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中年再读《笑傲江湖》,终于明白令狐冲为什么无法笑傲江湖了

 书剑庸人 2022-02-05

《笑傲江湖》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名篇之一,甚至有人将其奉为金庸武侠的巅峰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令狐冲的游侠、浪子、反叛青年。

看过《笑傲江湖》的读者都知道,令狐冲最后携任盈盈归隐江湖了,这是令狐冲的结局。但是曾有好事者为金庸的《笑傲江湖》作续书,再度请“令狐大侠”出山,大杀四方,真正笑傲江湖,那实在是没有读懂令狐冲。这是把令狐冲的退隐比拟于富贵人物到名山胜境去度假,只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在这样的认识的支配下,难怪会把令狐冲当作一个不甘寂寞的过气明星人物来表现。

令狐冲会重出江湖吗?

肯定不会,至于什么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深刻的分析一番。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跳出《笑傲江湖》这部书的武侠外壳,来看一看体现在令狐冲这个反叛青年身上的文化意义,也许能把这个人物看得更清楚。

儒家和玄学

秦亡汉兴以后,中国的思想统一就加快了步伐,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更是逐渐取得了至高的地位。天下只允许一种思想存在,那就是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思想。思想变成了单纯的政治意识形态,也就变成了一种绝对的权力。个人的思考和精神自由,成为难以实现的奢望,一切相左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思想,极易沦为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异端邪说。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百家争鸣”的活跃盛况再也不见,对于宇宙、社会、人的解释与探究,都被束缚在儒学经典的狭窄范围之内。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思想不再有自由性与对现实的超越性。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成为士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阶梯,如果有谁大胆“越轨”,就会被强大的国家机器轻易地辗碎,或被社会无情唾弃。

到了东汉末年的汉魏时期,汉帝国的迅速衰落与军阀的迅速崛起,战争的连绵不绝,天下大乱,动摇了刘氏皇权的地位,也打乱了恒定已久的社会秩序与思想秩序,严密而坚周的儒学世界出现了迅速扩大的裂缝,也给个人的思考腾出了一定的空间。

魏晋时期玄学大兴。玄学与儒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后者将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的社会价值置于不容置疑的地位,努力建立现世实际伦理、道德与政治秩序,并形成一整套严密的典章制度,而在对于宇宙与人的形而上的思考前浅尝辄止。玄学却在儒学所遗漏的对于宇宙与人的本源问题上进行终极性的思考。他们要查究儒学那一套典章制度的合理性。

魏晋时玄学知识分子爱好清谈,崇尚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蔑视权贵,讲风骨,尚简约。

玄学从道教汲取精神营养,从老庄继承衣钵,摒弃社会的认同与肯定而追求个体的独立,体现出一种追求心灵超越与精神自由的人生取向。

在这种时代氛围中,玄学体现在文学上。便产生了“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的嵇康;产生了倜傥放诞、以庄周为榜样的阮籍;也产生了叫人“死便埋我”的刘伶等等。东晋的大文学家陶渊明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脱离官宦生涯,高吟着“归去来兮”的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冲淡平和自在的生活方式,无不与儒学知识分子强烈的人世精神形成鲜明的对照。

冲破经学的樊篱,追求心灵的自由,成为玄学知识分子的人生目标。

儒学看重的是人在社会的现实关系中的等级定位。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看得见的社会价值,而玄学则注重人在宇宙自然界存在的意义。

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把人在天地间的存在意义作为他思考的重点,人的意义在于精神的自由,他把人在现世中的社会价值比如功名、勋业及附丽其上的社会等级,都看作是束缚人、戕害人的精神枷锁,只有抛弃这些外在的东西,以"无己”"无功”"无名”的心态进入一无所有,广袤无边的自由境界,人才能与“天道”契合。庄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向往自然和自由的。庄子的思想,与后来的玄学是一脉相承的。

反叛青年令狐冲

回过头来说令狐冲。他之所以与隐居华山的风清扬一拍即合,并且把后者当作他的精神导师。无疑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的,令狐冲天性活跃,好酒任性,喜欢与向往的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他不看重人在现世的荣名与功业,不喜欢掌握权力,他在交朋结友时不计较对方的身份属性,只讲究是否“性情相投"。

像“采花大盗”田伯光、魔教中的曲洋、向问天及任我行,“乱七八糟”的桃谷六仙、不戒和尚等等为岳不群等"正人君子”所否定的人物,都可以成为他的朋友。如果说岳不群是僵硬刻板的经学的象征,那么令狐冲则尚未被经学所彻底同化,他的心灵空间比前者广阔能够接纳被前者视为“异端邪说”的东西。

基于这样的个性和特殊的遭遇,令狐冲才会对风清扬的理论:无论是对人生还是对社会的,都会产生认同感。

也就是说,令狐冲在骨子里并不是岳不群的理想的衣钵传人。岳不群让他做华山派的掌门大弟子,实在是看错了对象。岳不群与其夫人宁中则也想努力把令狐冲塑造成像他们自己一样的人。但这种努力,实在是不成功的。倒是武当山的冲虚道人看得很透彻,他说:如果让令狐冲当五岳派的掌门人,门规废弛是免不了的,但不会有吞并别派的野心。

风清扬教给令狐冲的那套“无招胜有招”的“独狐九剑”是别有意味的。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无”作为宇宙的本原,作为时空万物的起点。与此思想脉络相一致的,就是关于三国时一些学者对“言”与“意”的关系的闸述。所谓“得鱼忘筌”"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即是说,语言和形象只是世界事物的指代对号而不是实际意义,人一旦把握了本真意义就可以抛开这些符号。

“象"是"意”的外在表现,“言”又是“象”的外在表现。风清扬的“无招胜有招”显然也是从此延续而来。

所谓"无拥”一层意思是超越了世间一切武功的招式“象”,因为只要有“招”那就有人为的痕迹,就有破绽。只有把一切人为的招式否定了,做到了“忘象”,才有可能进人无招的"得意”的境界。

另一层意思是说,世间各派武功的“招式”,都是各种人为设置的规则。在风清扬看来,这些人为设置的规则正是束缚人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枷锁,是妨碍人进入到从心所欲的至高境界的樊篱。

与风清扬这个"意优于象”的观点相仿佛的是《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张三丰在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时,也要他把剑招都忘得一干二净,说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太极剑的“剑意”。

风清扬的“无招胜有招”,既否定了岳不群所代表的武林“正派”社会的种种清规戒律,又否定了种种清规戒律所赖以生存的哲学基础“名教”,还否定了各门派赖以生存的技术,使得“无”取得优于一切的崇高地位。为风清扬玄妙的理论所吸引,并向他学习、掌握了“无招胜有招”的令狐冲,由此剑术天下无敌,从而不仅在情感上,也在理性上埋下了对岳不群所代表的武林规则的反叛种子。

但是要说明的是,令狐冲的反叛,并不具有自觉的意义,而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他是被时势一步一步推上这条反叛的道路的。成为反叛者,既不是他的本意,更不是他的积极的人生选择,而是不得已为之。正是这一点,使他最后在表面上获得了幸福:居住于山清水秀的西子湖畔、与美丽而温柔的任盈盈洞房花烛,缔结百年之好,得到朋友们的祝贺,打算生一大群儿子……但我们相信,他的心灵并不因此就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他的梦中还会出现华山派的岳不群、宁中则和岳灵珊的身影。

同样作为反叛青年形象出现在金庸小说中的,令狐冲与杨过有很大的不同:杨过是一个心理扭曲的青年,经常要与郭靖所代表的侠义道闹别扭,但他的另类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取得侠义道的承认,而不是被排斥,他虽然与小龙女隐居终南山,却始终没有“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心态。时不时还要闯到江湖上去做一些让人称道的侠事义举,从而赢得一个“神雕大侠”的美称;

令狐冲则既为时势所迫、也是个性使然,全盘接受了风清扬的思想,他从自身经历中,也从理性上认识到武林规则丧失人性、扼杀自由的本质,他的退出江湖,与刘正风、风清扬等有着人生态度上的认同与一致。

所以说,令狐冲是再也不会到江湖上去出头露面了,他永远无法笑傲江湖。那些续书让令狐冲重出江湖,金庸真该去打脸他们。

西门庆私娶孟玉楼,看得见的情色里,藏着看不见的世俗真相
她是叛徒,小三,不爱江山爱美男,却活成金庸笔下最受欢迎的女主
天龙八部中辽国侵宋为何绕道雁门关?宋代弱势国防罕见高明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