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申鹤 2022-02-06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1094篇日更原创文章

因为春节档几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片子,对那一段历史又去翻了一些历史材料。

一直很好奇,1950年的中国,刚刚从废墟中建国一年。人均GDP只有29.2美元,而同一时期,台湾人均GDP95美元,印度人均GDP56美元,日本人均GDP332.4美元,美国人均GDP2412美元,世界的平均GDP是1487美元。

那个时候,全国5.52亿人中,4亿人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这是什么概念,十个人里面只有两个会写自己的名字。

人均GDP低的另一个原因是,那时的中国是个完全意义上的农耕经济国家,3.5亿人还是自耕农,占全国人口的65%,工业生产总值只占GDP的不到3成。

在1950年,美国钢产量是8772万吨,当时新中国钢产量只有60万吨,美国生产总值是中国的146倍。武器装备上,相差更加明显,美军一个师就能够装备70毫米以上的火炮330门,而整个志愿军的火炮还不及530门,70毫米以上的火炮更是少得可怜。

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水准绝对可以说是全世界倒着数,要知道建国后两年中国才第一次造出来了国外早已普及的无缝钢管。工业水平之弱可想而知。

在电影《水门桥》里,中国人本以为把桥炸掉,美国人至少得花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把桥修好,结果没想到,美国人通过日本的工厂空投钢筋架桥,两天就修好了桥。足以说明中国和世界在工业水平上的差距。

然而中国在1950-1953年的仅仅三年间,就奇迹般地在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工业总产值连翻三倍,1953年的时候农业GDP占比已经大幅滑落至45%。

仅仅在10年后,中国工业会硬生生把核武器造出来,50年后,中国竟然成为了全世界唯一一个联合国认可的拥有全门类工业产业链的国家。这对于1950年的全世界人来说都是个笑话,但是我们真的做到了,堪称中国奇迹。

要知道,工业领域的翻身简直难于上青天。

工业领域从来都是绝对垄断。最直白的例子的就是欧洲空客和美国波音,靠着飞机制造这一门生意二分天下,近一百年来一直都是绝对垄断的存在,剩下的国家根本不敢想自主研发,因为飞机上近十万个零件每一个都几乎有专利保护,绕也绕不过,即使绕过了成本往往都是天价,研发费用回本遥遥无期,更别提超越。

这就是科技壁垒优势下令人绝望的事实,在工业制造上先发者的优势是无比巨大的,足以靠着丰厚的专利家底无限制的锁死后来追赶者的技术发展,从而保证几乎永远的领先。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国家从农耕文明变成工业国家,整个过程会非常困难。

而中国的成就之所以被认为是不可复制的奇迹,就是因为从二战结束之后全世界一共只有中国一个国家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升级。

如果这是一个游戏,300个玩家玩了快100年,只有一个人通关了,就是中国。

这一切,总有可以追溯的理由。

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有一个细节是之前没有关注到的。

那就是苏联援华。

1953年5月15日,赫鲁晓夫签发了一个永远改变世界的文件《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规定苏联援助中国建设91个工业项目。加上1950年已确定的50项和1954年增加的15项,共156项。后多次调整,确定154项,实际施工150项。因156项公布在先,仍称“156项工程”。

具体的,这156个项目,苏联会提供哪些协助呢?

包括详尽的技术理论指导、专利有偿赠予以及最终的产业落地并开办企业。注意这并不是无偿赠予,中国为了拿到这些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榨干了共和国当时仅存经济的每一块钱,甚至全国勒紧裤腰带拿着地里的苹果玉米去抵债,即使同时期还有3亿人在挨饿,然而从今天来看,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了完成协议中的对华援助目标,苏联前后派遣了近2万名国际上都赫赫有名的高级专家,带着近百吨的各种工业图纸以及专利细节来到中国。

比如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空军学校,苏联派出了从校长到地勤人员的全套人马,总计878名顶级专家。甚至连正常条件下不可能买到的极为敏感的军事技术,都大手一挥援助给了中国。

比如一套完整的喷气飞机外加主战坦克的生产线,此外苏联竟然直接出口了图-16轰炸机,米格21战斗机和安-12运输机的全套专利给中国,这三样产品是当时全球最先进最敏感的战略级产品,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空军的部分主力依然还是这三款机型的改款。

除此之外甚至还包括一半的核工程的详细说明。这些东西在国际上绝对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即使像沙特这种不缺钱的大款国家,美国卖给他们的东西都是成品从来不把生产技术打包出售,更别提还能给送出去一套美军正在服役飞机坦克的生产线,最多给你十年前的淘汰技术差不多。

这样的奇观不仅发生在军事领域,同期来到中国支援的苏联工业领域的专家也不遑多让,为了能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一套相对完善的、不怕国际制裁的工业体系,他们专挑基础工业进行技术指导,从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学到矿业、机械制造、精密加工、船舶建造等140多个领域,进行了几乎是手把手从零开始的教学。

数学不会就先讲数学,物理原理不懂就从力学三定律开始。那时全中国会化学的人一共也不到1000人,然而苏联仅仅是1952年一年来华援助的化学导师就超过了2400人,老师比学生还多。这些年轻的中国学生和学徒,日后全部成为了中国工业领域的支柱力量。

而在苏林专家指导下建立的一系列国有企业,不少如今依然如雷贯耳,比如鞍钢集团、沈阳飞机制造集团的沈飞,中石油吉林石化、包头钢铁集团、武钢集团、长虹集团等等。这些都是在苏联援华专家的指导下开办的企业,可以发现每一个都是基础工业生产领域的顶梁柱,可以说当年没有这些从天而降的技术输入,中国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多耗费将近50年时间,也就是约等于今天刚刚和印度看齐,至于目前我们拥有的空间站、歼20第五代战机、自建航母、东风41洲际导弹等等这些,都会被无限期推迟,甚至可能会由于技术壁垒的原因永远不可能实现。

可以说,苏联对我国的援助有着不可抹杀的功劳,这种支持力度不仅对于我国来说是空前的,对于苏联同样也是空前的。

那么苏联为何要已如此大的力度支持中国呢?

首先就是苏联当时急切的需要一个盟友来对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次是当时赫鲁晓夫刚刚上台,急需稳固个人权利。

而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了十分亮眼的一面。使得苏联发现了中国军队的力量。刚刚成立的中国可以击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让苏联发现了中国作为盟友的巨大价值,所以才会不惜代价的帮助中国搞工业化建设。

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11.8万名爱国战士,伤亡超过52万人,这是我们通过巨大的伤亡,换取的代价。

如果不是最可爱的志愿军们拼尽全力力抗多国联军,逼得美国史无前例的签城下之盟,那么这样的机会永远不会到来。所以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经济成就,必须要深深的感谢每一个抗美援朝战场上挥洒血水的中国战士,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

当然,虽然苏联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但是在赫鲁晓夫时代,错误的政策,他向我国提出了很多过分的要求,两国进行了紧张对峙,长达20多年,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缓和。

但那段历史却不容抹杀。也是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156项”。

作者:申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