都,凝瞩不转。都还招村人重往,则不复见。乡人今名为仙人室。袁山松云:都孙息尚存。

盐水:《宜昌府志》:“盐井寺下即盐水,温泉在焉。可知盐水近临盐水寺,地即今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鱼峡口镇龙池村一带[10]

夷城,为配合湖北省清江隔河岩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建设,湖北省文化厅抽调有关方面考古工作者联合组成了清江隔河岩考古队,于1988年和1989年先后两次对位于长阳县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清江北岸的香炉石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香炉石遗址离渔峡口盐池温泉不远,面积约700多平方米,文化层厚达5'米,是清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早期巴人遗存”。值得注意的是,在香炉石遗址出土的商末至西周的2400余件陶器中,圈底釜和尖底杯就多达2100多件,占总量的88%左右,与此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鱼骨和陶网坠,这些给我们复活了《世本》“鱼盐所出”的记载。根据香炉石遗址附近的地理环境与《世本》、《晋书》、《水经注》和《太平寰宇记》等记载夷城“山石曲”、.“泉水亦曲”的地貌特征相似,加之其附近又有反映巴人故事白虎陇的传说,罗家新先生认为香炉石遗址就是凛君巴人的都城夷城所在地。香炉石遗址是鄂西清江中游的一处早期巴文化遗址 ,出土遗物较丰富 ,计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甲骨和陶印章等文物近万件 ,已被研究者命名为香炉石文化(即早期巴文化 ,其时限为距今 40 0 0 30 0 0年间 ,属我国青铜时代一种地域性的考古学文化。香炉石文化的人们多居住在河流两旁的台地上 ,其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 ,采集和种植为辅。该文化的源头 ,从陶器中的罐釜等炊具的形制特征看 ,可追溯到大溪文化和城背溪文化 ,香炉石文化的文明程度较高 ,这里出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陶印章和商周时期的大批甲骨 ,就是最好的说明。[11] 

盐神,盐神氏族的图腾在《世本》已有蛛丝马迹,盐神夜与廪君共宿,昼即化为“飞虫”,与她的同类“诸虫群飞”,遮天蔽日,由此推断, “盐神”氏族应是“盐虫”氏族,他们的图腾崇拜物是“盐虫”一一种以“盐”为名的虫类。有学者从能遮天蔽日的飞虫考察,这种虫当是在今天的鄂西依然可见的蠛蚊[12]

 仙人室,按巴东县水布垭中心学校郑国晋老师实地踏勘:“盐水温泉以西至难留城、洞口向南的出水石室只有一个,就是距水布垭大坝以西约二公里处于围龙坝下的白水溪,位于清江北岸约700米高的悬崖中间,瀑布高程约170,水流常年不枯不竭,上个世纪70年代还在此修建了一个总装机容量250千瓦的水电站[13]

夷水又东与温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夏暖冬热,上常有雾气,疡疾百病,浴者多愈。父老传此泉先出盐,于今水有盐气。夷水有盐水之名,此亦其一也。夷水又东迳佷山县故城南,县即山名也。孟康曰:音恒。出药草恒山。今世以银为音也。旧武陵之属县。南一里即清江东注矣。南对长杨溪。溪水西南潜穴,穴在射堂村东六七里,谷中有石穴,清泉濆流,三十许步复入穴,即长杨之源也。水中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居民钓鱼,先陈所须多少,拜而请之,拜讫,投钓饵。得鱼过数者,水辄波涌,暴风卒起,树木摧折。水侧生异花,路人欲摘者,皆当先请,不得辄取。水源东北之风井,山回曲有异势,穴口大如盆,袁山松云: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春秋分则静。余往观之,其时四月中,去穴数丈,须臾寒栗,言至六月中,尤不可当。往人有冬过者,置笠穴中,风吸之。经日还涉杨溪,得其笠,则知潜通矣。其水重源显发,北流注于夷水。此水清泠,甚于大溪,纵暑伏之辰,尚无能澡其津流也。县北十馀里有神穴,平居无水,时有渴者,诚启请乞,辄得水。或戏求者,水终不出。县东十许里至平乐村,又有石穴,出清泉,中有潜龙,每至大旱,平乐左近村居,辇草秽著穴中。龙怒,须臾水出,荡其草秽,傍侧之田,皆得浇灌。从平乐顺流五六里,东亭村北,山甚高峻,上合下空,空窍东西广二丈许,高起如屋。中有石床,甚整顿,傍生野韭。人往乞者,神许,则风吹别分,随偃而输,不得过越,不偃而输,辄凶。往观者去时特平,暨处自然恭肃矣。

佷山县故城,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三十六里州衙坪。东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为兴山县。后复为佷山县。隋开皇八年 (588) 改为长杨县。[14]按《长阳县志》:“古佷山城在今州衙坪。”可一窥该县变迁历程,故址即盐井寺以东。

长杨溪,即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岔溪。[15]《寰宇记》卷147长阳县:县南崖有长阳溪,因以为名

水中有神鱼…,这个神鱼故事,渊源于袁山松《宜都记》:“水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钓者先请多少,拜而请之,数满便至。徐中原认为袁山松所叙故事,和郦道元的一样,也传达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也朦胧地蕴含着不可过度开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但和郦氏不同的是缺乏对过度开采以致被自然报复的认识。“得鱼过数者,水辄波涌,暴风卒起,树木摧折”诸语,是郦道元的新创部分,旨在传达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就会遭致报复的思想,强调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6]

王琳认为地记著述在六朝达到空前兴盛状态,作为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而引起当时人们的关注。南朝时期私家藏书甚富的陆澄、任昉、顾野王等以敏锐的眼光,把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编撰有集成性的地记丛书或地理总志。与史书地理志相比,六朝地记作者崇尚实用的观念较为淡薄,他们在写作中往往注重山川景物的描写和轶事传闻的记述,讲究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喜欢猎奇,乃至采纳为正统史家所不屑的虚诞不经的故事。大体言之,六朝地记具有地理与文学渗透融合的性质。六朝地记融会地理与文学的特色对古代地志、文学创作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郦道元未到过南方,如此记述皆是他对晋宋南方地记中有关内容的采撷加工改写,这既表明了郦氏在关于灵怪故事的观念上对六朝地记作者的认同和继承,也显然增添了本书的文学魅力[17]

△又东过夷道县北。

夷水又东迳虎滩,岸石有虎像,故因以名滩也。夷水又东迳釜濑,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刁斗,形色乱真,惟实中耳。

夷道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宜都市西一里。《水经·江水注》:“汉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东汉建安十五年(210)为宜都郡治。南朝梁移于江北(在今枝城市东五十里)。贞观八年(634)废入宜都县。[18]古县名。西汉武帝置,治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属南郡。因用兵西南夷,路由此出,故名。东汉建安中为临江郡治。三国吴为宜都郡治。西晋属宜都郡。东晋太和中改名西道县。不久复改夷道县。南朝为宜都郡治。隋属夷陵郡。唐贞观七年(633)废入宜都县[19]

夷水又东北,丹水注之。其源百里,出西南望州山,山形竦峻,峰秀甚高。

东北白岩壁立,西南小演通行。登其顶,平可有三畮许,上有故城,城中有水,登城望见一州之境,故名望州山,俗语讹,今名武钟山。山根东有涌泉成溪,下注丹水,天阴欲雨,辄有赤气,故名曰丹水矣。丹水又迳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尝测其远近。穴中蝙蝠,大者如乌,多倒悬,《玄中记》曰:蝙蝠百岁者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穴口有泉,冬温夏冷,秋则入藏,春则出游。民至秋,阑断水口,得鱼,大者长四五尺,骨輭肉美,异于馀鱼。丹水又迳其下,积而为渊。渊有神龙,每旱,村人以草投渊上流,鱼则多死。龙怒,当时大雨。丹水又东北流,两岸石上有虎迹甚多,或深或浅,皆悉成就自然,咸非人工。丹水又北注于夷水,水色清澈,与大溪同。夷水又东北迳夷道县北而东注。

望州山,山名。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唐时产茶即有名。陆羽《茶经》引 《夷陵图经》: “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20]

丹水,即今湖北枝城市西南渔洋河中下游,为清江支流。《艺文类聚》卷7引盛弘之《荆州记》曰:道县西南九十里有望洲山,四面壁立,登此见一州内。东有涌泉,欲雨辄有赤气,名丹水。《水经·夷水注》:丹水又东北流,两岸石上有虎迹甚多,或深或浅,皆悉成自然,咸非人工。丹水又北注于夷水。

《玄中记》,志怪小说集。晋郭璞撰。又题《郭氏玄中记》、 《元中记》。元,系清人避康熙玄烨讳改。该书历代史志皆不见载。《崇文总目》、 《通志·艺文略》收录,作一卷,不题撰人。宋人罗苹注《路史》卷一《论槃瓠之妄》曰: “《玄中》之书,《崇文总目》曰不知撰人名氏,然书传所引皆云《郭氏玄中记》,而《山海经》注狗封氏事与《记》所言一同, 知为景纯。”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六朝人虚造神仙家言,每好称郭氏,殆以影射郭璞,故有《郭氏玄中记》。”据此,今人多以为晋郭璞撰。 《玄中记》何时亡佚,迄无定说,今所见皆为辑佚本,其中叶德辉《观古堂丛书本》辑六十八条,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七十一条,较完备。《玄中记》属博物志怪,内容较为丰富。鲁迅辑本中所记,有神话故事、方域奇闻、动植精怪、山川风物、妖异变化等传说,大多来自民间,表现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以幻想的形式解释奇妙的大自然和复杂的社会人事[21]

“蝙蝠百岁者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有学者认为古人视蝙蝠“物以稀为贵”,其结构奇特,栖居崖穴,倒悬而眠,夜行能精准捕食蚊蛾,其行踪不为尘世所知,道教隐士认为它吸食日月精华,乃百炼成精之仙鼠瑞兽,甚至载“蝙蝠百岁者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郭璞《玄中记》),传统语言学有谐音双关修辞手法,蝠通福,()释行均《龙龛手鉴·虫部》:“蝠音福,蝙蝠也。”故蝙蝠誉称“福鼠”;蝙蝠图案倒置寓意“福到”;蝙蝠倒飞而下表示“福从天降”;红色蝙蝠谐音“洪福齐天”;蝙蝠口衔孔方外圆的古钱合为“福在眼前”或“福中有钱”;蝙蝠与鹿构成“福禄”;蝙蝠和鱼含“富裕”联想意义;门楣五只蝙蝠上下翻飞隐喻“五福临门”(寿、富、康、攸好德(所好者德)、考终命(善终));无以复加首推北京恭王府花园内建筑群上竟然镶嵌着9999只蝙蝠图案,配上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福字碑匾组成“万蝠()宫”,堪称蝙蝠送福之文化奇观。[22]

䒽(wǎng)草,李时珍认为此草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时珍曰〕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山人以毒鼠,谓之鼠莽。[23] 

△东入于江。

夷水又迳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北溪。水所经皆石山,路无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宜都,杨守敬从时间维度考量认为此处应为宜都郡,而非南朝陈天嘉元年(560)于汉夷道县城(今宜都市)置的宜都县。[24]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宜都郡条:东汉建安十四年 (209) 刘备改临江郡置,属荆州。治所在夷陵县 (今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北岸)。西晋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枝城二市及宜昌、长阳、五峰等县地。南朝宋移治夷道县 (今湖北枝城市)。隋开皇七年 (587) [25]

     佷山,有学者认为佷山原名五落山,“五”与“武”同音,后来就讹为“武落山”了。佷山东隔长杨溪有撞钟垴山,古传有鸣钟悬于其山,因其与清江北岸的佷山为长杨溪所隔离,故称“钟离山”。“落”是长阳俗语,指一种量词单位,也就说是“堆”和“叠”之意。因之武落山就是五座山,或是一座有五个山峰的山。佷山有五个山峰,第一峰名“佷山包”,第二峰名“魁头山”。佷山原名五落山,“五”与“武”同音,后来就讹为“武落山”了。佷山东隔长杨溪有撞钟垴山,古传有鸣钟悬于其山,因其与清江北岸的佷山为长杨溪所隔离,故称“钟离山”。后来史家将武落山(即佷山)与撞钟垴山(即钟离山)总称为“武落钟离山了”。[26]

冬夏激素飞清,杨守敬之《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很可能源于此句。


[1]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摘自赵庆淼:商周时期的族群迁徙与地名变迁,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84

[3]朱圣钟:《水经注》所载土家族地区若干历史水文地理问题考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70

[4]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5]段渝: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历史研究,2006,(06)

[6]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7]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第550

[8] [8]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9]来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

[10]谢励斌:《水经注·夷水》订注,西部学刊,2017 

[11]王善才:香炉石遗址与香炉石文化,四川文物. 2001,(02)

[12]张应斌:清江流域古蛇氏族初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2)

[13]陈琼、谷斌:《水经注·夷水》新释,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4,(03)

[14]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5]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6]徐中原、王凤:郦道元《水经注》生态思想管窥,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9(02)

[17]王琳:六朝地记:地理与文学的结合,文史哲. 2012,(01)

[18]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9]来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20]来源:《中国茶叶大辞典》

[21]来源:《中国历代小说辞典·第一卷先秦至唐、五代》

[22]黄交军、李国英:鼠耀中华:认知语言学理论视野下“鼠”之汉字文化解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2)

[23]摘自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四莽草条

[24]守敬按:《寰宇记》,陈天嘉元年,于汉夷道县城东,置宜都县。非道元所及。以《江水》篇照之,知谓宜都郡,盖郡治在夷道县东四百步。此《注》夷水东北流,先径夷道,后径宜都,适合也。都下当脱郡字。(摘自《水经注疏》第3064页)

[25]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26]宫哲兵:廪君巴人“武落钟离山”新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